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729|回复: 0

[地方志] 马宫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4 16: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宫镇地处红海湾畔,位于汕尾市区西侧,东与红草镇、香洲镇接壤,西北隔长沙湾与海丰县百安半岛相望。一直以来,马宫镇是汕尾市的沿海渔业镇,区内有闻名的天然“文明渔港”——马宫渔港。









简介
  全镇辖区面积22.6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5公里,下辖6个行政村和1社区居委、
   0.jpg

24个自然村。全镇总人口1.93万人。深汕高速公路长沙湾出入口在辖区内开口,距离市区10公里路程。2006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72524万元,比上年增长26.8%。人均年收入4256元。
  马宫镇地处红海湾北部,倚山傍海,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祖以渔猎为生在此落居生息。到宋朝时代就有水师泊于长沙湾,到明代由于天妃庙的建成,才逐渐形成马宫,并以渔业、商业、海运初成港口城镇。
  马宫镇水陆交通方便,距香港80海里,陆路可通汕尾市城区、海丰县城,距市区11.2公里,深汕高速公路穿过该镇长沙管区,并设有出人口,是汕头到深圳的中转点,并设有服务区。

基础设施
  
   1.jpg

双拖渔船


2006年,镇工委、办事处认真贯彻落实区“八大措施”工作部署,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继续加大。经统计,全镇全年累计投入资金500万元。全面铺设行政村自然村水泥路面;架设了各行政村路灯;完成了汕马公路沿线的绿化;加固了水库、堤围及其他水利设施;整治了多处“脏、乱、差”地带;建起了几个供群众活动的小公园和文化室。

气候特点
  汕尾市马宫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明显,光、热、水资源丰富。其主要气候特点是: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冬不寒冷,夏不酷热,呈长冬短,春早秋迟;秋冬春旱,常有发生,夏涝风灾,危害较重。
  汕尾市马宫镇气候温暖,多年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平均最高气温26℃,年平均最低气温19℃左右,水稻安全生长期约260天左右。雨量充沛,多年年平均
   2.jpg

当地沙滩


降雨量为1800-2400mm,最多年的年降雨量可达3728mm.雨热同季是马宫镇气候特点之一,雨季始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终于10月中旬;每年4-9月的汛期,既是一年之中热量最多的季节,又是降雨量最集中的季节,占全年总降雨量85%.全市光照充足,多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00-21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4%-48%,太阳辐射总量年平均120千卡/cm2以上,光合潜力1/15公顷约7400kg.“冬不寒冷,夏不酷热,夏长冬短,春早秋还”也是马宫镇主要气候特点之一。汕尾市马宫镇内最冷月1月份的平均气温14℃左右,≤2℃低温日数的升平均为0.1-0.3天,极端最低气温-0.1℃;最热月7月份的平均气温28℃左右,≥35℃高温日数的多年平均为0.7-1.5天,极端最高气温仅38.5℃。据统计,汕尾市马宫镇夏季长达183天左右,冬季只有10天左右,真正是夏长冬短。境内春早秋迟,初春在2月初已经来临,而初秋至10月底才珊珊来到。

城镇发展
旅游产业  马宫镇地处滨海要隘,风光秀丽,已发展成为多层的旅游产业。有宋军水师驻
   3.jpg

内湾渔船


泊丽江埔、倚壁虎炮台遗址:神奇的长沙夜雨;宋朝皇帝钦点的金龙山(鸡笼山);显威名400多年的马宫妈祖庙;有富传奇色彩的达摩祖师神像的普照寺;神秘的白沙浮沙丘;建于明朝、保存完整的城仔关炮台遗址和镇海大门;革命先辈柳亚子何香凝香港为逃避日军追捕而在金叶白沙浮登岸的遗址.还有渡假和游泳胜地、天然海水泳场、白沙浮和南湖海滩的康乐园渔农业发展  2006年,镇党政充分认识到本地渔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在上级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深入渔民群众,一方面鼓励渔民群众努力克服生产生活困难,积极主动创新海捕路子,开发新渔场;另一方面,针对部分渔民家庭剩余劳力多,渔船设备陈旧的现状,想方设法协助他们转产转业,多渠道寻找生活出路。海水养殖方面,通过加强海水养殖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虾农解决生产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在服务上做好文章,取得一定效果。农业稳中有升。
  马宫镇金町村昔日因长期存在着“饮水难”、“行路难”和“看病难”问题而被城区列为“后进村”。该村以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为契机,针对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各种“难题”,采取了积极有效措施,逐一解难。该村从抓好农村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和改善村容村貌入手,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筹得资金25万元,将自来水管道引进了村里,让各家各户用上干净甜美的自来水。同时,通过多种渠道筹得资金130万元,修建了总长2500米的3条自然村公路,实现了辖下几个自然村公路水泥硬底化的奋斗目标,解决了村民行路难的问题。此外,该村还修建了农村公厕,增加了村容村貌的“绿化、净化、亮化”投入,使深田、岭头、新厝等几个自然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为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该村在发动群众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争取到挂驻单位资助金2000元,帮助金町村的五保户和特困户等购买了医疗保险,解决了他们看病的后顾之忧。在村“两委”干部的动员和帮助下,金町村参保人数已达到1100人。

