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报告》指出,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以“活力汕尾、人文汕尾、和谐汕尾、清新汕尾”为总目标,以“三基地”、“三经济带”、“八大工程”为主要路径,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创新思路,狠抓落实,圆满完成市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2011年全市GDP 550亿元,是2006年的2.17倍,五年年均增长16.7%。今日汕尾,正在进行着思路大创新、区位大嬗变、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化。
以“砍尾巴”为新任务,全力应对危机
面对2008年底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沉着应对,危中谋机,提出“冲过去”口号,突出打好重点项目、交通建设、百里海堤、园区建设、民生实事“五大战役”,全力谋求“弯道超车”。到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基本砍掉落后尾巴。五年来,人均GDP年均增长15.7%,今年将达18600元,比2006年翻一番;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8.5%,今年将达32.45亿元,是2006年的3.5倍;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2%,今年将达215亿元,是2006年的2.6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9.0%,五年翻了近两番;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3%,今年将达147.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8.6%,今年将达326亿元,是2006年的3.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1.9%,今年将达415.3亿元,是2006年的2.7倍。其他各项经济指标都保持较快增长。
以“桥头堡”为新定位,大力贯彻《纲要》
按照汪洋书记提出“打造粤东地区通向珠三角桥头堡”的要求,深入贯彻珠三角《规划纲要》,全面对接、加快融入珠三角,提出“深”(深汕合作)、“海”(海岸经济)、“城”(宜居城乡)、“人”(人文环境)四字思路,启动“四规合一”(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土地规划、环境规划)规划修编,把思路变为规划。主动接受珠三角产业辐射带动,发展“电力能源、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现代旅游、现代物流、现代农业”六大产业基地。加快“三网一群”(公路网、铁路网、绿道网、港口群)建设步伐,启动我市绿道网规划建设,加快管网对接。与深圳市进行深度合作,在海丰县西部建设总面积达463平方公里的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对接载体。今年5月省委、省政府为深汕特别合作区授牌。2010年全省园区考核被评为优秀。
以“转方式”为新路径,倾力集聚产业
统筹解决“做大总量”与“转变方式”双重矛盾,谋求后发先转型。加快产业集聚,已有信利AM-OLED、五丰水产等5个项目入选省现代产业500强。海湾云计算、灏芯微电子、点金平板、科亮特LED等项目相继落户,有望形成电子信息业新集聚地。
以“大项目”为新动力,发力舞起龙头
“十一五”以来,大项目纷至沓来。我们以此为新动力,大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五年来,我市列入省、市两级重点项目74项,累积投资259亿元。厦深铁路汕尾段、汕尾电厂一期四台机组、陆丰核电、华润海丰电厂、宝新能源甲湖湾基地等重点项目获得国家、省核准,建设进度加快;六大污水处理厂、华师附中汕尾学校、市区碧桂园工程等一批事关城市建设和民生福祉的项目已建成投产并发挥效益;腾讯、创维、长沙湾度假城、银龙湾旅游地产等一大批规模大、高端化的项目顺利落户汕尾。
以“亚运会”为新契机,借力建设城乡
我们借助协办第十六届亚运会帆船赛,大力推进宜居城乡建设,借力扩大内需。一是抓好城乡规划建设。大力建设“海在城中、城在山间”特色的现代滨海新城。开展“三旧改造”试点和规划工作,城乡面貌有较大改变。二是建设文化强市。三是积极探索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提升城乡社会管理水平。
以“上水平”为新高度,致力改革开放
加大力度扶持出口和招商引资工作,五年招商引资共签约400多项,合同投资总额近3000亿元。外源经济稳步增长。实际利用外资五年年均增长20.1%,今年将达3.4亿美元,是2006年的2.5倍;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9%,今年将达13.1亿美元,是2006年的1.5倍。
以“幸福感”为新要求,竭力改善民生
我们以抓经济的力度抓好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着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办学规模实现翻一番,“两改”、“三大考核”顺利完成,党政“一把手”亲抓教育工作责任制得到落实。“扶贫济困”活动募集教育发展资金13.8亿多元。大力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成立“汕尾市扶贫基金会”,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增收1.31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526.4元。大力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全市人口计划生育率达95.87%。大力抓好劳动力培训转移,五年已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4.8万人,城镇新增就业20.16万人。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扎实推进。
以“法治化”为新载体,聚力民主法治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得到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进一步巩固,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和壮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工作取得新成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取得新进步。依法治市工作有序推进,“五五”普法任务圆满完成,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有新提高。
以“执行力”为新标准,强力推进党建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学习型政党建设不断深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整体结构进一步优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成果。
五年三大变化
《报告》总结了五年来汕尾大地出现的三大可喜变化:
一是变后发地区为发展热土。汕尾已经连续八年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年均高出约5个百分点,增速多年居于全省前六名左右。五年来,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到28.6%,排在全省第8名;财政收入年均增速达到28.5%,排在全省第5名。
二是变边缘地带为桥头堡。陆续规划建设的厦深高铁、广州至汕尾高铁、龙川至汕尾铁路和天津至汕尾高速公路、潮莞高速公路、汕尾新港区等,使汕尾初步实现区位嬗变,正在成为“粤东通向珠三角的桥头堡”、“东岸十市通衢”。
