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5-31 文章来源:汕尾日报
海丰县黄羌镇地处广东海陆紫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带,曾是个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方。2006年3月,林木森调任该镇任镇党委书记。“组织的培养赋予了我责任,群众的信任给予了我动力,作为共产党员,我要认真为老百姓办事;作为党委书记,我要继续让党旗在老区迎风飘扬。”他这样说,也这样做。在黄羌镇任职三年的时间里,他时刻牢记使命,心系群众,处处发挥党员干部的“领头雁”作用,促使黄羌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长足进步。2008年,林木森被省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抓好组织建设
回忆起前来黄羌镇报到的第一天,林木森感慨万千地说,“难以想象”。机关作风涣散,干群关系紧张,困难矛盾重重……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热血沸腾的他暗下决心,任期内不扭转局面誓不罢休。到任的第二天他就带头深入基层,与干部群众促膝谈心,几天时间里,他走遍了全镇19个行政村。他经过多日“下访”和“寻计”,提出要讲正气、抓队伍、强素质、树形象。利用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开始整顿机关作风,制订了《机关作风建设规定》和《干部职工考勤制度》等。为杜绝先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先后对部分组织观念不强、工作不力的村干部进行问责,开创了海丰县实施《基层党支部问责办法》的先河。上任后的“三把火”,让干部职工感到了火烧眉毛的感觉,纷纷行动起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该镇的现状得以及时扭转,加快了经济社会建设步伐。在当年镇党政班子换届选举中,全体党政成员高票当选。一个朝气蓬勃的班子和一支团结精干的队伍随即展现在众人面前,树立了机关良好形象,提高了干部在群众中的公信力。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作为边远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黄羌镇虽不像其他地方一样,整天受开发建设、资金补偿等纠纷困扰;但近年来因“三农”引发的矛盾也不在少数,工作受到严重影响。2006年4月,就在林木森到任不久,该镇东升村就有数10名村民冲进他的办公室,你一言,我一语,情绪非常激动。初来咋到的他虽对客家方言一窍不通,但已深感事态的严重。当地干部介绍说,村民与东升电站建设方发生纠纷后,多次前来上访都得不到解决,当天的上访是最后“通牒”,若再不采取措施,下来可能会发生冲突。群众利益无小事。次日,他带上工作组冒着炎炎烈日,翻山越岭深入建设现场进行调查;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说服教育,矛盾双方深受感动,问题得以妥善解决。2006年11月,该镇黄羌村部分群众因山林补助款问题发生纠纷,阻挠泰商伐树,并擅自扣留3辆运输车辆;2007年7月,合门田寮村因移民补助款使用问题也发生纠纷,并准备在村内打架斗殴。“没有稳定的局面,各项建设就前功尽弃。”林木森牢记“稳定压倒一切”的道理,每次调处矛盾纠纷,都亲力亲为,站在最前线,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三年来,黄羌镇的纠纷、上访事件逐年下降。2008年实现零上访的目标,群众的利益得到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真情温暖群众心
作为镇党委书记,当地的发展,群众的呼声,时刻牵挂着他的心。提起“‘6.13’特大暴雨”最让林木森印象深刻。2007年夏天,持续多日的暴雨已使黄羌镇严重受灾,没想6月13日傍晚又一场暴雨倾盆而下。因山洪暴发,河床受阻,晚上8时,全镇有9个村11200人被洪水围困而告急。“灾情就是命令”。在抗击这场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中,林木森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亲自带队进村入户,转移群众。在他的带领下,全镇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奋起抗灾,使因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2008年初,在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中,为有效解决罗輋地区群众受水患威胁的困扰,他提出了“先疏通、后加固、再绿化”的整治方案。在财政资金几乎空白的情况下,想尽千方百计,要求工程队先带资整治罗輋河。在汛期到来前的3月11日,一场声势浩大的河防灾减灾整治活动付之实施。同年6月13日,黄羌镇又经历一场特大暴雨,但整治后的罗輋河畅通无阻,罗輋地区群众从此告别了洪灾的威胁,感激不尽。任党委书记三年时间,林木森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修路、建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镇19个行政村实现了100%通水泥路的目标,官背洋村和坑联村的新农村建设迈进了海丰县乃至全市的前列。
环境的变化并没有改变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如今,担任海城镇党委书记的林木森时刻牢记使命,以高尚的品格、务实的作风、饱满的感情、开拓的精神,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委“领头雁”作用,推动海城镇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今天的海城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全镇建设发展事业正如雨后春竹般蓬勃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正在构建幸福生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记者 吴广廉 黄淑慧 通讯员 罗初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