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33742|回复: 39

[论汕尾] 炮打汕尾杂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4 19: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吴钩 于 2013-3-24 19:06 编辑

炮打汕尾杂文


我的朋友,写杂文的外地人冯远理先生,曾经写过一则介绍汕尾的短文《汕尾,一片灿烂的星空
》,对汕尾文人颇多过誉、溢美之词。我将他的这篇短文摘抄在下面:


一个地方最能让我产生温情和敬意的就是文化。看一个地区是否有文化不能从电视、报纸上去看,更不能从街道上去看,而是看这个地区是否有文化的载体——文化人。没有文化人的地方,不论它们的电视、报纸多么花哨、多么热闹,不论他们的街道多么整齐,文化广场建得有多气派——外表的气派无法掩饰内心的贫瘠,我对这个地方也尊敬不起来。


汕尾就是一个让我产生温情和敬意的地方。汕尾的经济,在广东算不上发达;汕尾的历史,我不太了解,也不知道历史上出过多少名人,但这仍然使我不失对汕尾的温情和敬意。在广东广州不仅是经济中心,更是文化中心,尤其是作为文化中心的地位,广东省内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和它相提并论。中山大学作为南中国的文化学术重镇,在华南首屈一指;《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南风窗》《同舟共进》《随笔》等中国最著名的报刊都在广州。深圳虽然是广东的另一个经济中心,但她的文化品位和广州不可同日而语。深圳没有一个像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那样的著名学者,也没有一个像《南方周末》《随笔》那样有品位的报刊。而汕尾作为一个经济上毫不起眼、历史上没有多大影响的新地级市这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一批文化人,能不让人产生敬意吗?


我“认识”的第一个汕尾文化人是郑溢涛。那是多年前的一个星期天,我去著名杂文家苏中杰先生家里作客。在那里我看到一份《汕尾日报》。这是苏先生的文章发表后寄来的样报,里面有责任编辑郑溢涛的名字。此前,我多次拜读过郑溢涛的文章,也知道他是一个很有名的杂文家,但不知道他是汕尾人。从此,我也成了《汕尾日报》的作者,和郑溢涛的“来往”日益密切起来。我有了稿件,先给《汕尾日报》。从郑溢涛那里,我又陆续“认识”了许多汕尾的朋友。

第二个认识的汕尾朋友是陈章。我的文章在《汕尾日报》见报后,多次有幸和陈章先生同版。陈先生一生命运多舛、经历极为坎坷,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份稳定、固定的收入。陈先生对诗词歌赋都有很深的研究,他曾寄给我一份自编的小册子,里面都是他的多年心血。难能可贵的是,陈先生并不是一个食古不化的人,他对于世界潮流、对于自由、民主、宪政和人权有着清醒的认识。说来凑巧的是陈章先生还是郑溢涛的老师,师生双双笑傲文坛,这也是汕尾的一出佳话吧!我们祝愿这对师生在今后的岁月里,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汕尾的文友们在国内名气最大的大概是练洪洋吧。我多年前和练洪洋就“熟悉”,也知道他是广东人,但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也是汕尾人。听郑溢涛说,练洪洋原来也在《汕尾日报》,和他都在副刊部。练洪洋的写作以时评为主,其文笔犀利、大胆、泼辣,在时评界和杂文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和大量的读者。中国杂文界的大哥大《杂文选刊》和《杂文月刊》每年都刊发了他大量的优秀杂文。广东的读者对他更不应该陌生,他在广东的媒体上如《信息时报》等发表了大量的时评,有时一天一篇。

【接下来一段是对我的介绍。我不敢当,所以此段不录。】


汕尾在国内知名文化人还不仅仅这四位,这两年又冒出了两位。一个是原来陈章的同事,现在《汕尾日报》记者陈绵钦;另一个网名叫“夜行者”的中学老师,我至今还不知道他的名字。这几年,他们在网络和报刊上很活跃,尤其是“夜行者”,现在全国各地的许多知名报刊经常能见到他的名字。

一个经济不发达的新建地级市,竟在短短的十几年内涌现出了好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作家、学者,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因为大部分文友是杂文作家,我们姑且称之为“杂文的汕尾现象”吧。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希望能够看到汕尾朋友的思考。但实事求是的说,汕尾的这些朋友都还没有达到国内一流作家、学者的水平。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具备了成为一流作家学者的潜力,但因种种原因,他们目前还不是一流的作家和学者。作为朋友我希望他们能克服外界的诱惑,静下心来,十年磨一剑。我相信他们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够做出让我们惊叹的成绩,一定会在中国文化史上会留下浓厚的一笔。那时候,汕尾的星空会更加灿烂。

冯先生是写杂文的,难免对杂文情有独钟,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称赞汕尾的杂文成就——如果真有成就的话,认为“一个经济不发达的新建地级市,竟在短短的十几年内涌现出了好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杂文作家,感到很惊奇。坦率说,冯先生显然是过誉了,爱屋及乌了。汕尾哪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杂文作家?即使有,又有什么了不起?

