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080|回复: 2

[人物] 花泉林歌·悠然陆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15 15: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luhe.gov.cn/onepage.aspx?listid=000000350007(点击这里发现陆河山美水美,这里的陆河依山傍水)

汕尾陆河
陆河在春秋战国时为百越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属南海郡之博罗县。晋咸和6年(公元331年)析博罗置海丰县而属海丰。清雍正9年(公元1731年)析海丰之吉康、坊廊、石帆三都置陆丰县,沿革了275年。19492月解放,先后隶属粤东行署、汕头专区、惠阳专区。1988329从陆丰县分出,隶属汕尾市。
目录
1崛起的老区新县
2独特的客家文化
3客家人的“风水”
4现代人对风水的认识
1崛起的老区新县
陆河县地处广东省东部沿海与兴梅山区结合部,与揭西、普宁、五华、紫金、陆丰、海丰、惠东等县(市)相邻,是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从原陆丰县行政区域划分出来的新县。全县辖河田、新田、河口、上护、水唇、东坑、南万、螺溪8个镇和1个国营吉溪林场,总人口近30万,总面积1005平方公里。是广东省扶贫开发重点县。
陆河民风纯朴,人民勤劳勇敢,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全国著名的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22年,陆河人民就积极投身彭湃同志发起的海陆丰农民运动,成立了农会组织,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周恩来、徐向前、古大存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块热土亲自领导过革命斗争,何香凝、柳亚子等著名人士也留下了足迹。
在陆河这片土地上,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5.4%,林木蓄积量达120万平方米。该县还拥有全国最大的红椎林自然保护区,该自然保护区已被定为省级保护区。保护区内有成片的被誉为古老植物活化石的桫椤,是1亿6千万年前恐龙时代恐龙的主要食物,现存极少,十分珍贵。
水力资源也丰富。陆河系榕江水系和螺河水系发源地,水系发达,水质清纯,山塘溪河星罗棋布,可供开发办水电的水力资源计装机容量10多万千瓦,全县所有水域都可用于发展淡水养殖。
陆河的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现已探明的有锡、铝、锌、钛、稀土、钾长石、高岭土等矿物,还有花岗岩、矿泉水、温泉等含量大的地下资源。
同样丰富的还有动植物资源。陆河境内的野生动物有野牛、野猪、野山羊、山兔、狐狸、穿山甲、蛇及鸟类等;果产方面有青梅、青柿、青榄、荔枝、龙眼、芒果、香蕉、
汕尾陆河质朴风情
油柑、桃、李、茶叶等。
陆河青梅种植历史悠久,面积广、产量丰、质量好。青梅在人类历史上被栽培和利用的历史共有3200年,而陆河的种植历史就已达2900多年。全县现可种植青梅面积达30万亩,已种植10多万亩。品种主要有:青竹梅、白粉梅、黄梅等。果实富含多种有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能,是很好的生理性碱性天然食品。据国家有关专家分析论证,确认陆河的水土、气候条件得天独厚,优质青梅生长环境极佳,青梅种植、加工发展前景广阔。最近,陆河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评定为“中国青梅之乡”。
客家人热爱家乡。建县以来,历届党政班子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在上级大力支持下,艰苦创业,自强不息,锐意改变家乡面貌,一大批外出经商成功人士不忘家乡建设,纷纷为家乡事业发展捐资出力,陆河县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目前,全县已有相当部分农民率先迈进了小康生活行列,过上了较为殷实富裕的生活。全县85%以上的农民住上了漂亮的新楼房;村村通公路,其中85%以上的村道实现了公路硬底化;平均每7人拥有一部固定电话,每5人拥有一部手机,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8.5%;电冰箱、机动车、洗衣机、电脑等现代家电进入寻常百姓家;购用机动车辆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平均每5人拥有一部机动车辆。如人口不到4万人的螺溪镇外出经商人士私人购进奔驰、凌志等高级轿车多达300多部。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落实领导工作责任制,围绕整体规划、道路硬底化、村容村貌及卫生环境整治、自来水安装使用、排污沟建设和公共活动场所建设等6项目标任务,在全县掀起文明新村建设热潮。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全面整治,有相当部分自然村达到了出入路道硬底化,环境卫生净化,闲置空地绿化,公共设施配套,处处呈现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2001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考察陆河农村新貌时,发出“心花怒放”的赞叹,并提出陆河要在全省16个扶贫工作重点县中“脱颖而出”的要求。2003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视察陆河螺溪镇农民生活状况后,欣喜地对村民说“你们高兴,我也高兴”。
