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山市黄村小学,唯一的一名老师要教两个年级14名学生,而在桐城市鲟鱼学校,11名老师却“围”着仅有的一名学生打转。正因为严重失衡的师生比例,桐城市鲟鱼学校一度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一些“空心学校”的出现不可避免。一边是农村师资薄弱,一边却又有教师力量的闲置,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何在? “空心学校”如此悬殊的师生比例与撤点并校不无关系。撤点并校导致了大量农村学生的迁移,随之迁移的更是优秀的教学资源,因此还保存下来的农村学校大多就沦为了“空心学校”。“撤点并校”初衷无疑是好的,但是,从“撤点并校”后的效果来看并不令人满意,它大大加重了农村家长和孩子的负担,也让存留的那些农村学校无生可教。 那么又该如何走出“空心学校”尴尬困境?笔者以为,针对“空心学校”撤和留两种选择,可以有两个方案来解决。留下“空心学校”是可以的,只是要对学校“紧缩”。因为如果仅仅为了解决几个孩子就近入学而留一个学校,这是非常奢侈的。我们可以考虑政府出资建私塾的方式,这也是一种出路。从撤销方面来看,在撤并学校的过程,不要把这些学校都集中起来,而是合理布局,能够尽量照顾所有孩子。 总之,解决“空心学校”尴尬困境需要中央、地方、社会三方共同解决。一是乡村教师的再分配问题,庞大的教师群体不仅需要地方的协调,还需要区域之间联动解决。另外,失去了乡村学校的孩子们,凭他们家庭之力是很难走出去完成学业的,政府必须投入预算,加大帮扶力度;社会慈善机构也须适时跟进,帮助这些孩子完成学业、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