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吴钩 于 2013-8-24 12:10 编辑
收到幽壹兄的大著《回不去的故乡》已好些天,拜读后想说点什么,只是近期杂务与稿债颇多,便耽搁了下来。当然时间就像女人的胸,挤挤总会有的,那今日就胡扯几句吧。
相信海陆丰的朋友读《回不去的故乡》,会像我一样涌起一股亲切感。幽壹兄笔下的故乡风俗与风物,虽属客家人,但陆河与海陆丰相邻,风俗相近,连一些民间俗称也是差不多,文章中那些风物、风俗,我们也非常熟悉,因为那也是海陆丰人自己的记忆。所以看幽壹兄的文字,完全没有“他者”的感觉,满纸都是扑面而来的家乡气味。对于离乡在外的人来说,还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受。
《回不去的故乡》确实值得一读,特别是海陆丰的年轻人,有必要沿着文字的小路,到那个我们这一代人很熟悉、却已经回不起的故乡(因为这个故乡已经消失了)看一看。在这个意义上,幽壹兄这本书,比本土最常见的无病呻吟的小说散文、孤芳自赏的诗集,以及郑溢涛先生的那些鸡零狗碎杂文、枯燥政论文,要有价值得多。
但是,这本《回不去的故乡》翻下来,也确实有遗憾的地方,幽壹兄请海涵我实话实说。要说遗憾,主要有两点。第一,觉得作者文字太质朴无华,这一点像石磊的小说,缺乏一种风味,本来这种追忆故乡风物的文字,是很容易写出风味来的。但幽壹兄的文笔,我就感觉未能够营造一种文学味道,似乎未经雕琢,有点粗糙。作者好像要饱含深情讲述他的故乡,但在写作的时候自己又跳了出来。第二,感觉整组文章的主题还缺乏提升、升华,还停留在“回不去的故乡”这种城市小资的抒情层次上。
一般来说,这类讲述、追忆故乡的文字,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将它雕琢得更加精致、立体、有深度。一种是文学化的方向,看刘亮程笔下的乡村,虽然离我们很遥远,却能一下子俘虏了我们的审美。这便是文学的力量。将刘亮程的文字与幽壹兄的文字放在一起,我觉得可以这么比拟,幽壹兄笔下,故乡是一碗普通的米饭,而刘亮程笔下,故乡是米饭发酵后的酒,能醉人。在海陆丰作家中,我觉得陈再见与沈绿洋的文字,能表现出某种风味。
另一个方向是学术化。故乡不仅可以是一种文学想象、文学形象,也可以是社会学的生动载体,有一部以散文笔调写成的著名社会学著作,叫做《金翼》,讲述的也是故乡。几年前,我也想过写写故乡,从题材来看,应该跟幽壹兄的大著差不多,但我的角度会很不一样,比如我会从乡庙、公厅等故乡风物切入,侧重于讲述传统乡村的公共治理秩序与机制,从这种传统秩序与机制的消失来阐释“回不去的故乡”。
总而言之,我个人觉得,幽壹兄的这组故乡文章,要么可以更文学一些,要么可以靠近学术一些。当然,所谓“遗憾”,也只是我作为一名阅读者的感觉,并不等于是幽壹兄作品本身的“缺陷”。
该贴已经同步到 吴钩的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