2独特的客家文化
编辑
丰富的旅游资源
陆河是个纯粹的客家县,又地处潮汕方言区,长期演变出独特的客家风情。在民间艺术方面,既有故事、笑话、谚语、俗语、歇后语、传说、山歌等口头文学,又有腰鼓舞、秧歌舞、踩高跷、舞狮、耍龙、撑景、搬地景、木偶戏、杂技魔术、八音牌子等文化表演项目,还有国画、油画、木雕、泥塑、扎花灯、根书等民间文艺美术创作。客家饮食文化也独具特色,如擂茶、打米程、做糍粑、酿黄酒、酿豆腐、腌咸菜,还有扎头糕等二十几种糕点小吃品种,颇富盛名。
民风民俗具有浓厚的山区客家特色。山区节日活动较多,且与农事有关。如农历七月“立秋”插完田,农家人为庆早造丰收和完成晚造种植任务,以宰鸡鸭,做糍粑,谢神明,答谢亲友互助;有的地方“冬至”搭秆棚,做糍粑,为耕牛储过冬饲料,感谢老牛的辛勤贡献。在庆新春闹元宵活动中,有组织醒狮队、曲艺班,过乡入村贺岁拜年,增强村民团结与友谊的;有山区青年男女荡秋千、坐翻天车,男青年比赛“走神”,表现山区彪悍与顽强的;有乡村农妇精心制作一米多高的“米程岗”、“景”供奉神明,以展示自己聪明与灵巧的;有表现山区人智慧的河田、螺溪、河口、黄塘的“高景”和新田的“地景”;还有南万镇的“唱象歌”、“跳象舞”。其中较有特色的就是每年正月二十河田出“景”。“景”者美丽奇特的景观也,又名“高台飘色”,历史悠久。
陆河地灵人杰,历来人才辈出。明代曾出现叶梦熊、叶高标等朝廷一品官员。建国后,涌现出一批政界、军界、文化界、企业界杰出人才。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谢非,现任某大军区中将、副司令员诞生在这里,著名书画大师赖少其也在这里成长,马来西亚甲板大王彭云鹏先生祖籍也在陆河,全县旅居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达30多万人。
陆河自然景观奇特,群山起伏,层峦叠嶂。其中南告峡谷风景区,不仅有上鹰嘴、下鹰嘴,如两只苍鹰昂天长啸,而且下面有石榴花石、狮子石、蝙蝠石、麒麟吐火等奇特巨石,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三门寨”瀑布,一横排三瀑布,高达四、五米,十分壮观。峡谷河床中有一石洞,名为“巨石含珠”,洞中有一圆珠如排球样大,水冲石转,永不停息,但看得见而取不出,是一绝奇观。
螺溪镇书村河的“旱崆”,是一个奇特景观。水从上游浩浩奔来,到了“旱崆”突然消失,而水从怪石嶙峋的“旱崆”底下流过,隔几百米后才见踪迹,趣者以石击之,声响如鼓。
特殊的地质地貌使陆河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全县共八个乡镇,五个都有温泉。较大的要数上护下陇温泉和河田汤子里温泉。上护温泉属碳酸钠钙型,温度4456;河田温泉为硫磺质的,温度较高。两处水质都较好,常浴可治疗慢性关节炎、心肌炎及各种皮肤病。
记载陆河客居悠久历史的有民居九厅十八井、围笼屋、商贤家庙、五星宗祠、“三世一品”祠,清代雍正年间的时雍楼、参城的古城堡;印证客家人寻求精神寄托的有尖山寺、聚云寺、广德寺、回龙寺、石船庵、南慈庵等佛教名刹。
陆河革命历史遗迹不少。新田圩天主堂是19253月和10月周恩来两次率革命军东征时住过的旧址,又是大革命时期19275月召开海陆丰、汕头、惠州地委及各县党组织、农会联席会议,决定成立“惠、潮、梅”农工救党军总指挥部的地方。有1929年激石溪“红军医院”旧址;有192710月“八一”南昌起义一部(即红二师)驻地激石溪“三江口”旧址;有1930年成立的海陆紫县委、县苏维埃所在地——激石溪高岗子旧址。
19492月河田解放,3月边纵司令部、东一支司令部、江南地委、陆丰县委先后进驻,河田成为东江革命根据地解放广州的指挥中心。
陆河县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客家县。据了解,新田镇横陇管区有部分居民既讲客家话又通晓“福佬”话。陆河先民原居黄河流域,历史上由于灾荒,而分批南迁,先后抵达古龙川、福建汀洲以至江西。他们的生活风俗习惯大多保留着中原人的色彩,但多少也受闽粤福佬人习俗之影响。而传统节日怆们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现将陆河节日风俗分述一二。
过年是客家人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陆河人过年习俗归纳起来,大致有节前准备、三下下午祭祖、除夕吃团年饭、守岁、烧鞭炮(开门炮)、初一吃斋、初二开年、初三关送穷鬼、初四回娘家、初七过人日(吃七样菜茶)、十五过月半(闹元宵)。
