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苋为苋科苋属植物刺苋(Amaranthusspinosus L.),多年生直立草本,高0.3-1m。多分枝,有纵条纹,茎有时呈红色,下部光滑,上部稍有毛。叶互生;叶柄长1-8cm,无毛,在其旁有2刺;叶片卵状披针形或菱状卵形,长4-10cm,宽1-3cm,先端圆钝,基部楔形,全缘或微波状,中脉背面隆起,先端有细刺。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长3-25cm;花单性,雌花簇生于叶腋,呈球状;雄花集为顶生的直立或微垂的圆柱形穗状花序;花小,刺毛状苞片约与萼片等长或过之,苞片常变形成2锐刺,少数具1刺或无刺;花被片绿色,先端急尖,边缘透明;萼片5;雄蕊5;柱头3,有时2。胞果长圆形,在中部以下为不规则横裂,包在宿存花被片内。种子近球形,黑色带棕黑色。花期5-9月,果期8-11月。以全草或根、茎、叶入药。夏秋采挖,分别晒干备用。
【性味】 味甘、微苦,性凉。 ①《滇南本草》:“性微温,味咸。” ②《福建中草药》:“甘,凉。” 【归经】入肺,肝二经。 【成分】 叶含甜菜碱、草酸盐。种子含脂肪油,淀粉,蛋白质,糖类。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止痛;解毒消肿;清肝明目;散风止痒;杀虫疗伤;治痢疾;目赤;乳痈;痔疮;胃出血;便血;痔血;胆囊炎;胆石症;湿热泄泻;带下;小便涩痛;咽喉肿痛;扁桃腺炎;湿疹;痈肿;牙龈糜烂;蛇咬伤等。 【单方验方】: 1、 治痢疾、暑泻:鲜刺苋根45g,水煎加红糖服。 2、治痢疾、肠炎:白刺苋、凤尾草各30克,水煎服。或白刺苋60克,大金花草15克,水煎服。
3、治咽喉痛:鲜白刺苋根50克,水煎服。 4、治便秘:鲜白刺苋100-120克,水煎服。 5、治痔疮出血:刺苋60g,水煎加红糖服。或刺苋、百眼藤头各30g,水煎加蜜服。或用刺苋头30g,马齿苋60g,水煎加蜜或加红糖服。又可用刺苋根30g,瘦猪肉120g,水煮服食。 6、治胆囊炎:鲜刺苋叶180g,猪小肠180g(去油脂),加水炖熟,每日分3次服。7日为1疗程。 7、治湿热白带:鲜刺苋全草(或鲜根)30至60g,银杏(去壳)14枚,水煎服。 8、治小儿胎毒:刺苋、水珍珠菜、紫茉莉根各6g,水煎服。 9、治皮肤湿毒作痒:刺苋适量,水煎洗之。也可治皮肤疮疡肿毒,用刺苋适量捶烂贴之。 10、治痔疮肿痛:刺苋60g,水煎熏洗,或浸肛。或用刺苋、墨旱莲草各60g,白矾9g,水煎洗之。 11、白刺苋头三个、红甘蔗皮一握、生地骨皮五钱、麦冬五钱。共煎汤,以冰糖三钱送下,每天饭前服用二次。专治男女初起淋病,热精血淋,也可治尿道炎。 本品内服常用量生品30至120g,干品30至60g。外用全草或枝叶适量。 【实用验方】 1、治痢疾:鲜野苋根50~100克,水煎服。 2、治肝热目赤:野苋种子50克,水煎服。 3、治乳痈:鲜野苋根50~100克,鸭蛋一个,水煎服;另用鲜野苋叶和冷饭捣烂外敷。 4、治痔疮肿痛:鲜野苋根50~100克 ,猪大肠一段,水煎,饭前服。 5、治蛇头疔:鲜野苋叶和食盐捣烂敷患处。 6、治毒蛇咬伤:鲜野苋全草50`100克,捣烂绞汁服;或鲜全草50克,杨梅鲜树皮15克,水煎调泻盐三钱服。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克,鲜品30-60克。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 【用药禁忌】 1、《广西中药志》:"虚痢日久及孕妇忌服。"
2、《福建药物志》:"根据民间经验,本品有小毒,服量过多有头晕、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经期、孕期禁服。 【营养价值】 每百克嫩茎叶含蛋白质5.5克,脂肪0.6克,碳水化合物8克,钙610毫克,磷93毫克,胡萝卜素7.15毫克,维生素B20.32毫克,维生素C153毫克。 【刺苋食谱】 刺苋烧猪肉 一、制作原料: 1.主料,刺苋嫩茎叶400克,猪肉300克。 2.调料:料酒、精盐、味精、葱花、姜丝。 二、制作方法: 1.将刺苋去杂洗净切段。将猪肉洗净切块。 2.锅烧热,放入猪肉煸炒,炒至水干,烹入料酒,加入葱、姜煸炒,加入精盐和少量水炒至肉熟而入味,投入刺苋烧至入味,点入味精,出锅装盘即成。 三、食疗功效: 按此菜由刺苋与滋阴润燥、补中益气的猪肉相配而成,可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等多种营养成分。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大,并适用于阴虚干咳、口渴、咽喉肿痛、浮肿、便血、痔疮、带下等病症。妇女经期及孕妇忌用。 炒刺苋菜 一、制作原料: 1.主料:刺苋嫩茎叶500克。 2.调料:精盐、味精、葱花、猪油。 二、制作方法: 1.将刺苋去杂洗净切段。 2.油锅烧热,下葱花煸香,投入刺苋煸炒,加入精盐,炒至入味,出锅装盘即成。 三、食疗功效: 刺苋可为人体提供多种营养成分,具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的功效。 适用于痢疾、便血、浮肿、白带、咽喉痛等病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