社会事业
  2006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扎实开展,全面进入人口档案电脑化管理;殡葬管理工作纳入村规民约,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民政救济、社会保险、医疗服务、饮水解困、社会治安、危房改造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得到改善和推进;镇工作职能和服务功能发挥突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推进,文明村、文明社区建设取得明显效果。通过不断加强民主法制、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工作,使得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所增强,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市场秩序逐步规范,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顺利开展,有效地推进了马宫城乡建设等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历史
  马宫原叫“妈宫”,妈祖宫的意思,文革时才被“革”成今天的字
   4.jpg

马宫镇-天妃庙


样。但马宫并非与“马”无关。马宫三面环海,陆地由马鬃山、鸡笼山、上宫山、横山、牛尾山、东径门山和部分平地形成。马宫最初的名字就叫“马鬃”。马宫山海风光旖旎,历史悠久,人文积淀丰厚。自有妈祖传入,则纯因“妈祖宫”而得名,这一现象在全国范围来说也是少见的。
  马宫地形属丘陵地带。宋以前境内大部分为海水所覆,后随着地壳变迁上升逐渐形成陆地,山峦大多分布于马宫港的东北至东南一带。三面环水,一面倚陆,不但有着迷人的海岸风光,更有着山的殊异。这些山不以雄奇显著,而以象形传名,如鸡笼山、牛鼻山、牛尾山、狮山象山马鬃山、鲤鱼笼山、山狗寮山、蛇地笼山、石龟头山、蟹古地山,等等。位于镇墟东北角的狮山、象山,两山相对,扼守水口,历来被视为“狮象扬威踞水口”的地理格局。还有那如腾空骏马的马鬃山,鬃毛如锋,刚硬竖拔,成为“骏马腾空戏金球”的景观。
  宋朝年间,一群讨海的闽籍渔民,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带着海上保护神——妈祖香火,一路漂泊来到汕尾,凭着闯海踏浪的经验,他们把目光停留在一座名字叫马鬃山的山上,这是他们寻找的理想之地,繁衍生息的理想家园。于是,他们虔诚地将妈祖香火供奉在靠山的地方,作为他们的保护神,开始了渔猎生活。从此,马宫的历史就有了“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始有建乡”的记载。
  迨至大明万历三年(公元1576年),马宫港迎来兴旺发展期。来自各地的渔民、商贾蜂拥而至,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急剧膨胀,为满足人们对妈祖信仰的朝拜,当地士绅决定聘地师择地改建庙宇,移庙至西南侧海边,坐东向西,面对港口。从此,马鬃易名“妈宫”。此后,妈祖宫还于清嘉庆三年、民国廿四年和1990年和2006年四次重修。
  马宫因妈祖而得名,也因妈祖而发展。旺世修庙,是港口发展的标志。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3年)沿海解除海禁,广府一带渔民(称深海渔民),如宝安、台山、东莞、太平、吴州、阳江、北海、番禺、新会等地渔民纷纷涌入汕尾渔场捕捞,携带家眷建居置业,同时各地商贾云集,马宫港人口逐增。据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秋重修“天后古庙”碑记所载:马宫港时已有大渔船户19家44对,外来船43户,八人和四人合伙船只80户,以舟为宅的渔民230多户一千多人,单为经营虾铺生意的就有22间,至清朝末年,马宫港渔业生产已有较大的发展。
  妈祖信仰起于宋,兴于元,盛于明。明代朝廷下令在沿海各地大兴妈祖庙宇。郑和六下西洋,每次出发前都要到妈祖庙拜祭。据明代《海丰县志》记载:“天妃庙,一在大德,一在龙山,一在长沙出海口(即马宫)。” 三处庙宇修建都由当时的海丰县令主理其事。可见朝廷对妈祖的重视。
  马宫与大德妈祖庙分镇东溪、西溪出海口。关于马宫庙的择址有段传说。据说当时的海丰县令为觅得马宫祖庙的风水宝地,特用重金聘请两位有名的地师择地建庙。两地师领命后各自行动。一地师见马鬃山来龙旺盛,左环右抱,藏风聚气,面前案山港池齐备,遂躬度好地理后埋下铜钱作为暗记。巧的是另一地师某日也寻地至此,颇觉此地风水绝佳,取出身上所带铜针,钉入地下作为标志。某日,县太爷前往看地起物,当他拔出铜针时竟发现不偏不倚地穿过另一地师埋下那枚铜钱中间的钱孔,所谓英雄所见略同,留下了百年传说。妈祖庙传世联曰:“龙应至今传圣迹,湄洲亘古派恩波。”
  马宫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至今仍保留有多处文物古迹。拜町前的墙壁开辟有文物专栏,两块清代碑刻,一为嘉庆十九年十月的《海丰廉明县主告示》碑,一为道光十八年仲秋竖立的《县主示禁》碑。前者为当地监生嗜老奏请县主就渔业生产、销售及生产安全等环节做出具体规定,以维护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后者主要就当时的社会治安作出规劝。
  蚝壳墙作为一种建筑方式,曾在汕尾沿海地区流行,现在的蚝壳墙已少之又少了。马宫妈祖庙后有一小段被留作纪念的“蚝壳墙”。这是修建祖庙在庙顶山墙修拆时保存下来的原物留念。
  马宫渔民世代耕海犁浪不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宫开展文明生产,文明经商,文明招商,文明治港,吸引大批外港渔船、外资企业落户,古老的港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洋经济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渔港”。