农历十二月廿五日谓之“入年价”,三下午,各家用最肥大的阉鸡、猪肉、蛋品、米米反酒类到本宗公厅或祠堂集体祭祖。这是客家人受传统的儒家人伦公厅或祠堂集体祭祖。这是客家人受传统的儒家人伦思想影响,保留着极其郑重的敬祖礼节。从古及今,谁也不敢怠慢,一代一代地传上来。祭祖归来,合家围坐一桌吃团年饭、围炉守岁,共叙天伦之乐。正月初一早,每个家庭都要郑重其事地选好开门时辰。最早在春岁除夕十一时三十分,最慢者在卯时上四刻,打开大门后点燃串炮,这正是炮竹一声除旧岁之意,也预示新的一年开始。说到“烧串炮”,则追溯到“烧青竹驱邪祟”的传说。有史载:李畋居山中,邻人仲叟为山臊而祟,畋令旦夕于庭中用青竹投火中,竹在烈火中受热爆破,发出“噼!噼!啪!啪!”之响声,鬼祟乃惊遁,至晚果安然无事。后人高误以为爆竹可以驱邪祟,遗俗相传至今日。
初一吃斋之俗与宗教有密切关系。客家地区以肖民间信佛道首甚多,但多不出家。即使不是信徒,也受到佛道一些影响,延而习之,即形成了一种地方风俗习惯。初一早起,家中主事者则虔诚地嗽口洗面,郑重其事地向神明、祖先顶礼膜拜,拜毕全家共吃第一餐斋。至初二日民间谓之“开年”,此时重新杀鸡鸭,是日天未亮就食“开年饭”。
“初三穷鬼日”。正月初三,这天即把家中、门外堆积的爆竹纸屑或其它垃圾污物全部清扫,俗称“送穷鬼”。是日既不外出做客,也不欢迎家人到来。此俗,如今已不盛行。
“初四回娘家”。经过自农历十二月到正月初三一连一个余月的紧张活动,家庭主妇,至初四日方稍为有闲暇,带着礼品回娘家(转外家),住上几日,最慢于初六日又要回到家中。因古有遗俗,称之“七不出、八不回”。其意初六不回,则要待到初九日,如初九不回,须待到十一日了。因当地称初十日为“小天穿”,不利于外出。
正月初七过人日,吃七样菜茶。“正月初七是人日”,顾名思义,人日即人的生日。据传天地初开,万物滋生。一日生鸡、二日生狗、三日生猪、四日生羊、五日生牛、六日生马、七日生人、八日生谷,所以初七日是人日,这是万物出生中最灵的一天。陆河人在这一天上午要煮“七样菜茶”为主吃。“七样菜”即蒜子、芥兰菜、荷兰豆、脉子菜、生艾、茴香菜、薄荷等。家庭较富者则外加以虾仁、鱿鱼、香菇加油炒熟,然后用上好幼茶(绿茶)、芝麻、花生放入陶制瓦钵内,擂茶。七样茶泡入茶中或加入米饭,或入炒米花,由各人所好。这种茶既香醇可口,也清热散寒,驱邪扶正,沁人心脾,为客家人世代相传的,中国独一无二的民间美食。
客家擂茶,源远流长,待另一章再作专题介绍。
正月十三迎神、做丁酒。
正月十三日农村习惯叫做“开灯日”。有何出处待考中。这一天是迎神和做丁酒。
迎神,,即把山间庙中的“王爷”、“帝爷”等用轿子抬回村里来,安放在已预先搭好的帐篷屋里,这种屋叫“灯棚”。灯棚门口贴着大红对联,内容大多是赞美吉利之词。
迎神当天,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聚集在灯棚前准备迎神,每家主事者都带香火,提着灯笼,按排列顺序整好队伍。带头者为迎神主事,他提着“箩格”和大灯接着是打顿子铳的人(外地称三靶连铳),接着是十几面以至几十面旌旗,抬神轿、打锣鼓的,最后是参加迎神的群众。三声顿铳,队伍便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一路上炮声隆隆,锣鼓喧天,旌旗招展,火火闪闪热闹非凡。把神迎至灯棚前几十张八仙桌上摆满祭品,非常丰盛,拜毕,迎神即告结束。午间,灯棚前的戏台上或演木偶或演汉剧,四乡八里村民云集此处兴致勃勃观看演出。
下午,按惯例,去岁娶老婆生有男孩者,须在灯棚做丁酒,即为添丁进喜,此俗现在只有个别乡镇的村寨流行。
正月十五闹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变叫元宵节,俗称“正月半”。这一天,陆河农村、城镇居民的食物以“菜包米反”为主。一大清早,家庭妇女则要动手准备做米反的菜料。一般人家均以鲜大蒜茎捣碎、豆腐丁拌匀调味为馅,米反坯则采用白米粉下锅调适当水,加火烹熟,谓之“烹坯”。最后家庭主妇邀请邻里婶婶们包将起来。做好的生米反,再下锅蒸熟。清爽可口香气袭人的“菜包米反”出笼了。此米反多食不腻,越食越想食。当地流传这么一句“唔怕媳妇做一昼,不用家倌嘴一扭”。陆河这一地道风味小食远近闻名,来陆河者都想亲口尝一尝。更有久居海外的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回到故乡,必要饱吃几顿。
正月十五日,按过去习俗,农家必做三件事:一是到竹林里砍一根浓绿出尾的竹尾,插在鸡栖上;二到麦地里挑四穗最大的麦穗,插在大门上方两侧。所做一切,是农民们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意。
入夜,男女老幼,乘着月色到早已搭置的灯棚观看花灯、闹元宵。通常,花灯会形式多样,五彩缤纷。其集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民族性于一体,深受群众欢迎。诸如嫦娥奔月、双龙戏珠、八仙过海、西游记、谜灯、走马灯等等。真谓是灯棚处处乐声悠悠,人声鼎沸通宵达旦,火树银花不夜天。
在陆河县,不管是县城还是乡镇山村的酒楼大排档,人们都可以尝到产自深山小溪的风味美食--坑螺。
坑螺,当地人们又称石螺,是陆河山区的著名特产。它的外壳坚硬,色泽暗黑,体形略长,腹便发达。生活在阳光充足而水又洁净的山间小溪之中,昼伏夜出,平时大多吸附在水中的石块或卵石之上,具有两栖本领,以石头的微生物、小型藻类以及苔藓类水生植物为主食。
坑螺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风味美食。它的肉质十分爽脆,味道极为鲜美,含丰富的蛋白质及糖苷等营养成分,并且既无泥味又无苦味,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山区特产,因而成了餐桌上的美味。
