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陆丰市高度重视老区工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切实帮助老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支持老区建设,使老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老区贫困落后面貌有了很大改变。
陆丰老区是海陆丰革命老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共有革命老区镇、场区23个,老区行政村325个,老区自然村848个,老区人口148万人,是全省老区人口最多的县、市之一。近年来,该市市委、市政府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大对革命老区发展扶持力度”的工作部署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切实帮助老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的指示精神,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革命老区建设工作的意见”精神,充分发扬老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革命传统,以人为本,突出重点,着力改善老区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老区群众收入,努力改变老区贫困落后面貌。为从根本上解决老区人民“行路难”问题,推动老区经济发展,按照省委提出的在2009年底前全省实现镇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的要求,采取国家扶持、农民投工、民办公助等方式,积极构筑老区公路网络。全市325个老区村(居)委会,应修建行政村公路硬底化1408.3公里,全部列入省交通厅项目计划。截止2009年底止,已百分之百完成老区行政村公路硬底化建设任务。在2008年全市实现“户户通电”的同时,该市还积极争取上级的资金扶持,加大投入输电网项目改造建设,2010年全市投入电网建设资金1.67亿元,去年又投入资金1.26亿元,进一步改善了老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老区日益增加的生产用电和生活用电正常供应。陆丰地处粤东沿海,淡水资源缺乏,尤其是沿海地区,深受苦咸水和污染水的危害。为彻底解决老区人民“饮水难”问题,2007年该市计划投资1.68亿元,建设23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至目前,已经投入1.22亿元,先后完成了甲东、碣石、潭西、八万、大安农场、铜锣湖农场、星都区、甲子、东海、金厢、甲西、湖东、上英、河西、内湖、南塘、博美等17宗工程,解决41.8万人的饮水安全。目前,其他6宗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中。为彻底改善全市医疗卫生环境,该市近几年还通过争取上级的支持和发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捐款、银行贷款等形式,筹集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器械配套。目前,总投资7500万元的市人民医院综合楼已经竣工投入使用;甲子人民医院医技楼、潭西镇卫生院等10家卫生院规范达标建设项目推进顺利。这些医疗卫生基础项目的推进,大大缓解了广大老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该市是省列入扶贫任务较重的11个县、市之一,由省核定的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有8396户,去年列入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范围的低收入住房困难户4265户。为切实解决老区群众住房难的问题,确保老区群众“居者有其屋”,该市结合省委、省政府“十项民心工程”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截止2011年10月,已经完成危房改建任务564间。
目前,投资3190万元、建筑面积2.61万平方米的陆城城西保障性住房7幢358套已经竣工;碣石镇海边路公产危房改建项目(投资435.7万元,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37.39平方米)和甲子镇光明路公产危房改建项目(投资392.1万元,占地面积423平方米,建筑面积2897.35平方米)已完成危房拆除和规划设计、立项、招投标等前期工作。此外,该市还切实做好老区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边远贫困村庄搬迁安置工作。截止2010年,省下达扶持该市老区贫困村搬迁任务11宗共300户1500多人,补助资金231.75万元,已全部完成。去年省又安排该市2宗贫困村庄搬迁任务,在2012年春节前也可全部搬迁。该市老区村庄大部分地处偏远山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贫困户占老区人口比例较大。为确保老区贫困户、革命烈属、伤残军人和“五老”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该市于2009年至2010年共发放低保金7616万元,用于保障老区人民的基本生活。
目前,该市老区贫困户18462户41586人,已全部纳入低保救助,898户烈属、956名在乡复员军人,362名伤残军人和417名“五老”人员,已全部纳入优待抚恤补助范畴。与此同时,该市在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和引进人才方面,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和稳定转移就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10年,该市城镇就业人数173004人,完成当年新增就业任务的95.91%;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3974人,登记失业率为3%;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9117人,其中获得职业资格7522人,培训后就业6769人;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25090人,其中就近转移16574人,劳务输出8516人,劳动力转移就业率为68.62%。
近年来,该市进一步加大对老区“三农”的投入力度,落实各项支农惠民政策,2009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4826万元,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广先进农技,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新农村建设。同时,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老区资源优势,调整种养结构,发展一镇(村)一品生产,加快发展老区特色优势产业和产品。如发展壮大甲东紫菜、博美春萝卜、上英洋葱、甲西七月荔、南塘花生、大安蒜头、陂洋反季节萝卜及潭西、星都等地的反季节西瓜等一批农业品牌,通过建立生产基地,形成规模化生产,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拓宽销售渠道。
目前,投资5亿元的内湖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项目,已投入建设资金1.4亿元,完成首期工程交易区建设面积12栋6万多平方米;种植面积4000亩的东兴现代生态农业生产基地、种养面积5800亩的陆丰市富炜城种养基地以及养殖面积2000亩的潭西俊炉养殖基地已成为我市农业集约经营的新亮点。这一批项目的推进,有力的推动了老区经济的发展,扩大了老区群众的就业门路。(记者 李济超)
时间:2012-01-06 文章来源:汕尾日报
该贴已经同步到 小阳光的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