招商引资
  2006年,镇党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党政领导成员挂钩引进项目责任制等积极措施,使招商引资工作势头更好,大大推进了项目的签约和上马。2006年全年共跟踪洽谈项目4个,新签投资协议书2份,项目建设投入资金1862万元。其中上规模的重点项目有:①、汕尾迪虹微晶有限公司;②、长沙湾(香港)度假酒店;③、雅各胶丝花厂;④、长沙湾加油站;⑤、汕尾二运汽运物流中心;⑥、南湖海游乐园。这些项目的落户,一定程度上使到镇工业产值大幅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攀升。

文化遗产
  
汕尾市马宫镇


  石脚桶商代居住类遗址:被确定为汕尾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经省有关专家鉴定,该遗址为省内保存最完整的青铜器时代早期生活遗址之一,具有重大的历史和学术价值。该遗址的发现最初是由该市城区马宫镇粮管所下岗职工陈业提供的线索。遗址南北长160米,东西长220米,基本遍布马宫镇埔埕村白沙浮海滩的石脚桶沙丘。其南面向大海,高出周围地表约2米,北部边缘有一东西走向的人工沟,从这条人工取土沟的断面可见其表土层厚约30厘米,下有30至60厘米的灰色沙丘堆积,再往下是黄褐色砂质生土。从该遗址这条人工取土沟往下挖,可以看到沙土中的各式泥质陶器碎片,有夹砂红褐色绳纹陶片、红或灰色泥质细方格纹陶片等,花色繁多。
  长沙炮台:位于汕尾市城区马宫镇长沙海口处。清嘉庆九年(1804年)县令张再瑛把原在潮沙村北侧的炮台迁至长沙海口,建成长沙炮台。平台为椭圆形,东西长50米、南北宽40米,面积2000平方米,依山势而建,配置海防火炮10门。炮台围墙高5.2米,花岗岩石块砌筑。建有营房和瞭望哨房各3间。东墙设大门,门顶石匾额刻“镇海”两字。炮台地处海防军事要冲,扼险而守,视野宽阔,是古代重要的军事关卡。
  天后宫:位于汕头市东南出海口,距离市区约3.6海里的南北航道中间,有一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古名为“马屿”的海岛,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渔船和其它船只停泊于此避风或待航。末代淳熙年间,停泊马屿的福建渔船渔民为求妈祖庇佑海上航行安全,与当地船民及商贾到福建湄洲组庙请来妈祖香火,在岛上创建一简陋狭小的妈祖庙以供朝拜。此后,来岛进香拜谒海上女神的越来越多,“马屿”也逐渐被改称为“妈屿”。



楼主热帖
[汕尾资讯] 14歲被拐汕尾 78歲婦尋親
[休闲生活] 无意中在香港发现一个籍贯海陆丰的TVB编剧兼
[休闲生活] 大家一起支持汕尾市民网,支持镇哥的婚纱店
[休闲生活] 大家一起支持汕尾市民网,支持镇哥的婚纱店
[城事报料] 香港明星林峰在汕尾信利广场的现场照片集锦(
[休闲生活] 公司莫名遭投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