我十多年前学写杂文,深觉得这实在是最好写、最好忽悠读者的一种文体了。后来虽然发了几篇文章,但断然不再写什么杂文了。去年我在杂文报的网上沙龙留了言,说了几句对杂文的批评,也引来汕尾杂文家郑溢涛先生的反驳。我对杂文的看法,还是如去年,所以将去年的话也抄下来:

以我自己的体验与观察,杂文至少有两个几乎是先天性的毛病:
一、杂文讲求“杂文味”,这固然使文体有些好看,乃至“文趣盎然”,但同时也损害了说理的严谨与条理,甚至培养了一种“杂文思维”:说理喜欢用比喻、夸张、指桑骂槐、含沙射影等修辞法,缺乏起码的逻辑推演,最后道理说不清楚,或者仅仅是说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

二、杂文讲求“战斗性”,这固然使得杂文显得很有血性,有批斗精神,但往往这个“战斗性”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甚至是非理性、感情用事的,只有化繁为简的价值批判,而缺乏对事物复杂性与来龙去脉的多元把握与理性分析。最常见的是“战斗性”与“杂文味”结合在一起,比如将要批判的对象先验地比喻为“苍蝇”之类,那么用不着论证,“苍蝇”就是该死的。

我提及杂文缺陷,是源于本人滥竽充数的杂文写作经验与近几年阅读一部分当代杂文的观感,与鲁迅倒没有多大的关系。我知道鲁迅是杂文家的图腾,我遇到的杂文作者,多是言必称鲁迅的,他们的思维显然就带有明显的鲁迅杂文思维。再比如说,一名郑先生认识的杂文作者曾自言,杂文是他了解历史的主渠道,那么我有理由怀疑,通过“杂文叙述”了解到历史,那会形成多么谬误与狭窄的史识?再比如说,为什么我常常发现,杂文作者通常都持猛烈而彻底的批判传统的立场,少有例外?

将所看到的杂文毛病归结为“文体局限”,并不是我信口开河,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杂文味与战斗性是杂文之所以是杂文的特征,而我所提到的杂文缺陷则是从这两项杂文特征推导出来的,称之为“文体局限”合乎逻辑。我也可以例举大量杂文作品来证明它合乎事实。当然我也不否认杂文味与战斗性的确是体现了杂文魅力之所在,但祸福相倚,利弊相生,拿捏得当,可能就是一篇既有文味又有深度的佳构,拿捏得不好,即将我所说的文体缺陷暴露得淋漓尽致。

杂文味的问题,与杂文作为一种奇特的文体有关。从本质上来说,杂文是离不开说理的,但在气质上,杂文又更接近于文学体裁。适当的文学手法固然有助呈现说理的精彩,但文学毕竟不是说理的合适载体,有时候甚至是彼此相悖的,不节制的比喻、隐喻、夸张、含沙射影等文学修辞法,直接伤害了说理的逻辑性。文学的激情与情绪化倾向,更容易将一个理性的论题弄得面目全非。不客气地说,郑先生博客上那篇置顶的《龙种》就是一篇空有含沙射影不见道理的失败之作。

战斗性的问题,可能与杂文的篇幅有关,但更可能与某种“杂文思维”有关。通常来说,杂文都是千字文,这个篇幅用于就事论事的时评或许足够,但对于有宏大叙事癖好的杂文作者来说,用一二千字表述一个大命题,往往只能只及一点、不顾其余,如果作者之前养成了狭窄的视野、学识储备不足的话,要避免“只及一点”,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务。

所以,我不觉得汕尾出了几个写杂文的作者,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


该贴已经同步到 吴钩的微博

评分

参与人数 1魅力 +3 收起 理由
汕尾人马 + 3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请南海闻道与缘来缘去两位联系我
[三唯论点] 读幽壹兄《回不去的故乡》
[三唯论点] 郑溢涛兄,听兄弟一声劝
[三唯论点] 郑溢涛是市民网的公敌?
[三唯论点] 炮打汕尾杂文
[三唯论点] 未觉池塘春草梦

