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773|回复: 1

[汕尾] 科学跨越发展 建设幸福汕尾 争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排头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4 11: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科学跨越发展 建设幸福汕尾 争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排头兵——在中国共产党汕尾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时间:2011-12-14    文章来源:汕尾日报  
(2011年12月5日)
郑雁雄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汕尾市第五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汕尾市第六次代表大会,是在举国上下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汕尾发展进入新起点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进一步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推进科学跨越发展、建设幸福汕尾,争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排头兵而努力奋斗。
  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全省各地万马奔腾的竞争态势,面对加快发展和转变方式的双重压力,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以“活力汕尾、人文汕尾、和谐汕尾、清新汕尾”为总目标,以“三基地”、“三经济带”、“八大工程”为主要路径,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创新思路,狠抓落实,圆满完成市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2011年全市GDP 550亿元,是2006年的2.17倍,五年年均增长16.7%。今日汕尾,正在进行着思路大创新、区位大嬗变、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化。
  (一)以“砍尾巴”为新任务,全力应对危机
  面对2008年底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沉着应对,危中谋机,提出“冲过去”口号,突出打好重点项目、交通建设、百里海堤、园区建设、民生实事“五大战役”,全力谋求“弯道超车”。到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基本砍掉落后尾巴。五年来,人均GDP年均增长15.7%,今年将达18600元,比2006年翻一番;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8.5%,今年将达32.45亿元,是2006年的3.5倍;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2%,今年将达215亿元,是2006年的2.6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9.0%,五年翻了近两番;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3%,今年将达147.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8.6%,今年将达326亿元,是2006年的3.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1.9%,今年将达415.3亿元,是2006年的2.7倍。其他各项经济指标都保持较快增长。
  (二)以“桥头堡”为新定位,大力贯彻《纲要》
  按照汪洋书记提出“打造粤东地区通向珠三角桥头堡”的要求,深入贯彻珠三角《规划纲要》,全面对接、加快融入珠三角。提出“深”(深汕合作)、“海”(海岸经济)、“城”(宜居城乡)、“人”(人文环境)四字思路,启动“四规合一”(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土地规划、环境规划)规划修编,把思路变为规划。主动接受珠三角产业辐射带动,发展“电力能源、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现代旅游、现代物流、现代农业”六大产业基地。加快“三网一群”(公路网、铁路网、绿道网、港口群)建设步伐,启动我市绿道网规划建设,加快管网对接。与深圳市进行深度合作,在海丰县西部建设总面积达463平方公里的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对接载体。今年5月省委、省政府为深汕特别合作区授牌。2010年全省园区考核被评为优秀。
  (三)以“转方式”为新路径,倾力集聚产业
  统筹解决“做大总量”与“转变方式”双重矛盾,谋求后发先转型。加快产业集聚,已有信利AM-OLED、五丰水产等5个项目入选省现代产业500强。海湾云计算、灏芯微电子、点金平板、科亮特LED等项目相继落户,有望形成电子信息业新集聚地。加大技术改造、升级力度,实现食品制造、纺织服装、珠宝首饰等传统产业在困难之年保持高位增长。海丰敏兴、城区万盛等毛纺企业已经形成5000多台数控织机规模。通过内生、外引、合作等多方努力,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全市企业五年累计专利授权量1322项,年均增长20%,突破性获得4项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专利优秀奖。严把环境生态准入关,大力发展港口物流、现代旅游、原生态农业等低碳经济。全市单位GDP能耗五年下降10.6%,超额完成省下达节能目标。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完成年度任务。
  (四)以“大项目”为新动力,发力舞起龙头
  “十一五”以来,大项目纷至沓来。我们以此为新动力,大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五年来,我市列入省、市两级重点项目74项,累积投资259亿元。厦深铁路汕尾段、汕尾电厂一期四台机组、陆丰核电、华润海丰电厂、宝新能源甲湖湾基地等重点项目获得国家、省核准,建设进度加快;六大污水处理厂、华师附中汕尾学校、市区碧桂园工程等一批事关城市建设和民生福祉的项目已建成投产并发挥效益;腾讯、创维、长沙湾度假城、银龙湾旅游地产等一大批规模大、高端化的项目顺利落户汕尾。项目分布较为全面、均衡,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主打,六个县(市、区)均有大项目上马。
  (五)以“亚运会”为新契机,借力建设城乡
  我们借助协办第十六届亚运会帆船赛,大力推进宜居城乡建设,借力扩大内需。一是抓好城乡规划建设。大力建设“海在城中、城在山间”特色的现代滨海新城,开建市区金湖路、汕遮路、海汕路等一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进行违章建筑专项整治、品清湖综合治理等专项行动,实施百里海堤、污水减排、垃圾处理、荒山绿化、饮水改造“五大生态安全工程”,带动城市建设大发展,房地产业连年成倍增长。开展“三旧改造”试点和规划工作,推进陆河生态文明县试点建设,城乡面貌有较大改变。二是建设文化强市。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舆论阵地不断壮大,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文化产业初步形成,文化市场秩序逐步规范,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市区体育馆等一批重要文化设施建成投入使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成功协办第十六届亚运会帆船赛,承办第十四届亚洲帆船锦标赛、第七届世界惠州同乡恳亲会,举办建市20周年庆祝大会暨经贸活动、汕尾海岸经济发展论坛等大型活动。三是积极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行城市管理专项整顿,大力创新机制体制,加大力度做好城乡人口、环境卫生、公共秩序等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城乡社会管理水平。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得到不断健全,粮食、食品药品、卫生以及安全生产等领域保持安全稳定。
