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驳老树,断壁残垣,两男三女五位老人,两条狗,三头牛,十几只鸡,构成了偃师市府店镇安乐村脉结坪(村民习惯称为“麦秸棚”)自然村的生态文明。这个偃师海拔最高最贫困的村庄,这个被游客偶然发现的“世外桃源”村落,在城镇化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如今空荡荡地矗立在脉结坪山的顶峰。事实上我过类似图片显示中安乐村这样的“空心村”的数量极其庞大。 “10年内我国自然村总数减少90万个,传统村落每天消失100个。它显示村落消亡的势头迅猛和不可阻挡。”前段时间著名作家冯骥才保护传统村落的呼声振聋发聩。与此同时,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由文化部等三部门联合公布,646个传统村落列入其中。不过,有些传统村落虽然幸运地得以保存,但是空心化和过度商业化现象严重,村庄原住民流失,传统乡村文化面临无人传承的困局。 越来越多的自然村沦为“空心村”,伴随着的是传统文化的失落,很多游子再难找回乡村文化的记忆。与游子身处异乡的乡愁所不同,乡痛是仍在故土的村民,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产生的对往昔的深切怀念,是为今昔不同的惆怅和感伤,可谓更深重的思乡病。他们虽然搬入了新居,生活现代化了,但对传统生活方式依然留恋,这是文化的血脉之根。 如何拯救“空心村”、如何拾回遗矢的传统村落文化已成为当前的一大难题。笔者以为,传统村落发展旅游不能一味追求收益的最大化,把资源当作摇钱树,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这就是一种破坏。我们在城镇一体化的进程中,必须实施保留乡村原有文化形态、人性空间的新乡村家园计划,推广保护生态环境、强调社会多元的新乡村营造模式。通俗一点就是:保留原有村落形态的同时,提升室内建设的使用功能和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