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梅兰友 于 2013-8-24 14:26 编辑
民俗传承,“独乐乐”更待“众乐乐”
在日益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逐渐被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久前,市政协领导率队走访慰问海丰县鹅埠镇红罗畲族村,要求其加快完善特色村寨规划建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畲族独特的文化特色。笔者认为市政协此行甚具意义,此为当地保护民俗文化工作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只要翻开红罗畲族村近年来发展的大事记,就不难发现当前该村特色村寨的建设已呈现可喜的局面:2011年10月18日,红罗新村村委会举行挂牌仪式,成为广东首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袖珍级”行政级别村;2013年4月,《红罗畲族风情》出版成册,内容涵盖畲族族称族源、语言、民风民俗、民间文学等,填补了汕尾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空白;2013年4月15日,成功举办“情系红罗,美在畲乡”文化节,同时红罗畲族民俗文化馆奠基,期间民间祭祀、服饰展示、歌舞表演、篝火晚会、畲族长桌饭等特色民俗精彩纷呈,吸引海内外众多游客和学者的关注……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红罗畲族文化深具独特性与丰富性,如何有效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专家陈晓毅早前进行调研时就曾予以明确定位:“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要有好的抓手,像红罗村举办的三月三文化节,如果能够一直做下去形成品牌,是能够吸引游客的。红罗村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条件,旅游开发有优势。”
但同时不能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是:随着全球城市化程度的加快,少数民族族群的生产生活活动受现代生活方式冲击,年轻劳动力的外出务工,相继走出大山,让畲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很受伤”。
毋庸置疑,一味保守的自给自足型发展方式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不合时宜。对于一个相对闭塞的村落而言,只有把市场做好了,经济实力提升上去了,村民才有可能从耕作中解放出来,腾出时间来展示民族民俗文化,挖掘文化旅游的潜力。依靠市场,发展市场,才能更好、更长久地传承保护畲族文化。
对红罗村来说,当前做大做强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显得尤为重要。窃以为,借鉴国内有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村寨发展模式,依托“旅游品牌”这个“抓手”,如把“鸡公王舞”作为一个旅游产品来开发,推而广之,开发出更多的旅游产品,形成规模化效应,当可!以此则可让“独乐乐”实现“华丽转身”,变成“众乐乐”。如此一来,既传承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又给村民增加了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也增加了游客的旅游文化体验,可谓一举多得。另外,发展特色作物种植在推进特色村寨建设中同样大有可为。“酒香不怕巷子深”,更待这些特色农产品能从容走出大山。当地政府大可依托自然优势,扶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如“贵如黄金”的沉香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引进企业来拓宽销售渠道,以此增加村民收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