  (六)以“上水平”为新高度,致力改革开放
  加大力度扶持出口和招商引资工作,五年招商引资共签约400多项,合同投资总额近3000亿元。外源经济稳步增长。实际利用外资五年年均增长20.1%,今年将达3.4亿美元,是2006年的2.5倍;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9%,今年将达13.1亿美元,是2006年的1.5倍。汕尾新港开放海域获批。致力于深化改革,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建立起新型国资依法监管体系。农村综合改革迈出重要步伐,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行政管理、投资、财税、交通、粮食流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城市公用事业等体制改革同步推进,供销社、农信社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就业服务体系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
  (七)以“幸福感”为新要求,竭力改善民生
  我们以抓经济的力度抓好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着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办学规模实现翻一番,“两改”、“三大考核”顺利完成,党政“一把手”亲抓教育工作责任制得到落实。“扶贫济困”活动募集教育发展资金13.8亿多元。全面规划建设汕尾教育园区,华师附中汕尾学校建成开学,陆河教育园区部分项目已交付使用。 大力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成立“汕尾市扶贫基金会”,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增收1.31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526.4元。大力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全市人口计划生育率达95.87%,城区、海丰由“二类”升“一类”,陆河、陆丰由“三类”升“二类”。大力抓好劳动力培训转移,五年已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4.8万人,城镇新增就业20.16万人。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扎实推进,已创建一所三级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67%,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92%,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基本达到应保尽保。五年来,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1%,今年将达155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6%,今年将达7250元,均为2006年的1.8倍。
  (八)以“法治化”为新载体,聚力民主法治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得到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进一步巩固,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和壮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工作取得新成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取得新进步。依法治市工作有序推进,“五五”普法任务圆满完成,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有新提高。大力开展大平安工程建设,加强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全市54个镇(街)和860个村(居)委的三级平台高效率运行。全市群众上访批次和人次逐年呈下降态势,各类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维持在95%以上,刑事案件立案逐年下降,破案率逐年上升。安全生产四项指标全面下降,消防、打私、反邪教、农村基层维稳等工作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安全局势持续稳定。党管武装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连续两届被省评为“双拥模范城”。
  (九)以“执行力”为新标准,强力推进党建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学习型政党建设不断深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整体结构进一步优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在扩大民主、科学考核、完善奖罚和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突出制度创新、基层建设、作风建设三大重点,大力实施“责任、督查、奖惩”三大机制,推进“双挂双联”、“双责双问”、“双融双建”、“双考双评”和镇级基层建设等党建工作的新举措,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逐步完善,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得到有效治理,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成果。
  经过不懈努力,五年来,汕尾大地出现了可喜的三大变化:
  第一,变后发地区为发展热土。汕尾已经连续八年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年均高出约5个百分点,增速多年居于全省前六名左右。五年来,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到28.6%,排在全省第8名;财政收入年均增速达到28.5%,排在全省第5名。
  第二,变边缘地带为桥头堡。陆续规划建设的厦深高铁、广州至汕尾高铁、龙川至汕尾铁路和天津至汕尾高速公路、潮莞高速公路、汕尾新港区等,使汕尾初步实现区位嬗变,正在成为“粤东通向珠三角的桥头堡”、“东岸十市通衢”。
