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草为一年生草本,高50—70厘米,根细瘦,主轴短缩,顶端多二歧分枝,枝常匍匐于地,枝端斜举,被短柔毛。叶柄长1.5-3厘米,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5厘米,宽1.5—3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边全缘或波状或少数粗齿,两面沿脉上均疏被短柔毛,侧脉每过4—5条。花单生于叶腋,花梗纤细,长4—6毫米;花萼钟状,长2.5-4毫米,外面被短柔毛,裂片三角形,顶端短渐尖,具缘毛;花冠黄色或黄白色,长5—6毫米,5浅裂,花药长约1—2毫米。浆果球形,直径约0.6-1厘米,包藏于宿萼之内,宿萼膀胱状,直径1-2.5厘米,绿色,具棱,棱脊上疏被短柔毛,网脉明显。花果期夏、秋季。
【别名】爆卜草、灯笼泡、鬼灯笼、锦灯笼、打卜草、水灯笼草、苦灯笼草、荷卜草、打额泡、天泡果、响铃子、地灯笼、母炮草、炮仔草、天泡草、小酸浆、黄姑娘等。
【古籍考证】
出自《神农本草经》;①《别录》:“酸浆,生荆、楚川泽及人家田园中。五月采,阴干。”②陶弘景:“酸浆,处处人家多有。叶亦可食。子作房,房中有子,如梅李大,皆黄赤色。”③《唐本草》:“灯笼草,所在有之。八月采。枝干高三、四尺,有花,红色,状若灯笼,内有子,红色可爱。根、茎、花、叶并入药用。”④《梦溪笔谈》:“苦耽,即本草酸浆也。河西番界中酸浆有盈丈者。”⑤《本草衍义》:“酸浆,今天下皆有之。苗如天茄子,开小白花,结青壳,熟则深红,壳中子大如樱,亦红色,樱中复有细子,如落苏之子,食之有青草气。 此即苦耽也。”⑥《纲目》:“龙葵、酸浆,苗叶一样,但龙葵茎光无毛,入秋开小白花,五出,黄蕊,结子无壳,累累数颗同梭,子有蒂盖,生青熟紫黑;其酸浆同时开小花,黄白色,紫心白蕊,其花如杯状,无瓣,但有五尖,结一铃壳,凡五棱,一枝一颗,下悬如灯笼之状,壳中一子,状如龙葵子,生青熟赤,以此分别,便自明白。按《庚辛玉册》云,灯笼草四方皆有,惟川、陕者最大,叶似龙葵,嫩时可食,四、五月开花结实,有四叶,盛之如灯笼,河北呼为酸浆。据此及杨慎之说,则灯笼、酸浆之为一物,尤可证矣。 【药用部位】为茄科酸浆属植物灯笼草Physalis minima L.,以全草入药。全株药有清热、化痰、消炎、解毒之效,可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夏秋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性味】苦,凉。酸苦,寒。 ①《本经》:“味酸,平。” ②《别录》:“寒,无毒。” ③《唐本草》:“味苦,大寒,无毒。” 【归经】①《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气分。” ②《闽东本草》:“入肺、脾二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祛痰止咳,软坚散结。用于黄疸型肝炎,胆囊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支气管炎,肺脓疡,腮腺炎,睾丸炎,疝气、膀胱炎,血尿,颈淋巴结核;外用治脓疱疮,湿疹,疖肿,天疱疮。
①《陆川本草》:"行气,消胀,利尿。治腹胀,睾丸炎,。"
②《南宁市药物志》:"清热杀虫,止痛消肿。治热眼,喉痛,咳嗽;外敷毒疮,并熏洗阴囊肿大。"
③《生草药手册》:"内服治伤寒或小肠疝气。外洗治天疱疮。"
④锦灯笼果实5个,木瓜片4片,大枣10枚,车前草2棵,水煎服,日1剂,连服7天,后改为隔日1剂,治慢性肾炎,一般服20剂可愈。 ⑤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感冒发热,腮腺炎,支气管炎,疱疹,疖疮,疝气痛。" ⑥血瘙身痒:鬼灯笼根皮五钱,猪肉皮四两。水煎服。(《陆川本草》) ⑦用锦灯笼草研末,开水送服,同时以醋调药末敷喉外,可治热咳咽痛。此方名“清心丸”。 ⑧用锦灯笼叶贴疮上,可治痔疮。 ⑨用锦灯笼果实五两、苋实三两,马蔺子(炒)、大盐榆白皮(炒)各二两、柴胡、共同芩、栝楼根、闾茹各一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木香汤送下,可治肠胃伏热。 ⑩锦灯笼鲜果捣烂外敷,或干果研末调油外敷,可治疗天疱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孕妇忌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