发表于 2013-3-24 19: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据我了解,练红洋在珠三角文坛(杂文时评)有点影响。
发表于 2013-3-24 21: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排排坐,吃果果
发表于 2013-3-24 21: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活跃于汕尾文坛的老前辈们学习、致敬!
发表于 2013-3-24 22: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哗众取宠,不能目中无人……
发表于 2013-3-24 22: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位都在汕尾日报发表过文章,有记忆。
发表于 2013-3-24 22: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像鲁迅先生那样敢于抨击时弊的杂文才有号召力、战斗力、魅力!那些粉饰太平虚无缥缈的文章可以称为“杂文”吗??
发表于 2013-3-24 23: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3-25 01: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幽壹 于 2013-3-25 01:57 编辑

沾沾光:文中提到的五位大师都是我的好朋友,,,:lol
发表于 2013-3-25 02: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经济不发达的新建地级市,竟在短短的十几年内涌现出了好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作家、学者。”这是什么话?难道不应该有吗?这叫“夸人”吗?我看是在损人吧。

别老拿这些人的名字来这里显摆,在汕尾日报发过文章的人就怕你算都算不过来。

老提这些人的名字,无疑就说你们都是有名的“家”而已。何必呢?虚名有什么用?做人还是实在的好。
发表于 2013-3-25 03:51:59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幽壹 发表于 2013-3-25 01:51
沾沾光:文中提到的五位大师都是我的好朋友,,,

幽壹也是年轻的杂文家,文章不错的。
发表于 2013-3-25 11: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比如说,一名郑先生认识的杂文作者曾自言,杂文是他了解历史的主渠道,那么我有理由怀疑,通过“杂文叙述”了解到历史,那会形成多么谬误与狭窄的史识?
===============
这算不了什么,杂文家个个都是才智过人之士,只有人们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的事情。
比如汕尾文坛霸主,汕尾最出名的杂文家,就从三言两拍这些小说中看出了诸多历史社会真相。杂文家,都是有特异功能的。建议全世界所有大学的历史系定期请杂文家们给他们讲历史去。
发表于 2013-3-25 13: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3-25 14: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砍瓜切菜 发表于 2013-3-25 11:59
再比如说,一名郑先生认识的杂文作者曾自言,杂文是他了解历史的主渠道,那么我有理由怀疑,通过“杂文叙述 ...

这些个风凉话全无意义!你不是说要谈学理么?学学吴钩吧!
发表于 2013-3-25 15: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郑溢涛 于 2013-3-25 17:13 编辑

吴钩兄记错时间了,他对杂文的这些观点在杂文报“网上沙龙”的留言,不是去年,而是大前年(2010)底。我一万多字的回应《与<隐权力>作者吴钩侃杂文》当时分别贴在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e470050100nzxd.html
光明博客http://blog.gmw.cn/blog-56931-289620.html
精英博客http://blog.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665139_p_1.html
在这篇长文中,我认为我是基本上把相关问题说清楚了的。(记得本文贴在天涯时,吴钩兄跟了几个字:这个顶一下。)
冯远理先生对汕尾杂文作者的评价(还专门为我写过评论),我也认为颇多溢美之词。他对杂文文体特质的把握,恐怕也不见得很到位。至于吴钩“不觉得汕尾出了几个写杂文的作者,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我是这么看的:多几个作者确实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多出些好杂文、真杂文家却也是不无光彩的事,最可耻的是遍地多是挂着各种头衔却每每强不懂为懂的“做戏的虚无党”!
当然,真想做点学问的,还得好好向吴钩兄学习!

以下是拙文《与<隐权力>作者吴钩侃杂文》的其中两节(全文的本地另贴,见http://www.swsm.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6686&page=1&extra=#pid940237)——


文体缺陷,还是文人缺陷?
吴钩观点之一:
以我自己的体验与观察,杂文至少有两个几乎是先天性的毛病,不知诸位以为然否。
一,杂文讲求“杂文味”,这固然使文体有些好看,乃至“文趣盎然”,但同时也损害了说理的严谨与条理,甚至培养了一种“杂文思维”:说理喜欢用比喻、夸张、指桑骂槐、含沙射影等修辞法,缺乏起码的逻辑推演,最后道理说不清楚,或者仅仅是说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
二,杂文讲求“战斗性”,这固然使得杂文显得很有血性,有批斗精神,但往往这个“战斗性”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甚至是非理性、感情用事的,只有化繁为简的价值批判,而缺乏对事物复杂性与来龙去脉的多元把握与理性分析。最常见的是“战斗性”与“杂文味”结合在一起,比如将要批判的对象先验地比喻为“苍蝇”之类,那么用不着论证,“苍蝇”就是该死的。】
                            (吴钩的话引自他在网易博客《杂文报·网上沙龙》的留言,下同,依时间先后。)