食用石螺以手指般大小为佳,食用坑螺的方法多种。最上乘的食法,以鲜炒为宜,通常用清水浸养坑螺一天左右,使其排出污垢,然后钳掉螺尾,将螺体洗净,配以姜、蒜、辣椒等一同放入油锅中用猛火爆炒,再加上些少白酒、薄荷略焖一下,即可食用。用坑螺煲汤还可以配以排骨和少量酸咸菜,期味道则鲜美清爽利口,还可将坑螺蒸熟后挑出螺肉,配以佐料,用以煲汤,用以醮食。如把净体坑螺配以溪黄草用慢火煲汤,则又另有一番风味,不但可以品尝到风味独特的靓汤,而且具有清肝明目,除湿祛热之功效。
在我国博大精湛的坛坛茶艺中,“客家擂茶”可说是一枝独秀的奇葩。它以古朴见奇趣,以保健见奇效。千百年来,流传民间,名闻中外。如果到客家作客,热情的主人招待你的,首先便是客家擂茶。当主人笑吟吟地奉上一杯(碗)香气的擂茶后,再慢慢同你聊天,让你慢慢品偿擂茶的滋味。擂茶入口,甘醇味美,清香爽口,再喝几口,渗入心脾,十分畅快,主人见你喝得舒畅,便一勺勺替你加添,殷殷情意,你会感到心满意足,不亦乐乎。
擂茶制作很独特,但客家人都有熟练的擂茶功夫,犹其是客家妇女,人人都是擂茶的能手。每个客属家庭,都有一套擂茶工具--和擂棍。擂多是陶制的,口径约1.5尺,内壁刻有精致的细纹,外形美观,擂棍长约2尺,用上等子树或油茶树干做成。擂茶的时候,首先将上好的茶叶如老幼茶、莲子心茶等配上炒过的芝麻、花生等配料放入擂,手握擂棍,有节奏地旋转擂动。擂呀擂,直至将内茶料擂成粉末,然后加进少许(适量)食盐,冲入开水,便成一杯(碗)香可口的擂茶了。一杯(碗)擂茶奉上你面前,你会感到一股扑鼻清香,初饮一口,你会感到口舌生津,齿内留香,再饮一口,神清气爽,五内俱畅,慢慢品偿,其乐无穷。擂茶有多种配制方法和用途,不同的配料,有不同的用途。例如,在擂茶料中,加上少许胡椒粒(或胡椒粉),便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对胃寒体弱,畏寒夜尿频密的老人,饮上几次后便能醒胃御寒,精神焕发,长饮可益寿延年。擂茶当中,还有炒米子茶、炒饭茶等,制法简便,只要把青菜、暇米、花生炒熟,同茶叶擂末,加少食盐,冲泡成茶,投饭进食,不但香甜美味,还可解渴充饥。
随着时代的进步,客家擂茶的配料也越来越进步。现代擂茶除了选择上好的茶叶、花生、芝麻等主要原料外,还可随不同季节和需要,加进不同的配料。例如春夏季节,天气湿热,擂茶常配上一些鲜艾叶、薄荷叶、布惊叶、苦茶等清热去湿解暑之品;秋天天气干燥,擂茶料中配上白菊花,金银花等润燥之品;冬天天气寒冷,擂茶料中加入玉桂或桂皮,肉桂子,胡椒等暖胃御寒之品。也可因各人身体情况,配上适合的茶料,制成多种擂茶,使人饮了擂茶,提神醒脑,预防疾病。
客家擂茶可以防病,并非虚言,相传三国年代,刘备带兵南下至湘中,当时正值盛夏,天气炎热,不少将士染上瘟疫,威胁将士生命,刘备心急如热窝中的蚂蚁,四处求医问药。百医不得其解,当时有位客家婆婆,见此情势,受恻隐之心的驱使,向刘备献出其祖传擂茶秘方,众客家乡亲献出擂、擂棍,为将士泡制客家擂茶,分派众将士饮用,不几天,患病将士痊愈,无病将士,个个健康,客家擂茶成了刘备军中的灵丹妙药,流传至今。
如今,请客人喝擂茶,已经成为客家人最普遍,最隆重的待客礼节,婚嫁寿宴、新居入伙、朋友来访、添小孩,儿女高考中榜、请谢师宴等都以擂茶招待宾客,大碗敬,小碗添。甚至冤家和解,也以擂茶款待,握手言欢,和好如初。擂茶成为客家人社交活动的重要饮料。正如民歌所说:“道旁羊屋两三家,见客擂茶旋点茶,渐近中原语音好,不是淮水是天涯。”
3客家人的“风水”
编辑
“风水术”又称“堪舆术”,它是我国古代一门十分博大庞杂的理论。
《辞海》对“风水”是这样解释的:风水,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一家的祸福,也指做住宅,相墓葬之法。
《辞源》对“风水”的解释是:“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其范围包含住宅、宫室、陵墓、村落、城市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称为阴宅,涉及其他方面的称为阳宅。”
我国的风水意识产生很早。椐现有资料推测,相地之法大约起源于原始聚落的营建。到了殷周时期,已开始有了文字记载相地活动。周灭商后,为了镇抚东方,开始营建东周洛邑。在营建洛邑之前,亦仅复勘察卜问而后定。《尚书·周书·昭浩》详细记载了此次定都的具体过程。可以说殷周是风水的孕育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思想空前活跃,儒、法、道、墨、阴阳、八卦、五行等各种学说和主张争奇斗艳,互相争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战国七雄争霸,封建割据,竞相筑城。这个时期出现的《周礼》、《管子》、《考工记》等著作,总结了城市建设经验及选址理论。这些成果为风水术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秦汉是风水术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内,大规模的宫室营建为风水术的形成造成了物质前提,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孟喜、京房等人的易理论为风水提供了理论与方法。特别是东汉时期的神学影响下,在建筑中各种禁忌与迷信盛行。如“起宅盖房必择日”,“太岁头上不能动土”已成为阳宅建筑中的规则。此时,阴宅风水理论也渐渐形成,“死人归阴,生人归阳”的认识,葬人不仅要选风水宝地,而且要选良辰吉日的观念,已普遍存在,成为风水术的内容。据司马迁的《史记·日者传》中所述那时的堪舆家(就是后世的风水先生)几乎都是专职的。