  第三,变渔港小镇为滨海新城。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在渔港小镇建立中心市区的地级市,市区建设变化巨大,中等城市框架初步形成,现代化滨海新城初具规模,200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最喜爱的休闲城市”,2010年上榜中国最具魅力城市。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五届市委,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外来务工人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为汕尾发展作出贡献的历届领导,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汕部队、武警官兵,向一切关心和支持汕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道路并不平坦,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善于把汕尾工作放在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去思考谋划,敢于摆脱传统的思维束缚和模式依赖,另辟蹊径,锐意创新谋发展;我们必须坚持集聚优势、推进发展,既发挥我市靠近珠三角、土地面积较大、海岸线长等固有优势,更善于创造体制机制优势,打造粤东通往珠三角的桥头堡,建设“东岸十市通衢”;我们必须坚持共建共享、激发活力,既善于集中力量办发展大事,又善于协调力量办民生实事,才能充分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凝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谋发展;我们必须坚持创新机制、狠抓落实,带队伍创新,靠队伍落实,用全新的考核、督查、奖惩机制推动队伍提高公信力、执行力、免疫力,提高抓落实的水平。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发展还存在不少压力和困难:一是经济内推力问题。目前经济基础薄弱、结构单一、创新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内生增长的拉力严重不足。二是社会周期律问题。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是社会矛盾凸显期,解决民生欠账、优化软环境成为摆在当前的突出任务。三是“砍尾”后助力问题。已经甩尾的大部分指标优势不大,要全面砍掉“尾巴”压力较大,“前移进位”推动力不足。四是干部执行力问题。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和社会进一步转型,对干部执行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发掘、提高干部执行力成为加快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
  今后五年的目标和任务
  放眼未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仍处于大有作为、力争上游的重要时期。从国际环境看,有利于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从国内环境看,国家和省深化实施区域协调战略,有利于汕尾加快发展的外部因素仍然没有改变;从发展机遇看,我省推进“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进入全面深化阶段,珠三角外溢趋势明显加快,更加有利于最为邻近珠三角的汕尾发展;从汕尾区位看,汕尾在粤东地区、环珠圈层、沿海板块三个区域中都处于最有利地位,处于三大板块的黄金结合点上,毫无疑问是我省下一轮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从我市内部看,海岸线长、可开发土地面积大、交通发达便利的特点越来越成为突出的竞争优势,特别是随着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的深度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的落户上马,海岸经济进入实际操作,宜居城乡建设全面启动,人文形态持续改善,抓落实氛围不断强化,有利于促进汕尾加速发展的因素将得以进一步累加强化。尽管困难和挑战依然存在,不可预见因素依然存在,但总体来说,未来五年对于我市依然是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保持一段时期较快速度的发展,争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排头兵是完全可能、切实可行的。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头脑清醒,思想统一,行动坚定,敢于树立远大理想,把握机遇、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奋力超越,为汕尾的发展作出历史性的贡献。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深汕合作、海岸经济、宜居城乡、人文环境”四大战略,建设“电力能源、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现代旅游、现代物流、现代农业”六大基地,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憩的现代化滨海新城,着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协调发展,为推动科学跨越发展、建设幸福汕尾,争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排头兵而努力奋斗。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今后五年的工作目标是:巩固成果,前移进位,确保六个方面走在全省后发地区前面。
  ——发展速度走在前面。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至2016年达到1200亿元以上;人均GDP年均增长16%,至2016年达到41000元(约63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3%,至2016年达到90亿元。
  ——转变方式走在前面。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布局更加科学,至2016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达到9︰53︰38;产业集聚力更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超过85%;高科技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达到45%;单位GDP能耗完成省下达指标。
  ——区域合作走在前面。在体制环境、交通基础设施、产业领域、市场体系等方面实现与珠三角的深入对接;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重要平台,探索形成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合作新机制。
  ——宜居建设走在前面。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心市区城市规模和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城关镇、中心镇建设得到全面加强,交通便捷快速,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更美、水更清、天更蓝。
  ——民生建设走在前面。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民生质量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以及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处于东西北地区中等以上水平,人民幸福感明显增强。
  ——软环境建设走在前面。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干部执行力进一步提升。体制机制创新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民主法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增强,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基本形成。
  为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大力实施以下四大战略。
  (一)大力实施深汕合作战略,再铸活力汕尾
  深汕合作,关系全市改革发展全局。以贯彻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为抓手,以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为主阵地,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进汕尾加快融入珠三角。