三是变渔港小镇为滨海新城。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在渔港小镇建立中心市区的地级市,市区建设变化巨大,中等城市框架初步形成,现代化滨海新城初具规模,200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最喜爱的休闲城市”,2010年上榜中国最具魅力城市。
今后五年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报告》提出,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深汕合作、海岸经济、宜居城乡、人文环境”四大战略,建设“电力能源、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现代旅游、现代物流、现代农业”六大基地,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憩的现代化滨海新城,着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协调发展,为推动科学跨越发展、建设幸福汕尾,争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排头兵而努力奋斗。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今后五年的工作目标是:巩固成果,前移进位,确保六个方面走在全省后发地区前面。
——发展速度走在前面。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至2016年达到1200亿元以上;人均GDP年均增长16%,至2016年达到41000元(约63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3%,至2016年达到90亿元。
——转变方式走在前面。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布局更加科学,至2016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达到9︰53︰38;产业集聚力更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超过85%;高科技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达到45%;单位GDP能耗完成省下达指标。
——区域合作走在前面。在体制环境、交通基础设施、产业领域、市场体系等方面实现与珠三角的深入对接;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重要平台,探索形成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合作新机制。
——宜居建设走在前面。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心市区城市规模和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城关镇、中心镇建设得到全面加强,交通便捷快速,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更美、水更清、天更蓝。
——民生建设走在前面。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民生质量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以及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处于东西北地区中等以上水平,人民幸福感明显增强。
——软环境建设走在前面。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干部执行力进一步提升。体制机制创新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民主法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增强,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基本形成。
大力实施四大战略
大力实施深汕合作战略,再铸活力汕尾
突出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抓住前五年合作区起步发展的关键阶段,以“创新发展、先行先试”为核心,全面落实《深汕特别合作区基本框架方案》,努力实现“一年起好步、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发展”的目标,创建全省乃至全国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按照功能分区、科学发展原则,科学制定实施发展规划,全面支持合作区改革创新。吸引珠三角地区产业组团式转移入园,努力引进培育一批产值上百亿、大批产值上十亿的项目。充分发挥深汕特别合作区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的对接平台,加大其他地区与合作区在路网、站点、港区、仓储、产业配套等方面的全面对接,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合作区对全市的辐射功能。
突出互动发展,加快全面融入珠三角。以特别合作区为新的辐射源,发挥环珠第一圈层、东岸第一腹地的优势,着力打造粤东通往珠三角桥头堡,加快全面融入珠三角。贯彻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促进交通、产业、规划以及体制、文化、执行力等全面融入珠三角,实现无缝对接。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在经贸、交通、能源、旅游、环保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发展、互利共赢。加强与环珠三角地市合作,全力推动劳动力培训和有序转移就业。继续发挥地缘、人文优势,促进与港澳台更紧密合作,加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特别是汕潮揭的融合互动,拓展汕尾发展空间。
突出改革开放,着力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及时总结、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先进理念和体制,营造有利于改革创新的氛围环境,大胆探索建立有利于汕尾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全面实施外向带动战略,进一步发挥对外合作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创新进出口服务体系,推动贸易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外源型经济。
突出科技工作,着力提升对接高端产业的能力。充分利用深汕合作的科技优势、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市对接高端产业的技术保障,引领我市的创新综合实力全面提高。
突出统筹互动,着力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主动承接合作区的辐射带动,按照功能分区、分类发展、梯次发展原则,优化
全市区域发展格局,促进全市协调发展。
大力实施海岸经济战略,崛起蓝色汕尾
以建设六大基地为抓手,着力促进产业集聚。以工业园区、专业镇和海岸线为依托,全面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致力建设“电力能源、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现代旅游、现代物流、现代农业”六大产业基地,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着力提升产业水平。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力争形成“县有一园(工业园区)、镇有一特(特色经济)、村有一品(特色产品)”格局。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着力打造海洋基础产业。加强重点项目的谋划,建设一批支撑海岸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加大汕尾新港、汕尾渔港等港口设施的规划建设力度,及时配套建设疏港路网、管网系统,拓展港口的吞吐能力。以海洋生物产业、海洋捕捞业、水产养殖业和水产品深加工为重点,以培育发展一批新的渔业龙头企业为着力点,加快标准化渔港建设,大力发展海洋水产业。