这个时期有关风水的专著有《堪舆金匮》、《宫宅地形》、《周公卜宅经》、《图宅术》、《葬历》等。秦汉时期,风水术已经完成了从实践到理论的形成过程,因而也可以称为风水学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风水学迅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政治黑暗,战乱频繁,人们普遍感到难于把握自己的命运,于是风水观念趁虚而入,三国时魏国著名方士管辂,以占筮、相术、相蓦著称于世。又如晋代陶渊明的祖父陶侃,曾相信墓人的话,葬已故父亲于卧牛地。这一时期,南北文化和外来文化处于大融汇状态,玄学的兴盛和山水美学的发展,把风水理论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风水著作,如魏管的《管代地理指蒙》,南北朝王征的《黄帝宅经》等。
风水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他发生、形成、发展于中原地区。隋唐以前,他主要流传与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两岸地区。现在的客家地区,在当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风水术还没有流传到这里。
风水术在闽粤赣地区的繁衍和发展
风水术是随着客家先民迁入赣闽边区的。解除海禁以后,风水术也跟随着客家人的外迁,带到海外传到东南亚各地客家先民们远离了中原战火,来到地处僻远,交通不便,人烟稀少,林菁深密,野象横行,鳄鱼肆虐,瘴气熏人,虫蛇出没的闽粤赣山区生活。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生存和发展,除了需要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的精神外,还得有一些适应环境的办法,其中定居下来就是一个首要问题。可是闽粤赣山区地形复杂,溪河遍布,且多蛇兽侵袭,选择一块好的地方来建房安家,显然比中原平地复杂得多。因为风水术中的阳宅理论的宗旨就是追求房宅建筑选址的方位布局与周围环境大自然的协调统一,以保证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平和,所谓“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当时风水先生中有不少是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他们有文化和掌握了一定科学知识,懂得天文地理,使用指南针、善于观察地貌、水质优劣。因而在当时风水术在客家先民们的定居生活和以后开发山区的斗争中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在讫求平安,福荫后代的潜移意识之下,北方的风水文化便在客家新区生根、发芽、结果。这也是中原文化为主体向南扩散的必然结果。
从客家地区风水术士们世代相传的口碑资料中所知,将风水术带入客家地区的人主要是杨筠松。杨筠松属唐末避乱南迁的客家先民。他由长安来到赣南以后,便在这里居住下来,寻龙追脉,从事风水术的实践活动,并授徒传术,使风水术在赣南播延开来。关于杨筠松其人其事,《唐书》无传,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其名氏,《宋史·艺文志》则称为杨救贫,亦详其始末,惟家口耳相传和方志的零星记载。杨筠松继承和发展了风水术中的形法理论,创立了江西形势派(实际上是赣南派)。其理论的特点是主形势,定向位,强调龙、穴、砂、水的配合。实际上就是因地制宜,因形选择,观察来龙去脉,追求优美意境,特别看重分析地表、地势、地场、地气、土壤及方向,尽可能使宅基于山灵水秀之处。
据专家学者们考证,杨筠松本人创作的风水著作并不很多,《宋史·艺文志》载有杨救贫《正龙子经》一书。自从杨筠松在赣南授业传徒之后,风水先生就成为客家地区世代相传的职业,杨筠松也因此成了历代风水术士共同尊奉的祖师。
这一时期形势派风水学理论著作大量涌现。随着客家民系的发展,形势派风水术也迅速向广大客家地区播延。赣南等地风水术名流辈出,这些风水术士不仅在本地看风水,而且声名远播,被人请去外地看风水。《古今图书集成·堪舆部》列传的宋时江西派名流尚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很有成就。刘潜为南康人,著有《地理诸说》行世。傅伯通奉曾被皇帝诏去相看杭州是否适合做都城。
到南宋时,并从“形势派”中衍生出一个新的的流派“理法派”由。王及等人创立。王及因科举失利,弃家浪游江湖,后居福建宁,利用其风水术为当地人勘测阳宅、阴宅,被称为福建派。理法派风水术“取五星八卦,以定生克之理”,即以八卦,十二支,天星,五行,为四纲,讲究方位,特别是重视罗盘定向,阳山阳向,阴山阴向,不相乖错,以定生克。
明清时期,形势派和理法派完成了合流的过程。此后至今,客家地区的风水术士是既操罗盘以定向位,又重视龙穴位沙水的配合,再也没有什么形势派和理法派的区别了。
风水术虽然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很盛行,但是历代的思想家们都曾经对风水术进行过批判。早在东汉时期,大思想家王充就持激烈的态度猛烈批判了风水术中的迷信思想。明朝的著名的思想家张居正反对风水术中宣传的“葬地能作人祸福”的迷信思想。他引用了《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话来批判了风水术中的迷信思想,说明了“人的凶吉祸福,都是本人所作所以为而招至的”。自古以来,不信风水的开明人士很多,他们在自己的论著和言论中批判风水迷信思想。