  1.突出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抓住前五年合作区起步发展的关键阶段,以“创新发展、先行先试”为核心,全面落实《深汕特别合作区基本框架方案》,努力实现“一年起好步、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发展”的目标,创建全省乃至全国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全力支持配合合作区建设的各项工作,着力完善合作区各项体制机制,扎实推进社会建设管理和党的建设等各项任务,科学、和谐推进征地拆迁、居民安置等工作。突出深圳品牌、深圳经验、深圳信用、深圳总部、深圳实力,以深圳为师,以当年特区精神建设合作区。按照功能分区、科学发展原则,科学制定实施发展规划,全面支持合作区改革创新。吸引珠三角地区产业组团式转移入园,努力引进培育一批产值上百亿、大批产值上十亿的项目。充分发挥深汕特别合作区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的对接平台,加大其他地区与合作区在路网、站点、港区、仓储、产业配套等方面的全面对接,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合作区对全市的辐射功能。
  2.突出互动发展,加快全面融入珠三角。以特别合作区为新的辐射源,发挥环珠第一圈层、东岸第一腹地的优势,着力打造粤东通往珠三角桥头堡,加快全面融入珠三角。贯彻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促进交通、产业、规划以及体制、文化、执行力等全面融入珠三角,实现无缝对接。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在经贸、交通、能源、旅游、环保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发展、互利共赢。加强与环珠三角地市合作,全力推动劳动力培训和有序转移就业。继续发挥地缘、人文优势,促进与港澳台更紧密合作,加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特别是汕潮揭的融合互动,拓展汕尾发展空间。
  3.突出改革开放,着力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及时总结、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先进理念和体制,营造有利于改革创新的氛围环境,大胆探索建立有利于汕尾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全面实施外向带动战略,进一步发挥对外合作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全力办好第四届粤东侨博会暨深汕特别合作区招商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模式,积极推进产业招商,探索人才、管理、土地等要素招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以国际国内500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现代临港工业企业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创新进出口服务体系,推动贸易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外源型经济。加强与欧盟、东盟等经济体的交流互动,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拓宽进出口市场,推进贸易国际化,加快融入国际产业链和国际采购体系。
  4.突出科技工作,着力提升对接高端产业的能力。充分利用深汕合作的科技优势、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市对接高端产业的技术保障,引领我市的创新综合实力全面提高。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系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重点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性进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区域核心竞争力。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大对关系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发展共性技术的财政扶持力度,推动科技工作跃上新台阶。
  5.突出统筹互动,着力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主动承接合作区的辐射带动,按照功能分区、分类发展、梯次发展原则,优化全市区域发展格局,促进全市协调发展。市城区成为高端产业创新区、宜居城市后起新秀;海丰县成为转型升级先行区、县域经济排头兵;陆丰市成为临港工业集聚区、跨越发展新兴市;陆河县成为生态发展保障区、绿色崛起新山城;红海湾开发区成为海岸经济发展区、运动休闲新乐土;华侨管理区成为特色产业优化区、稳定发展新侨区。
  (二)大力实施海岸经济战略,崛起蓝色汕尾
  依托海岸线资源、区位特点和发展基础,以实现海岸线资源效益最大化为主线,以海岸经济相关产业集聚发展为战略取向,以参与我省建设国家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为契机,培育具有汕尾特色的现代海岸经济产业体系,努力实现蓝色崛起。
  1.以建设六大基地为抓手,着力促进产业集聚。以工业园区、专业镇和海岸线为依托,全面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致力建设“电力能源、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现代旅游、现代物流、现代农业”六大产业基地,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汕尾电厂、陆丰核电、华润海丰电厂、宝新能源甲湖湾基地、甲东风电、陆河风电等项目建设,打造电力能源基地。以云计算高端网络技术、信利平板显示技术为龙头,重点推进海湾云计算中心、腾讯网络技术、灏芯(汕尾)微电子、信利4.5代AM-OLED、德昌二极管和三极管等项目,加快融入珠三角东岸4+1(广、深、惠、莞+汕尾)片区电子信息产业带,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借助毗邻惠州大亚湾和揭阳石化基地的区位优势,以中海油华城石化项目、粤东成品油管道(汕尾段)和天然气管道为起点,重点发展精细化工等石化中下游产业,打造石油化工基地。突出“红、蓝、绿、古、特”五大特色,加强旅游资源的宣传、推介、开发,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布局,培育旅游品牌,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建设“珠东”现代旅游新城。加快新港区(红海湾)物流园区、汕尾火车站物流园区、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物流园区、内湖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海丰县中宝珠宝交易物流中心、粤东海洋产品商贸物流中心、陆河县新河工业区物流园等物流中心建设步伐,打造现代物流基地。充分发掘汕尾传统名牌资源,打造汕尾特色原生态菜篮子品牌,重点发展联安有机米、陆港蔬菜、生宝种养、黄羌金针菜等品牌,打造现代农业基地。
  2.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着力提升产业水平。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力争形成“县有一园(工业园区)、镇有一特(特色经济)、村有一品(特色产品)”格局。加快毛纺、服装、宝石加工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努力实现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发展,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品牌战略,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开发自主品牌。坚持低碳发展,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强化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