以专业镇转型升级为重点,着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强科学规划和服务引导,大力推进专业镇转型升级,形成一批产业集聚程度较强、产业技术水平较高的专业镇。加强政策扶持和服务引导,支持中小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内涵化发展,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探索建立融资平台,支持开展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
大力实施宜居城乡战略,打造宜居汕尾
加速现代交通网络建设。按照打造“粤东通往珠三角桥头堡”的要求,构筑现代交通一体化网络。大力加快“两网一群”(高速公路网、铁路网、港口群)建设步伐,促进汕尾从管网上进一步融入珠三角,努力打造东岸十市通衢。
加快宜居城市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高标准完善城乡规划,细化“四规合一”规划修编,以市城区为核心,以海丰、陆丰、陆河县城和深汕特别合作区为次核,形成“中心牵引、多点联动、点轴推进”的城镇发展格局。
强化生态环境建设。牢固树立“穷人也要挑菜吃”的理念,围绕“绿色宜居、生态新城”建设目标,加强生态环境规划,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加大力度保护和发展红色旅游资源、绿色生态资源、蓝色海洋资源、古色人文遗产资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大力实施“绿地、青山、蓝天、碧水”工程,加强环境整治,大力保护原生态资源。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视镇域经济发展,推动以镇带村、“一特带一品”发展机制形成。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
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三农”工作力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至2012年实现基本脱贫目标。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全面提高民生质量,提升宜居水平,构建平安和谐的新农村。
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报告》提出,实现汕尾发展蓝图,努力争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排头兵,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一)打造学习型政党,增强党员队伍公信力。不断加强和改进理论武装工作,坚持不懈抓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促使全市党员干部增强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
(二)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增强领导班子战斗力。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加强和改进市委领导班子建设。发挥全委会在重要干部任免中的作用,推行全委会干部任免票决制。
(三)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发挥我市党建工作“八个双”优势,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加快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
(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增强抓落实的执行力。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之风。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决策信息公开制度、民主科学决策的程序和保障制度、决策评估和纠错机制、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推动机关转变作风、改进管理、提高效能。深入推进“责任、督查、奖罚”三大机制。全面落实问责制度。
(五)坚持从严治党,增强反腐倡廉免疫力。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力度。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大力实施人文环境战略,建设幸福汕尾
打造文化强市。深入贯彻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汪洋书记提出的“四个必须”要求,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坚持和弘扬“敢为人先、开放兼容、务实诚信、团结敬业”的新时期汕尾人精神,擦亮革命老区品牌。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展体育事业,完善体育设施,加快体育运动中心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创新社会管理。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构筑具有汕尾特色的社会建设基本框架。大力推进“大平安体系”建设,构建信访、调解、综治“三位一体”的排查化解机制和严打整治、社会治安防控、公共安全防控“三大体系”,促进社会管理良性循环。
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做“人”的工作摆到与做“物”的工作同等重要位置,全力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继续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实现教育跨越发展。大力实施“城乡就业援助工程”和“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计划”,突出抓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逐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按照“低水平、广覆盖”要求,努力构建全民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城乡基本保险工作,至2012年全市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至2016年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大力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和保障性住房建设。
强化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市,维护法律权威,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切实提高执法公信力。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努力提高全民尤其是干部队伍的法律意识。
发展民主政治。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方略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支持人大依法开展工作,实施政治协商规程,支持政协更好履行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法治型、效能型、阳光型政府。深入推进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切实提高镇级政权“管好一方水土、守好一方平安”的能力。
时间:2011-12-06 文章来源:汕尾日报
该贴已经同步到 小阳光的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