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946|回复: 0

[习俗] 追梦人 永远年轻——记数学不等式园地的拓荒者汕尾人杨必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30 17: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名字闪亮在哥德巴赫猜想;而汕尾籍的杨必成,又将自己的辉煌栽植在不等式的园地里,留下了人生风采。为了让汕尾市读者更好地了解杨必成和他的数学不等式“王国”,本版从今天起将分期连续刊登由建成、孤鸿采写的《追梦人,永远年轻》的报告文学,敬请读者垂注。

               

                            

编者的话:作为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名字闪亮在哥德巴赫猜想;而汕尾籍的杨必成,又将自己的辉煌栽植在不等式的园地里,留下了人生风采。为了让汕尾市读者更好地了解杨必成和他的数学不等式“王国”,本版从今天起将分期连续刊登由建成、孤鸿采写的《追梦人,永远年轻》的报告文学,敬请读者垂注。

一 引子

2009年的秋天,任教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原广东教育学院)数学系的杨必成教授,收到了英国“大不列颠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寄来的一份邮件,该中心检索、评估了他的学术成果,授予他“2009年世界顶尖科学家”(Leading Scientists of the World 2009)荣誉称号。

冬天,中国科技情报出版社出版的《2009年版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一书记载:2003-2007年发表论文于2008年引用频次,全国数学类前20名排名,杨必成教授名列第二。

2010年的春天,“美国国际传记中心”在编缉出版的“Great Minds of the 21st Century”(译:21世纪的伟大创意)一书中,记述了杨必成在数学研究领域中的不平凡事迹,并授予他“ Man of the Year 2010”(译:2010年度世界风云人物)纪念金牌。

夏天,中国教育界联合会向他颁发了2010年度“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证书,稍后,《环球聚焦》杂志社评选他为“2010贡献中国年度人物”。

短短不到一年,国内外舆论界给予杨必成的赞誉接二连三。值得我们骄傲的是,这位数学界新贵是我们汕尾人。然而,“荣誉得来非造化,几经拼搏始登堂”。 多年来,一个因文革浩劫中断学业、在广袤大地里辛勤劳作的农夫,在一个特定的时代环境,经历了一种独特的人生旅途。特别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革浩劫中,他历天灾——脑袋遭雷电击伤;经人祸——脑袋被棍棒打成脑震荡;入“另类”——被定为“走白专道路”的典型;归“另册”——被当作严加管教的对象。然自古以来,逆境,可以将一个人彻底毁灭,也可以使一个人从浑浊、昏庸、卑微中历练得更加精明、高贵和强大。在心怀梦想面对压抑时,杨必成以一种不屈不挠的青年气概,劳作之余,脑痛过后,农家茅屋,煤油灯下,钻研起《高等数学》,笃信知识能改变命运。终于,寒冷的冬天过去了,盼来了神州春天的故事,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暖风。他肩负着这一代人特有的、承上启下的科学文化责任,闯进了抽象、深奥的数学迷宫,除了在那飞扬着粉笔灰的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外,更依托农夫的韧劲,笔耕不辍地搞起了“家庭副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自留地”里,惕励不懈地探索着数学奥秘,当上了大器晚成的论文“专业户”,迈上了一条从农夫到园丁到数学家的追梦之路。

“数坛不尚假文章,不拼焉能上殿堂”。自1986年以来,杨必成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已发表了260多篇数学论文,并出版了三部共100多万字的数学不等式理论专著。当初,一个在数学迷宫里四处碰壁的“独行侠”,一个生性鲁钝、以勤补拙的“拓荒牛”,而今,已培养、带领着一支在岭南地区颇具特色的数学研究团队,闯进了国际不等式理论研究的前沿阵地。

作为追梦人,不久前,必成中学时的同窗挚友,诗人吕烈医师为他填写了一首词:

摸鱼儿——赠杨必成先生

忆当年,疾风横扫,青春抛作残絮。世人都说深山好,争奈把春耽误。留不住,只能走。一川迷惘无头路。志存高处。见倔强杨君,直追奋起,霄旰听鸡舞。时光转,盼到东方欲曙。多年沉积今吐。棘园草就惊天赋。赢得掌声无数。擒猛虎。敢争拼,喜君乘胜三通鼓。宏篇如注,算道说生成,休提侥幸,是历尽辛苦。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他的追梦数学之旅吧。

二 寻梦:少年立志

红海浩瀚接空蒙,孕育鲲鹏博大风,上接凔溟波浪卷,扶摇天际骇鱼龙。

波涛万里有长滩,刺向汪洋止凤山,山麓杨门书苑第,钟灵屡屡出其间。

在解放战争初期隆隆的枪炮声中,1947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杨必成出生于广东省粤东沿海边陲小镇汕尾(1988年设立为地级市)的一个贫穷小知识分子家庭。那时恰逢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人企盼“民主建国”之时,父母亲就为他取名必成,寓意“建国必成”;此前,他的大哥出生于1938年的抗日战争初期,参加救亡运动的双亲为其取名必胜,祈求“抗战必胜”。哥俩的两个名字搭成一个对子: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汕尾镇是个背山面海的海滨渔港。在小镇的西南边,隔海相望的是一条由海沙冲积而成的天然防波堤,人称“沙舌”。沙舌外,是一望无际波浪翻腾的太平洋;沙舌内,是风平浪静、千杆林立的渔船避风港。小镇的东北边,有个面积22平方千米的咸水湖——品清湖,湖畔有个小山头叫“凤山”。杨必成的家,就在凤山脚下的妈祖庙、天主堂、文亭校中间的一个叫“送合围”的杨姓宗族围屋内。