  3.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着力打造海洋基础产业。加强重点项目的谋划,建设一批支撑海岸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加大汕尾新港、汕尾渔港等港口设施的规划建设力度,及时配套建设疏港路网、管网系统,拓展港口的吞吐能力。以海洋生物产业、海洋捕捞业、水产养殖业和水产品深加工为重点,以培育发展一批新的渔业龙头企业为着力点,加快标准化渔港建设,大力发展海洋水产业。加强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着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大力推进荒山绿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饮水安全、百里海堤爱海工程等“五大生态安全工程”,切实保护海岸环境资源。
  4.以专业镇转型升级为重点,着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强科学规划和服务引导,大力推进专业镇转型升级,重点打造公平服装、可塘珠宝、城东毛纺、碣石圣诞品、东海食品、鮜门餐饮、甲子五金、梅陇金银首饰等区域特色品牌,形成一批产业集聚程度较强、产业技术水平较高的专业镇。加强政策扶持和服务引导,支持中小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内涵化发展,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探索建立融资平台,支持开展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探索建立区域创新平台,支持中小企业推进技术创新。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围绕大项目、大园区、大企业,进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发展。深入实施“千商回乡、百企入汕”计划,鼓励全民创业和外出人士回乡创业,努力提高民营经济发展水平。
  (三)大力实施宜居城乡战略,打造宜居汕尾
  加快宜居建设,是发展所趋、人民所盼。要以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为根本依归,体现“绿色宜居、创业城市”要求,突出“海上苏杭、生态新城”特色,努力把汕尾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憩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1.加速现代交通网络建设。按照打造“粤东通往珠三角桥头堡”的要求,构筑现代交通一体化网络。大力加快“两网一群”(高速公路网、铁路网、港口群)建设步伐,重点推进厦深高铁、广州至汕尾高铁、龙川至汕尾铁路的规划建设,形成“K”字型铁路网络;重点推进天津至汕尾高速公路、潮州至东莞高速公路汕尾段、河源至汕尾高速公路等项目规划建设,形成“井”字型高速公路网络系统;充分发挥海岸线优势,整合港湾资源,主动参与全国港口分工,重点推进汕尾新港、甲湖湾转运码头、小漠石化码头等港口建设,促进汕尾从管网上进一步融入珠三角,努力打造东岸十市通衢。
  2.加快宜居城市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高标准完善城乡规划,细化“四规合一”规划修编,以市城区为核心,以海丰、陆丰、陆河县城和深汕特别合作区为次核,形成“中心牵引、多点联动、点轴推进”的城镇发展格局。按照“绿色宜居、创业城市”的要求,体现地理、人文、设计、产业、生态等五大特色,加快中心市区建设步伐,强化市区作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教育、医疗中心的核心地位。大力推进城市“三名”(名校、名店、名医院)工程,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城市“四道”(快道、慢道、绿道、蓝道)建设,构筑城市绿色可达网络。加快推进城市信息化,打造“智慧汕尾”。着力创建城市综合管理试验区,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大力培育建设中心镇,促进城镇组团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
  3.强化生态环境建设。牢固树立“穷人也要挑菜吃”的理念,围绕“绿色宜居、生态新城”建设目标,加强生态环境规划,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项目。深入开展“三旧”改造,加大闲置土地盘活力度,严肃查处违法用地,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打造生态文明沃土。加大力度保护和发展红色旅游资源、绿色生态资源、蓝色海洋资源、古色人文遗产资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大力实施“绿地、青山、蓝天、碧水”工程,加强环境整治,大力保护原生态资源。支持陆河县创建生态文明县,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市创建活动。大力营造沿海景观林带,推广绿色生态标志,推进绿色城镇建设,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示范区等活动,积极培育和宣传生态文化,促使公众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4.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视镇域经济发展,推动以镇带村、“一特带一品”发展机制形成。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三农”工作力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大实施支农、惠农、护农政策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农村水利工程和农村环境卫生等建设投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大力扶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坚持规划先行,加强农村和渔民新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切实改善农民和渔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至2012年实现基本脱贫目标。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全面提高民生质量,提升宜居水平,构建平安和谐的新农村。
  (四)大力实施人文环境战略,建设幸福汕尾
  突出打造文明向上、崇尚法律、公正廉明的发展环境,大力发展民生社会事业,建设活力有序、和谐稳定的新汕尾,着力增强地区软实力。