风水术对客家人的影响
因为风水术这种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它的承传性。唐宋以来,风水术更是日益兴盛,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都很重视选择阳宅和阴宅。
客家先民迁入粤闽赣三角区之前,这里的原住居民是古越族的后人--畲瑶族少数民族,他们崇信的是“巫文化”。在他们与北来的中原汉民发生融合时,也势必把“巫文化”的因子掺入客家文化中。这种“巫文化”跟风水术中的迷信成分完全合拍,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所以明清时期的风水术,受着宋明理学和客家地区“巫文化”、宗教文化的影响,并披上了浓厚的迷信的色彩。客家地区的风水术既有科学的成分,也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它积淀着客家人的传统素质,成为客家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具有它的承传性和顽固性,这就是风水在客家地区兴盛的主要原因。
从中原万里迢迢南迁的客家先民对“风水论”情有独钟,并且有着某深刻的历史根源。“风水论”中,首推“崇尚天地”思想完善。“崇天”:居所内专设香火坛位,逢年过节、初一、十五,烧香拜佛祖最勒:助香火将人的心愿带上“灭”与天祖相通,空是群众迷信者的心理因素。“尚地”:“遍投土地伯公",保佑饭长五谷杂粮,丰衣足食焚想成真。总之,“风水论”初哀者是帮助人们合理选造屋场,实现“风水宜人,协调共生”倒良好愿望。
旧时客家地区的人们,迷信鬼神信风水。城乡村各地普通建神庙,甚至有些地方的神庙比学堂还多,乡村里到处都有什么公王、沙官、井头伯公、树头伯公等。信奉风水术的人越来越多,每逢婚丧喜事,大小建筑,都要请风水先生勘察地利,择良辰吉日,自古至今长盛不衰。客家地区的人们,常为了求一个好屋址或墓穴,不惜长期供养堪舆师,以丰美酒食招待。这为先生招摇撞骗创造了适宜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一些不懂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的风水先生,靠背诵几句“地理口诀”欺骗那些真诚地希望得到适宜休养生息之地的人们,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伴随客家民系在闽粤赣边区整体成型,明清时期风水术在客家地区很盛行。
查阅文献资料:宋代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有云:“江西有风水之学,往往人有道之。”据吴兰修著的《南汉志》载:五代南汉皇帝刘岩于乾亨六年(公元945年),听信风水术士的话,前来程乡梅县松口(即今梅县松口镇)避灾。清代王之正编《嘉应州志》记载:“(嘉应各县)感于风水之说,有数十年不葬者,葬数十年必启视,贮以瓦罐……甚至听信堪舆,营谋吉穴。侵坟盗葬,构讼兴狱,破产以争尺。俗之愚陋,莫此为甚。”“粤俗本尚堪舆,嘉应于风水之说,尤胶执而不通。往往因争一穴之地,小则废时失业,经年累月,大则酿成人命,家破人亡。”据《梅州传奇》一书所载清乾隆年间,嘉应州知州王者辅在职期间,精通堪舆曾经在梅州各地勘察风水。在此我们亦可以窥见当时客家地区风水术之兴盛。
客家社会风水活动有的与争夺生存资源、争夺经济利益相关。有些地方则把风水术当作宗族群体斗争的一个策略。有人利用人们崇拜祖先,以建造祖先陵墓作舆论,挑拨宗族与宗族之间的冲突、斗争,为害社会。客家社的一个特征是宗族组织很发达,并且有长久的传统。所有的"宗族",就是以同姓和拥有共同祖先的血缘为基础的亲族组织,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物,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它是处于社会末端的非正式权力组织。客家地区是以家业生产为主,水田和山林等对家民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生活资源。这些基本生活资源与住宅地、墓地一起,成为宗族间争夺对象的。从这些现对象说明,表现出了客家人的“风水”信仰,也是“风水”信仰的结果。
古人不但为生者繁衍的选择地理环境建筑涵意风水的住宅,而且还十分注意为是死者选择葬地。在许多人看来生者都是在先辈的亡灵屁护下生存的。于是千方百计地为祖宗寻找佳的安葬地,似乎把先辈的躯体灵魂安到葬风水佳地,他的子子孙孙就可以永受其益,那些葬于地下的尸骨就可保佑他的子孙逢凶化吉,福禄寿康。这种封建迷信的“鬼神文化”的影响下,使“卜葬”这种封建迷信活动盛行几千年的重要原因。
宋朝是我国风水史上的高峰期。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本体论与风水术中阴宅理论中的唯心主义在渊源上有共同之处,在本质上则是一致。这为阴宅风水理论的基本前提--墓地位置能决定人的吉凶祸福提供了一套圆通的解释,因而促进这一时期风水术的兴盛。