吴钩的观点,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他将某些杂文所呈现的风格,归结为“文体局限”,这至少是“责任主体错位”(林以新先生也指出了“不是杂文文体的问题”),是无须多少推演的逻辑错乱。
可资反证的门类和现象很多,比如漫画,比如律诗。一个漫画作者,作品可能不如人意时,是漫画这种艺术样式的“缺陷”造成的么?一个格律娴熟的诗人,诗作可能乏善可陈,该归咎于格律规则的束缚么?道理再简单不过了!
因此,我的看法是,说说杂文作者“后天性的毛病”(思维取向、人文资源积累、思想素质、文章文字驾驭能力等), 比谈杂文的所谓“先天性毛病”要有意义得多。
所谓杂文喜欢用比喻、夸张、指桑骂槐、含沙射影等修辞法,终究不过是一种修辞手法,一种气质化的语言选择,而非一种思维取向。形象化、文学性的修辞手法的运用,生成一种“意象性说理”的艺术氛围,恰恰正是杂文与别的论说的一个重要差别(还须指出的是,所谓“文趣盎然”,如果不是作者气质和人文修养所有而刻意“讲求”,多会流于不伦不类,正如不具幽默禀赋而故作幽默多会流于油腔滑调一样),但是否就妨碍、削弱了逻辑推演,最终还是要看写作者的逻辑训练和理性构成。
所谓“战斗性”,于杂文而言,也近似一个譬喻,即对事象的真相揭示和批判中的逻辑扣杀力,这也并不天然排斥“多元把握与理性分析”,相反,好的杂文,无不在或明或暗中践行这种把握与分析。“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是谓“打蛇打七寸”或“避轻就重”(亦所谓的“片面深刻”),只要不是“主题先行”,只要能够直击要害,锁定本质,给人指出真相,不是照样完成了文章的使命了么?再说,若是“要害”这一点始终没点到,其余的说得再多,考证再完备,又有何用!
接近目标的路径不止一条,自始至终“小心求证”、“多方切入”,自然是按常理上路的风格,而“抄小道”、“化繁为简”也是一种选择或习惯,是否“非理性、感情用事”、是否缺了“多元把握与理性分析”,却很难说。“化繁为简”而“只有价值批判”当然不好,而“化繁为简”同样也并不天然“只有价值批判”的,关键看是由怎样的作者在“化”。再说了,许多事象(包括事和人),揭示他们的真相和本质,根本无须繁琐的细节求证过程,锐利的眼睛一眼就能洞穿。因此,窃以为,只要最后都能达到“去遮蔽、揭本真”,不管是“化繁为简”、“抄小道”,还是步步为营“多元把握、小心求证”,都可能是好杂文,风格不同而已。当然,若又能“文趣盎然”则更好。
还有一点必须区分的是,作杂文应该有学术研究般的内在逻辑严谨取向,但给人启示重点还是在于亮出“思想的锐眼”(如有人说杂文是“思想家的短剑”),而一般的文本呈现则无需像学术论文、考据文章那样节节推进;反过来说,学术文章尽管或许有杂文的批判锋芒,却不能像杂文那样“化繁为简”。各司其职,各看需要,各行选择,无法替易。处于两者之间的,大可采用思想随笔、历史随笔等样式和路数。如果非要用做学术论文的标准要求杂文文体,或者用杂文的眼光看待学术论文制式,无异于要程咬金耍大锤,关公舞起双截棍。当然,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者,耍啥都不赖。
总之,如果不是简单片面地理解辞典上关于杂文的释义,如果不是因为看到鲁迅把各种文章都收进杂文集就将自己的公文写作之类也命名为“杂文”,如果不是“为写杂文而写杂文”,那么问题就是相当明白的:关键不在于文体有没有局限,而在于“文人”有没有局限。
但问题是,吴钩的话,真的像表面上看到的这么简单么?依我看,是看似简单,其实背景复杂,涉及深广。

