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jshbz 于 2011-12-16 14:16 编辑
略谈捷胜古城没有评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成因
据明嘉靖版《海丰县志•城池》中记载::“捷胜所城在金锡都,去县八十里。千户侯良创。” 捷胜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这座捷胜所城至今已有616年的历史了,当年建城是为了加强海丰县署的防守能力,保持地方的稳定,巩固统治阶级的政权基础,这是形势发展的必然需要。也许有人要问:捷胜古城的设置那么完善,它的历史比汕尾“坎下城”(400多年)久,为什么没有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呢?这也许是历史在给人们开一次“玩笑”了,笔者根据有关方面的历史资料并联系社会现实,试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略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捷胜古城曾是富有阶级的庇护所
捷胜城在兴盛时期,城内的商业发达,居民富足。一些原来住在城外的家族,当他们的经济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就陆续搬到城内住,这个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城镇化”了。因为人们生活在明末清初的混乱时期,都有一种渴望稳定的生活环境,捷胜城有宽厚的城墙,有护城河,在当时来说是固若金汤,可以有效的防止土匪、倭寇的抢劫、掠夺,城内居住就成为富有人家的首选之地了。这样,捷胜城内富商云集,到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所以在海陆丰地区有“金捷胜”的美称。捷胜城内在清朝、民国时期的经济也是不错的,里面的富有阶级比较集中,许多名人都是在城内居住、生活,他们买土地、买盐田,然后租给佃农、盐民去作业,向他们收租。所以这座捷胜所城就成为富有阶级(剥削阶级)的庇护所了,以致成为后来革命者革命的对象了。
二、捷胜古城曾是革命者攻打的对象
俗话说得好: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了高峰之后必然会有回落的,捷胜城也是免不了受到这个历史规律影响的命运了。1922年海丰县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各地成立农会,捷胜也有一部分革命者参加农会,农会组织开展了斗地主、分田地等活动,所以捷胜城就成为革命的对象了,由于捷胜城易守难攻,富有阶级(地主阶级)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人为财死),所以他们千方百计地想坚守捷胜城,不让革命者进来搞革命。1926年秋,林务农、何醒农、何丹成等到各村组织赤卫队员九千多人,配合工农红军围攻捷胜城,由于捷胜城坚固,好几次都没有攻下来。1927年9月刘琴西带领革命军及捷胜农军向捷胜城西门发起总攻。据民间传说,刘琴西在攻城之初,他想和平解放捷胜城,曾派陈公露到捷胜城里与各大姓的绅士谈判,但是可惜谈判失败。刘琴西组织攻坚战持续了近一个月,工农革命军伤亡惨重,还是没有办法攻破捷胜城,于是双方进入冷战阶段。11月18日上午,红二师第四团一个营由董朗率领转攻捷胜,与捷胜农军、刘琴西带来的客家军及林道文的东南联合大队再次配合攻城,投入近三千人的兵力,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最后攻破捷胜城。破城之后,工农革命军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还号召四乡六里的群众拆除城墙,只几天时间,整座城池便有大部分遭到毁坏,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古城也是逃不了遭毁坏的厄运。
三、捷胜古城曾是官民的心痛之地
在第二次革命时期,工农革命军在攻打捷胜城的多次战斗中,曾有过伤亡惨重的代价,牺牲了一大批革命战士,这个确实是领导者的一个心痛之地,以至于后来一些领导人采取了过激的行为(毛泽东评语),错杀了一些不该杀的无辜者,拆城毁城,破坏了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这个确实是留下了一个历史之痛。对于这样的历史现实,政府部门应该正视历史,人们也是需要反思的,如果当时捷胜能够和平解放,象北京和平解放那样的话,这座捷胜所城就有可能保存下来,古城今天也许就能够焕发青春魅力,捷胜城当时就不会出现血流成河的惨状了,这个也许是历史发展的宿命、是天命罢了。痛定思痛,官民确实应该吸取历史教训,从教育后人的作用来说,捷胜古城应该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四、捷胜古城能否评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毕竟捷胜城是一座历史不平凡的古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座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城是应该成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它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地方政府完全可以依法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文物保护申请,这是对古城曾有过辉煌历史的认可和尊重,是对古城先人们所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在当前建设广东文化大省、汕尾建设文化强市的大好形势下,保护古城文物,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希望有关部门和捷胜文化站的同志,要充分认识保护古城文物的重要意义,尽职尽责。民间组织和社会有识之士密切配合,大家齐心协力,争取把捷胜古城申报为区、市、省的文物保护单位。这样,上可以告慰古城的历代先人,下可以激励古城的后人光前裕后,为捷胜的发展、社会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jshbz写于2011年12月16日上午
下面是捷胜古城墙的一角(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