迷信的“风水阴宅理论”,长期以来毒害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如风水先生在为你的祖宗择阴宅时。要是预言你家族中会出读书人,人们会把它当作一种“精神支柱”。父母、亲戚们对你产生很高的期望,对教育的态度就会变得积极。然而有很多成功者,在他的事业成功以后,他对人和社会并不怀有感激之情,他只有感谢“祖宗风水”。失败者也并不记恨社会,他只是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祖宗的风水不好”而死了心。人们把“风水”当作一种“精神力量”,这是一种宿命的思想方法。
我们在进行客家民俗田野调查中,建国前梅州城乡各地都有专职的风水先生,其中有些风水先生是文化水准高的人。建国后,风水术和风水先生在客家地区渐渐失去了市场,这个时期风水先生们不敢公开活动。然而风水说的影响却没有完全消除,尤其是在偏僻落后的山乡农村,迷信风水术的不乏其人。有的人建房时先请人看风水,埋葬死者也要请人看看哪里合适作阴宅。十年文革期间禁止风水活动,风水先生们只能在暗中活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客家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普遍建造新住宅,沉寂了二十多年的风水活动又恢复起来。这些年,风水文化兴盛一时,城镇的书店、书摊里的风水书籍摆满书架。新的一代风水先生应运而生,他们为人建阳宅、阴宅选址和设置房间等活动。这些风水先生有专职或兼职的,有些是文化素质较高的人。有的人还借助计算机信息处理复杂的案例,甚至建构多学科、全方位的风水理论模式,使风水术向大众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使风水术更广泛地深入影响了客家地区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
建筑中的风水理论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
明清时期梅州已经成为客家人的第二块根据地,此地人文渊薮,各地普遍兴建文峰塔、水口塔。
文峰塔多建在城镇附近,以祈文教昌盛、科官发达。水口塔建在河流的转弯处或交汇处,以镇水患。客家地方还流传着有些姓氏的祖屋和祖墓是风水宝地的故事和传说。
在客家地区,风水术在民居建筑上被普遍应用。
如围龙屋门前的池塘和屋后培植的风水林,屋内的厅堂、天井布局等。在客家地区,风水术在民居建筑上被普遍应用。居住不但要能结合自然地理特点,而且还要具有兼顾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环境特色。如“在山能触沾山林运,近水能收水产财”,这大概是客家人创造的“以人为本”的居住环境车创造条件相结合的一个典型。还有一种“负阴抱阳”论,其核心是把人居环境看成是阴阴相抱的综合体,如山区客家民居,以“背山向阳(阻凭或开阔阳面)”为佳坩,认为有静靠(山)而纳日月精华之利;平原以“背有依托前有旷野”为宜,能形成动静相结合的空间有局。村居则以围龙(方形或半圆形)屋为典型,屋居与穿堂过厅(道)联结,形成一个循环气流体系,保证居室清新空气流通;大小不等的院零承接阳卷雨露、日月精华,有纲气通风的回环流层。而以“人居中心”的庭院小天地,又与周围乃至广袤的大天地相通:阴阳相抱而得盎,顺应自然而业兴"的家居,历经几世风雨苍桑至今依煞可见。如客家民居门前的未坪晒谷,年节舞狮饭了人气;坪前鱼塘养鱼:年年有余兆头好,兼调节气候防火灾;坪前或过道有水井,生活取用方便;屋背祖公山林木茂盛,含养狄土,更有宗族人丁兴旺的象征等。自古至今《周易》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处的居住环境的风水论"盛行于世,成为客家民居、民俗一大特色。
应用《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建塔可为当地增设人造风景区,改变一个地方的自然景观,还可以满足于人们的心理需求。文锋塔和客家人祖屋前的功名楣杆(旧时凡考上秀才、举人、进士、翰林或四品官以上可在自己祖屋前竖立楣杆,因学位、官位不等规格也不同)相似,可以激励文人们的进取心,使当地成为一个崇文重教人才辈出的人文秀区。从而也说明了一个人,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居住的环境,来满够他的个人需求,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以此激发人的生机,经过自己努力帮助事业的成功。
4现代人对风水的认识
编辑
建国四十年来,风水术这门中华传统文化,一向被认为是封建糟粕的禁区学术领域无禁区。但在我国的文化百花从中,古老的东方文化风水术在学术界也有人研究,而且还有论著发表。当代的学者们是用客观、科学、求识的态度对风水进行研究,从而在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风水术中的有些理论,被高等院校应用在建筑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
1988年中国新华社天津24日的一次报道,终于打开了风水术这一禁区。电文说道:“风水术实际上是集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论理学、美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古代建筑规划理论。他与营造学、造园学构成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