杨氏家族于民国初期在围屋里面建了五十多间大屋顶泥瓦屋,范围内六座四合院主屋,各三间过二伸手,分隔成三街六巷,对称而整齐,并用高墙把它们和外界隔开,形成了具有潮汕风格的民国建筑。它是由杨必成的曾祖父杨克炘筹划建造的。曾祖父是个生意人,在杨家六兄弟中排行第四,善于勤俭持家、精打细算,是兄弟中的主要创业者。他经营鱼、盐生意赚了钱以后广置家业。但自从建造了这座占地二千多平方米的房屋以后,曾祖父6兄弟分了家,接下来日寇来临,家道中落,到必成出生时,曾祖父已去世,家里也再没什么财产。

必成的父亲杨耿仪(1916—1987),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悲剧式”人物。幼时5岁丧母,得其祖父溺爱。祖父杨克炘是个文盲,虽然生意上很成功,但也曾吃了不识字的亏,因此就决定把孙子培养成文化人。父亲在汕尾读小学毕业后被送到海丰县城读中学,毕业后回汕尾文亭小学教书,于1935年与母亲经自由恋爱结婚。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难当头,父亲作为有爱国心的热血青年,与母亲双双加入地下党组织,他担任过海陆丰县委的青年委员,组织“青年抗敌同志会”,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41年,汕尾沦陷时,全家逃难乡下,组织上通知父亲北撤,因一家老弱病残近10口人在异乡逃难,拖累太重,他无法跟随组织撤退,不得不自动中断了党组织关系。父亲在解放前累遭国民党政权的追捕、迫害,四处逃亡,10年不能教书,家庭由母亲苦撑,1949年初在香港“海陆丰公学”教书时,通过地下党组织批准回惠州重新参队。解放后,虽日子安定点,但他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均因“离队脱党”这一“历史问题”受到冲击,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政府,再调动到教育部门当教师,1959年又在海丰师范学校被错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清理出队。文革期间更受到批斗摧残。父亲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青年时期因无法摆脱家庭拖累而报国无门,中年时期因历史问题抬不起头,长期失志落魄,他深感此生难有作为,便把全部的心血放在培养十多个子女身上,特别是对杨必成,更是贯注了深切期望。

必成的母亲郑芸(1914—2003)于民国初期出生于汕尾郑姓家族——一个贫穷的海员家庭。旧社会重男轻女,穷人家出生的女婴,因养不起,按本地习俗,只有两个去向:送人家当童养媳,或当弃婴扔到“涵头”(旧社会汕尾海边一个妇女寻短见投海及扔弃婴的地方,现在的市区“鼎盖山”边)。可母亲出生于虎年,按封建迷信说法,属虎的女孩子命硬,没有人家敢收留她当童养媳,加上当海员的外祖父常年酗酒,母亲一出生就遗传下先天性残疾——深度近视和跛脚,就更没人家肯收留了,扔掉吧,善良的外祖母不忍心,就把母亲养下了。童年的母亲身体薄弱,在郑姓族亲的接济下,被送到了教会学校读书。幸亏当时汕尾教会医院的外国医生,要在汕尾推广西医,他们看到母亲的跛脚,就提出要为她做矫形手术试验。果真,经过外国医生几个月的科学治疗,母亲的跛脚奇迹般地被治好了。也因此,母亲从小就培养了热爱科学、追求知识,反对封建迷信,不求神拜佛的信念。在杨必成印象中,母亲一辈子从没向神明烧过一柱香,这在沿海地区封建迷信盛行的汕尾妇女是很少见的。