杂文问题,还是鲁迅问题?
我说吴钩之论“背景复杂”,是感觉到,吴钩归结为“文体局限”的所谓“两个几乎是先天性的毛病”,其所依据的杂文,大概正是他印象中的“鲁迅杂文”了。请注意,这里所说的“鲁迅杂文”,是打上吴钩个人印记的。“杂文味”(或曰“文学性”)与“战斗性”的有机结合,正是在鲁迅笔下凸显的杂文文体之长,而在吴钩眼里,恰恰是杂文文体的“天生之短”。这就涉及对杂文文体特质的整体把握与分析的问题,核心则是对鲁迅杂文的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讲,吴钩毋宁是在借所谓的杂文“文体局限”说鲁迅的局限也)。
尽管吴钩声明他的结论来自“自己的体验与观察”,但这种“体验与观察”是否客观、理性,他对鲁迅杂文的印象是否符合事实呢?对于同样声明过在鲁迅问题上“目前无需补课”的吴钩,我看也还须观察和分析。鲁迅杂文,作为一种艺术的审美价值之外,其内涵和启示是多方面的,但吴钩看到的主要是“多疑的性格、尖刻的文风、不宽恕的仇恨哲学、受虐狂般的‘奴隶写作’姿态、对历史现实的偏激陈述”等(尽管他也稳妥地承认“鲁迅在解剖黑暗对象时文锋之犀利、思想之深刻、批判之彻底”——引自吴钩在别处的话),依此看来,吴钩以鲁迅杂文为依据,来发现和论证杂文的“文体局限”,至少是很符合他一贯的逻辑的。
每个人当然都拥有按自己的逻辑思考和行事的权利,但我想提请讨论的是,自己的“体验与观察”以及得出的印象,准确率和可信可靠度到底有多高?是否也都留有局限?是否因为某种“先入为主”的定见而轻薄了“多元把握和分析”的原则呢?大家先别急于下结论,各各小心求证就是了。这里我先表个态:吴钩的问题,我感觉其实仍是“鲁迅问题”,而这问题其实也从来没有停息过讨论。既然吴钩今天从另外的角度提出来了,很好!我希望能成为一个新起点,引发杂文界对杂文文体特质和精神传统、对鲁迅问题的重新讨论。

吴钩观点之二:
在杂文的阵地留言说杂文的坏话,似乎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韪;在郑溢涛等杂文老手之前谈杂文,又有些班门弄斧之嫌。但既然抛出了话题,还是硬着头皮奉陪到底吧。
首先声称一下,郑说“吴钩之论背景复杂”,这纯属其个人判断,不是我本意。虽然对于鲁迅,我不否认在其他场合说过他引述的那几句话,但前头我所提及的杂文缺陷,则是源于本人滥竽充数的杂文写作经验与近几年阅读一部分当代杂文的观感,与鲁迅倒没有多大的关系。我知道鲁迅是杂文家的图腾,还是不要将话题引向对鲁迅杂文的评论上吧。如有兴趣,请来讨论我所说的杂文缺陷是否存在。】

吴钩称我为“杂文老手”,说自己是“班门弄斧”,一则溢美,一则过谦。客套之辞,大可不必。
我指出吴钩关于杂文“文体局限”的高论“背景复杂”, 吴钩答这纯属我个人判断,不是他本意。纯属我个人判断,自然不错;“本意”之说,首先本身是有毛病的。思想背景(构成)复不复杂,是既成事实,岂是由“本意怎样”来决定存亡的?若有人说“(思想)背景复杂,这是我的本意”,或说“(思想)背景复杂,这不是我的本意”,我个人的判断是:话不能这么说!
当然我估计这不是吴钩“本意”要出的纰漏,是“化繁为简”中的疏忽吧。吴钩的意思显然是说,你郑溢涛指出我是借所谓的杂文“文体局限”说鲁迅的局限,你说的不是我的本意。那么,好,我相信这不是吴钩的本意。可问题的复杂性恐怕并不因声明“本意如何”而转移:谈杂文的文体特质,是否几乎必然会涉及鲁迅杂文,自己对鲁迅杂文(包括鲁迅其人)的印象是否总会跳出来作为一种背景呢?我个人判断,且不去说割裂应有的历史联系是否正常,在略知杂文历史的一般人当中,至少潜意识里面会是这样的。吴钩即使是个例外,在提出“杂文缺陷论”时,确实决意不让自己对鲁迅杂文(包括鲁迅其人)的固有印象这一思想背景渗入(如他自己未承认“与鲁迅有多大的关系”),但也并不说明,他的“对鲁迅杂文(包括鲁迅其人)的固有印象”这一思想背景就不存在,以及我的“个人判断”就是“信口开河”。

发表于 2013-3-25 18: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汕尾文人,人文汕尾。
发表于 2013-3-25 23: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汕尾人马 发表于 2013-3-25 18:58
汕尾文人,人文汕尾。

暂时不懂的,就先闭嘴!
发表于 2013-3-26 10: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郑溢涛 发表于 2013-3-25 23:47
暂时不懂的,就先闭嘴!

你可以先闭你的嘴,我可以封我的口,你可以懂你自己的,我可以不懂我不懂的,井水不犯河水,你又不是判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