  1.打造文化强市。深入贯彻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汪洋书记提出的“四个必须”要求,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坚持和弘扬“敢为人先、开放兼容、务实诚信、团结敬业”的新时期汕尾人精神,擦亮革命老区品牌。加强新闻阵地建设,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传播能力。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市博物馆、群艺馆、剧院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着力完善市、县、镇、村四级公益文化设施网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扶持文艺团体建设,加强西秦戏、白字戏、正字戏、皮影戏等传统文化遗产和优秀特色文化品牌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创新,擦亮“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品牌。深入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努力营造“全民阅读、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发展体育事业,完善体育设施,加快体育运动中心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2.创新社会管理。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构筑具有汕尾特色的社会建设基本框架。大力推进“大平安体系”建设,构建信访、调解、综治“三位一体”的排查化解机制和严打整治、社会治安防控、公共安全防控“三大体系”,促进社会管理良性循环。落实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加强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推动维稳工作中心下移。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强化重点问题以及重点地区的整治。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积极推进网络问政,落实重大决策以及涉及民生决策事项的听证制度。大力抓好安全生产、食品卫生、市场整治、粮食保障等工作,努力增强群众安全感。
  3.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做“人”的工作摆到与做“物”的工作同等重要位置,全力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继续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高中教育、中职教育为重点,大力推进教育“三名”(名校、名师、名校长)工程,大力推进教育园区建设,至2016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6%以上,努力实现教育跨越发展。大力实施“城乡就业援助工程”和“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计划”,加快推进劳动力转移,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提高劳动就业率,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突出抓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逐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按照“低水平、广覆盖”要求,努力构建全民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保障问题和转产转业渔民生产生活问题。扎实推进城乡基本保险工作,至2012年全市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至2016年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落实城乡低保、孤儿、农村“五保”、城镇“三无”、残疾人的生活救助,并逐步提高各镇(街)敬老院保障标准。努力实施社会福利建设“三个一工程”的生活救助。建设和完善市、县(市、区)两级社会福利院和残疾人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切实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发中低价商品房,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继续大力推进计生“升类创优”工程,力争2016年前所有县(市、区)都达到省计生一类地区标准。
  4.强化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认真实施《法治汕尾建设实施意见(2011-2015年)》,积极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落实警务、检务、审务等司法公开工作,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切实提高执法公信力。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努力提高全民尤其是干部队伍的法律意识。坚持把法制宣传与法律援助、法律服务、安置帮教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结合起来,与服务民生、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大力普及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不断提高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抓好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和载体建设,引导公民知法守法,自觉依照法律表达诉求,维护合法权益,努力在全社会营造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浓厚氛围。
  5.发展民主政治。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方略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支持人大依法开展工作,实施政治协商规程,支持政协更好履行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法治型、效能型、阳光型政府。深入推进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突出加强镇级政权和执政能力建设,改革完善镇级管理体制,理顺权责利关系,切实提高镇级政权“管好一方水土、守好一方平安”的能力。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保障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机制有效运行。积极探索基层人大推进和保障基层民主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坚持党管武装原则,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政策,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工、青、妇和基层组织的建设,发挥党的桥梁纽带和堡垒作用。
  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实现汕尾发展蓝图,努力争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排头兵,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一)打造学习型政党,增强党员队伍公信力。不断加强和改进理论武装工作,坚持不懈抓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促使全市党员干部增强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强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制度保障,完善和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建立健全党组织集体学习、基层党员轮训、学习考核、学习成果转化等制度,促使学习融入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生活。发挥党校重要阵地作用,创新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培训形式和内容。