母亲是一个历尽坎坷且不图名利的革命者,早年参加过大革命,在海陆丰苏维埃四个月政权失败后,跟随未婚夫林君杰(红军49团副团长、后牺牲)上山打游击,大革命失败后隐姓易名,逃过了国民党的追捕,与姑母郑继斯(宋时轮将军夫人)在县城的乡村师范学校读书。抗日战争时期,她经堂叔郑重同志的介绍加入了共产党,参加青抗会、组织汕尾镇妇抗会、并参加了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等组织,从事抗日救亡工作。汕尾解放后,她受党组织委托,帮助军管会接管了汕尾小学,并担任了解放后汕尾镇第一任中心小学(即文亭小学)校长。母亲是一个贤妻良母式的家庭主妇,含辛茹苦养育了11个孩子,拉扯着孩子一个个长大成人,又是一个职业女性,教书育人,当一名尽心尽职的小学教师,为培养祖国的接班人付出毕生辛劳。体弱的母亲,长期肩压着家庭、工作两副担子。父母亲坎坷的经历,正直、善良、无私奉献的精神及教子有方,造就了儿女们的出息,养育的4男7女,均秉承父母亲行善积德的正直本性,大部分为中共党员,有2个大学教授,其余均在公务员、医生、教师、经商等不同岗位上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从杨必成家里往北沿着凤山、鼎盖山边的小路走不到三百米,就是品清湖了。湖边有个小码头,一条小渡船,摆渡运载来往屿仔小岛的居民,每年的夏天,这里也是天然海水泳场。自然,学游泳,就成了童年必成的一大爱好。但俗话说:欺山莫欺海,小孩游泳得有大人带着,不然,就容易发生危险。有一次,当杨必成下海游泳时,从码头游到屿仔岛中间的“拉路沟”,水急有旋涡,又碰到大退潮,个小体弱的他,被潮流推着漂往外海,虽拼命挣扎,但总靠不了距离仅几十米的岸边,幸亏有同在海边游泳的表哥郑礼治,奋不顾身游到他的身边,架着他一步步移向岸边。以后,杨必成特别注意游泳的安全。

活泼好动是孩提时期的天性,他特别爱玩,放学后,爬上凤山顶放风筝、捉迷藏;退潮时,蹲在港沟里摸抹蟹、抓小鱼;星期天,跑到“芦篼丛”里拆“虎仔”,斗“小虎”(注:一种会斗的小虫);间或下象棋、打乒乓球,又爱捉弄人,显得不甚安分。

在“送合围”附近,必成家里还有个四百平方米的旧宅基地,原来是个老当铺,抗日战争年期被日本飞机扔下的炸弹炸掉了房顶,剩下断墙残壁,童年的必成就住在这里的一间小房子里。家里人把空地翻了,种些蔬菜、蕃薯及香蕉等作物,养些鸡,形成一个小菜园。必成放学回来,便忙于浇水、种地、养鸡。也因此,使他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使童年必成萌发当数学家梦想的时间是在1957年的秋天。那年,他的大哥杨必胜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大哥之所以能考上北京大学,除了学习认真刻苦外,还得益于当年全国高考的作文命题是《我的母亲》,当他在考场上看到此一题目时,好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就感情充沛,文思涌流,顺理成章,也就高分入选了。沿海小城镇培养出了高材生,亲朋戚友们都来家里道贺,鼓励哥哥在中国最高学府里学到真本事。那时必成读小学5年级,可心里也萌生了以大哥为榜样,长大后考上大学深造,当一名象华罗庚那样出色的数学家,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1998年冬,杨必成经不懈努力,追上了儿时之梦,当上了大学教授。当他于第一时间从广州赶回汕尾探亲,向老母亲报喜时,母亲在高兴之余感慨地说:要是你父亲还健在,能看到你有今天的成绩,该多好啊!如果说,哥哥必胜在母亲的影响下,凭着高考中《我的母亲》一篇好作文考上了北京大学,走上了人生一个新起点,那么,弟弟必成,却在多灾多难的父亲影响下,拼搏了50年,了却了父亲生前的宿愿。

“知子莫若父”。读初中时,父亲发觉必成对数学特别感兴趣,就长时期不停地鼓励他,提出了儿女中“文科必胜、理科必成”的培养目标。以后,不管必成在生活道路上如何失落,甚至在他患了脑病、头部受到人为棍打、脑袋遭过天灾雷击等三次脑重伤以后,在生活的道路上已被逼得频临绝境时,父亲还是不停地为他注入“强心剂”,鼓励必成无论如何得挺住,坚持下去。中年时期的父亲只有两个信念:一是坚信自己的“历史问题”定会得到澄清落实,因此从被清理出队以后,在负屈的20多年时间里,他不间断地向组织写报告,要求落实政策;二就是“望子成龙”,坚信儿子必成定会成为大器晚成的数学人材。

看得出,重名声的父亲是把他的灵魂都注进了儿子的心灵深处,如影随形,成了必成人生道路中的原动力。父亲梦寐以求的,就是希冀有朝一日儿子能为壮志难酬的老父争口气。终于,在1977年底,恢复高考的第一年,父亲大喜过望地盼到必成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盼到1982年,他的历史问题也终于得到组织上的平反、落实,享受了离休待遇。令人遗憾的是父亲没过几年舒心日子,还没来得及看到儿子必成出科研成果,就在1987年因大半生心累过重,患了心梗病过早地去世了。



楼主热帖
[休闲生活] 80后婚姻现状:女人更爱使用暴力
[休闲生活] 女人胸部小隐藏的5大危机
[看大杂烩] 组图:奇人留指甲18年总长达6米
[文化天地] 海陆丰戏曲脸谱园
[文化天地] 汕尾渔家风情馆
[文化天地] 凤山妈祖石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