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这是一省之内发达城市与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合作,但其间却有几分国际投资的特点,深圳与汕尾,特区与老区,正在产生的产业转移与承接,在各自的区位优势和要素禀赋之中,寻求着最佳的合作机会,以求将“蛋糕”做大。
对于深圳来说,由于用地紧张,更由于产业升级与转移,需要寻求降低成本的发展之路,对于一些产业来说,还需要寻求拓展与延伸的机会。放眼所及,惠州及周边多个珠三角城市,互补的空间并不大。而越过珠三角城市的高楼,深圳看见了一片尚待大力开发的空间,那就是汕尾。
而于汕尾而言,一直郁闷于“尾巴”的“尾”。多年来,在珠三角外围兜兜转转,却不得其门而入,包括深圳在内的珠三角多个城市,在自身资源还忧虑未深的时候,在产业升级转移没有加速之际,也根本无意与汕尾这个“穷兄弟”走亲戚。
时来运转,汕尾终于迎来了大发展的机会。随着珠三角城轨交通及厦深铁路的建设,汕尾到深圳之间的时间距离已经大大缩短。汕尾部分地区到深圳的距离,缩短到一小时车程,大约可以看作进入一小时经济生活圈,大大加快了与深圳等地经济协作的节奏。
更重要的是,现在,珠三角发展已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正是珠三角迎来新一轮大发展之时,刚好处在珠三角东岸的汕尾,正好承接处于产业大升级转移的珠三角的辐射,坐拥大量未开发土地和455公里的海岸线,已成蓄势待发的雄厚资本。
深圳基于先发优势,积三十年之功力,在生产技术、管理经验、资金实力、信息灵通等方面,都无不显示出优势。而这些,无一不是汕尾正孜孜以求的要素。因而,深圳与汕尾、特区与老区的合作,早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并主张“将汕尾并入深圳”。现在,双方遵循市场运作的规律,牵手合作,力求双赢,已然超越了传统的“区域合并”的行政手段。
深圳与汕尾的合作,无论称为“前店后厂”,还是“总部”与“基地”,都反映双方在要素禀赋方面的互补。在汕尾方面,除了获得可观的经济回报外,还可以“以深为师”,干中学,学中干,“特区精神”未必不可以在老区生根发芽,这也许是比GDP更为重要的。
汕尾的崛起,基于天时地利人和。天时,自是拜珠三角发展纲要的实施所赐;而地利,则是因地处珠三角的东岸,有着相当广阔的资源和空间;至于人和,则刚刚破了题,如何更好经营,如何使这个合作区成为一个示范,并吸引其他发达城市共同建设汕尾,互惠互利,都需要勇气、智慧。
但愿深圳与汕尾的特别合作区,为汕尾发展“给力”,为老区的民众造福。这里的父老乡亲,期待着一个崛起的汕尾。(《东岸》供稿)
编辑:许冬晖
2011-12-13 15:35:56 来源: 南方网
该贴已经同步到 小阳光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