在国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风水术的影响也不亚于中国国内。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国家里,如朝鲜、日本、老挝、泰国、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到地,都有关于风水的各种活动,以致演变成为满足当地人的精神需求的一种方式。如今风水术流行于日本、美国、欧洲各国。19949月,《纽约时报》几乎以一个整版的篇幅报导了我国风水术在美国当今的建筑设计中所占有的分量。
长期被人们视为封建迷信糟粕的中国古代风水术,如今被天津大学教授王其亨引入建筑设计研究。经过多年深入系统的研究,王其亨认为,风水术的内核原来是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精华所在。原因是风水术圆解答了中国古代建筑在空间环境的整体处理上,在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有关结合,以及大规模建筑群布局等方面的千古之迷。
近时比较有影响,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著。是由1996年中国文联出版,妙摩、慧度著的《中国风水术》。1997年中山大学出版杨维增的《周易和住房风水》。学术论文有客家学专家罗勇教授的《客家与风水》、钟家新的《客家人“风水”信仰的社会分析》》等学术论著。钟家新对风水在客家社会里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的影响论述很好。罗勇在他的论文中对风水术的产生、发展、流传,论述得很好很详细。杨维增认为:风水的好坏在于人与环境是否调协,在于人体场和环境场是否取得交感平衡。客家人的“风水”信仰是一种具有环保意识的传统。发挥古今多科学综合杂交的知识优势,科学解决风水问题。既运用中国文化之原《周易》的三大理论精华:阴阳对立统一、五行生克制化、天人互补调谐。应运用人体科学、人类生态学、环境地学、环境医学、环境心理学、建筑美学、环境哲学等现代科学和哲学理论,辨证分析传统风水学说并加以扬弃。杨维增的论述总结了现代人对风水术的认识。
中国的“风水”理论与西欧国家的用“自然支配思想”的理论是相反的。风水术的本质是在环境感应基础上,人类对生存环境的选择和适应的学问。因为人类对风水的要求就是人体场和环境场的交感平衡,人要与天地人共溶于一体。风水的内核是“自然环境可以转变人的思想和心状和人的生活”。“风水”的理论要求在修建住宅、坟墓之际,必须要考虑到它们与周围的自然形态合谐,与自然界谐调。主要是人们不人去支配自然,而是人与自然共生。说明了客家人的“风水”信仰是一种具有环保意识的传统。如果单纯从这一点来看“风水”理论,在现代也是行得通的思想。
如今在城镇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随着现代文明的传播,风水术还是有人相信的,只不过是以别的形式出现。书店里含有风水知识的日历很好卖,有些人凡是红白喜事都要查日历看吉日。有的人在建房时,口头上不说自己想寻找一块风水好的地方,但实际上总是想尽千方百计寻求一块好地势好的地方来建房屋。还有些吃国家“皇粮”的人,为求仕途利达,甚至讲究办公室的地理方位。诸如此类,说来颇为滑稽可笑,实则可以说明风水术这一传承的古老文化,在客家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中可以说是根深蒂固。
由于风水术有其合理的内核,所以它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在当今社会里,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的好坏,在一定的程度上关系到房地产价值和价格的高低。我们明白了风水的本质和它对人的影响的道理以后,就能自觉而科学地获取好的风水来用之。通过风水知识,合理选址建房屋,通过对住宅、房间的布置装饰取得满意理想的居住环境,达到自己的需求。使你居住在新的生活环境里,使你的的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帮助你的事业成功.
古代的风水术有其合理科学的质素成分,我们要用“扬弃”的方法把它古为今用,把古老的风水术中有用的东西为现代人服务造福于人类。现代人对风水术的认识,既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又要剔除封建迷信的污垢,运用风水术中合理的理论来为人服务,应当是现代人的合理要求。
http://baike.baidu.com/albums/1727573/1727573/1/1482021.html#1482021$( 图册)

楼主热帖
[文化天地] 花泉林歌·悠然陆河
[文化天地] 题坎下城守备翁毓伍/叶良方
[文化天地] 《捷胜海防文化志》概述/叶良方
[文化天地] 题明代捷胜所坎下城守备陈聪/叶良方
[文化天地] 中国梦(书法)/卢若希
[文化天地] 楚河汉界六咏

发表于 2014-8-2 17: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发表于 2014-8-11 23: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诗意陆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