坚持学习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深入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健全学习教育培训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完善干部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解决问题、服务群众、落实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二)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增强领导班子战斗力。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加强和改进市委领导班子建设。发挥全委会在重要干部任免中的作用,推行全委会干部任免票决制。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干部选拔任用事前要报告、事后要审议、离任要检查、违规失责要追究等制度规定,建立防治用人不正之风长效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加强各级党委领导班子建设,全面优化班子结构,选好配强党政“一把手”,强化和落实“一把手”责任,增强各级班子和队伍的整体合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落实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用人方针,努力在建立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提名制度上取得更大进展。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改革力度,重点完善“一把手”提名机制,在推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的基础上,逐步实行差额表决;创造条件在全市处级以下岗位全面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探索推进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竞争选拔到市直单位处级岗位任职、市直单位干部交流到乡镇(街道)党政岗位任职的办法。切实抓好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女干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重视各类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合理使用,充实壮大干部人才队伍,努力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推进干部管理制度化精细化,加强干部日常管理,完善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做好老干部工作。完善对关键岗位干部重点管理有效机制。健全和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考评导向作用。
  (三)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组织要从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中体现先进性,真正成为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继续加强机关、国有企业、大专院校、事业单位等领域的党建工作,突出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相互促进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发挥我市党建工作“八个双”优势,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优秀事迹,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坚持不懈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改进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加强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帮扶,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的长效机制。推进基层党务公开,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有效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加快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熟悉基层、关心群众、善于落实的基层党务工作队伍。
  (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增强抓落实的执行力。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之风。落实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驻点调研制度,领导干部带头下基层、走群众、攀穷亲,到实践中、到群众中去,谋科学发展,谋执政水平,谋社会和谐。切实减少文山会海等事务性工作,集中精力狠抓工作落实。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决策信息公开制度、民主科学决策的程序和保障制度、决策评估和纠错机制、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科学的综合考评体系和考评成果运用机制,推动机关转变作风、改进管理、提高效能。深入推进“责任、督查、奖罚”三大机制,完善机关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失职追究等制度。全面落实问责制度,强化领导干部重点项目责任制的落实。
  (五)坚持从严治党,增强反腐倡廉免疫力。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力度。深入开展党性党纪党风教育,强化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认真落实党内监督条例,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及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制度,健全廉政风险排查防控机制,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干部的监督。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行政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建设,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确保权力公开透明、阳光运行。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通过持之不懈的努力,建设一支热爱汕尾、干净干事、敬业爱岗的靠得住的干部队伍。
  同志们,新的目标令人鼓舞,新的使命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开拓进取,务实创新,为推进科学跨越发展、建设幸福汕尾,争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排头兵而努力奋斗!




楼主热帖
[汕尾资讯] 全省残疾人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报告会暨省残疾
[汕尾资讯] 汕尾脱贫户的昨日今天
[汕尾资讯] 陈钦城捐款150万元
[汕尾资讯] “五个一”开创汕尾市扶贫“双到”新局面
[汕尾资讯] 汕尾和陆丰联合举行“6.26”国际禁毒日万人游
[汕尾资讯] 致全市企业家的公开信

发表于 2011-12-24 21: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lovelines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