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X、H 于 2012-3-7 12:59 编辑
《南方》杂志第8期 文/陈益刚
“飘色”活动,广东可谓异彩纷呈:潮汕为“游标旗”或“出景”;客家为“扮古事”;粤西吴川飘色叫“年例”;珠三角飘色一般为春色,最著名的有沙湾飘色、市桥水色、崖口飘色……
6月24日,正值端午期间,如果您恰巧路过中山市南朗镇崖口村,就能赶上一出“大戏”:崖口八堡(八个自然村)各飘色队伍云集,排队巡游。这个村有“杨门女将”,那个村有“哪吒闹海”,这个村有“七夕相会”,那个村有“白娘子和许仙”……飘色队伍徐徐行进,配以八音锣鼓,吹吹打打,人们夹道相迎,追逐欣赏。
这样热闹的场面还引来了广东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30多位专家、学者,广东省民间艺术(中山)推介会也因此在中山召开,有关专家介绍说——
飘色由戏装打扮的儿童做成“色芯”,飘立在由特别的钢筋做成的“色梗”上,因其是凌空撑起,故叫作“飘”。结构最关键、最巧妙的是色梗坚固,竖立在板面上,依傍着儿童的身躯,不露痕迹地隐藏在衣饰之中,让观赏者无法发现,伸出体外部分则巧妙地装饰为各种道具,如花篮、刀枪等,各部分有机地融为一体。整个飘色就是一个个精彩的画面,表现一个个生动的、内涵丰富的故事。
像南朗镇崖口村这样闻名遐迩的飘色之乡在广东还有不少,其“飘色”形式更是多种多样——
佛山秋色一般称为秋色赛会,是从庆丰收、酬谢神灵发展而来的一种综合性民间游艺活动,据说已有500年历史。金秋十月,人们在秋收之后,把精心制作的工艺品组合成“担头”“板面”,配合“车心”、锣鼓柜,扮演故事,或舞狮舞龙,浩浩荡荡、载歌载舞,在大街上、在田野上游行,这就是“出秋色”。清初有诗描绘佛山秋色令人陶醉的场面:“柚灯如昼妒嫦娥,丝竹沿街按节歌;纸马莲舟都入画,果然秋色比春多。”
佛山秋色品种繁多,有扎作艺术、纸扑艺术、粘砌艺术、批削艺术、雕刻艺术和针刺艺术等。而使用的材料非常广泛,凡废纸、木片、竹枝、陶泥、贝壳、草类等均可废物利用,制作成各种仿古器具、银盏、石雕、彩灯、花鸟虫鱼,形态逼真,这就是秋色的魅力之一。郭沫若参观后赋诗云:“凭将秋色千张纸,夺取乾坤万象春;神似人灵神已废,而今百姓尽为神。”
水色,也是飘色的一种,即在水上出色,在水上扮演故事,以“市桥水色”较为著名。
广州番禺的市桥水色阵容豪华,十几张木筏连结,每张木筏长约二丈,宽五丈,装饰华丽,前有头牌罗伞,四周插布彩旗、鲜花。民间艺人装扮成各种神话、戏曲人物,每张筏一个节目,题材以“水”为主,如“八仙过海”“水漫金山”“水淹七军”等。每板水色之间,有音乐艇相随,飘飘欲仙的人物在清丽柔美的音乐声中缓缓顺流而来,娱人娱己。两岸人山人海,欢歌笑语,其乐无穷,令人如入南国水乡的人间仙境。
番禺沙湾飘色则在春季进行,前有金甲鳌鱼开道,后有八韵锣鼓相随,富有水乡特色。紫泥春色讲究画中有诗,耐人寻味,人物扮相符合人物性格,扎作艺术布局和谐。花草树木逼真,庭院、楼台设计玲珑剔透,璀璨耀目。
汕尾河田高台飘色是当地潮客人正月二十举行的游艺活动,其突出特点是技艺越来越巧妙,色梗一年比一年高,队伍越来越壮观,各村还进行比赛、评奖。吴川飘色是在元宵期间,从正月十一到十五,结合看泥塑、逛花桥,称为“梅之绝”。
飘色是广东民间流传的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也是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来自于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将使这一艺术之美更长久地“飘”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