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兵者不想打仗,中国就没有內战(1) ———陈炯明的中国心(四) 陈治赠 2014年4月2日
有人说,陈炯明是被东征军打败的。事实恰恰相反。
无论胜利者如何极力渲染东征的伟大胜利,始终无法掩盖一个毋庸否定的历史事实:陈炯明主动放弃了武装对抗。
一、第一次东征始未。
第一次东征始于1923年4月23日,终于1925年4月20日。
1923年2月21日,孙中山抵达广州,即设大本营(又称之为孙中山第三次革命政权),就海陆军大元帅职,以大元帅名义统辖全国海陆各军,他宣称自已是“中华民国大总统” ,以舆论做后盾,以武力做基础,打破各省界限,完成武力统一中国的革命。当务之急就是彻底除去陈炯明,扫清武力统一中国的障碍。3月2日,孙中山任命了各部部长,宣告了国民党政权在广州正式成立,着手调兵遣将,征伐陈炯明。4月20日,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大本营参谋长。4月23日电令许崇智由陆路进攻惠州,第一次东征开始。5月2日, 命令刘震寰部集中石龙。5月16日、23日孙中山二次亲赴东江巡视并慰劳前线各军。5月28日,决定三路进攻惠州,5月30日,孙中山在石龙设大元帅行营,御驾亲征。
孙中山何以能轻松进入广州?原因是陈炯明已率部撤离广州。
1922年12月20日,滇桂三路大军在广西藤县大湟江白马庙誓师(史称“白马会盟”),宣布效忠孙中山,与陈炯明决裂。12月28日,滇桂联军三万余众大举进犯粤境。1923年1月9日,粤军第四师代理师长莫雄宣布脱陈归孙(史称“梧州事变”),随着,叶举部两个团被迫宣布独立,肇庆城门洞开。
陈炯明不愿意广东陷入战祸,涂炭生灵。立足于决不“轻兵重苦吾民” 、“挈全军还之国家”的两大原则,主动避战。1923年1月12日,陈炯明放弃三水,下令粤军退守石龙。1月15日,陈炯明毅然通电解职,主动撤离广州,粤军全线撤出东江。陈炯明坚持一条,何去何从,由各部自行选择。魏邦平保持中立,率部留在广州,邓本殷等部仍在高、雷,杨坤如部驻守惠州,叶举部入河源,陈炯光部抵五华,钟景棠部集中大埔,黄凤纶部驻揭阳,洪兆麟、翁式亮两部守汕头、潮安,林虎部则退至斜坑,扼守粤军撤入赣境的通道。各部分散撤至惠州、老隆、五华、兴宁、潮州、大埔等地,最后准备退入江西、福建,尽可能避免与孙中山正面武装冲突,兵戎相见自石龙至海陆丰一带,也就是说,东江地区及潮汕大部已无粤军驻防。1923年1月16日上午,滇桂联军兵不血刃,入踞广州。
从军事力量的对比上看。1922年10月19日,粤军整编为25个旅7.18万人,9个游击队3万多人,总兵力达10万多人。粤军战领斩鸡沥血,誓无二心,同仇敌忾。孙中山能用的兵力有滇、桂两军兵力共为3.6万人。许崇智部被堵在闽境,无法参战。莫雄不敢参战。粤军的兵力是孙中山的3倍。而滇、桂军则是纯粹是“雇佣兵” 。鹿死谁手尚是未知数。如果不是陈炯明放弃对抗,凭滇、桂那点力量,孙中山能轻易进入广州吗?
1923年5月30日孙中山在石龙设行营,6月1日,孙中山就赴前敌督战,6月5—6日,亲赴苏村、博罗等地巡视阵地, 8日,亲临惠州前线巡察,督师进攻惠州,12日再赴惠州前线巡察,27日,东江讨贼军三路进攻惠州,飞机队参加战斗。7月13日,孙中山下令炮轰惠州城,19日命令滇军迅速增兵平定东江叛军(指不听命孙中山的联军),25日从广州出发赴东江前线督师,31日亲至惠州城附近梅湖重炮阵地指点开炮。8月1日,孙中山再赴惠州前线督战,令梅湖重炮阵地轰击惠州。从6月1日至8月1日两个月间,孙中山亲临前线督战指挥共10次,平均毎6天一次,封赏许愿,软硬兼施,东征联军将士阵前消极,出工不出力,敷衍了事。孙中山不断阵前督战,疲于奔命,仍在惠州城下昏头转向。
1924年3月20,孙中山又发布东江总攻击令,令前敌各军分三路同时开始进攻惠州。依然无法叩开惠州城门。6月27日,陈炯明由香港入惠州指挥,依然是保持 “骂不还口” ,“打不还手”的姿态 。但孙中山仍然一意孤行,9月24日,再次下令三路大军向惠州发起总攻。陈炯明忍无可忍,10月28日下令反击,叶举指挥一万五千多粤军将士,有如下山猛虎。东征联军蒋光亮部丢弃梅湖,围攻惠州之联军败退。孙中山急赴石滩制止退却,并发布大元帅谕旨:“向石龙退走者一律枪决”,无法制止溃兵。11月10日,孙中山在石龙发布反攻命令,联军兵无斗志,竞先退却,12日全线崩溃。孙中山惶然逃回广州,召开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第五次会议,讨论应付当前危局。13日召开军事会议,滇军主张退守北江,徐图反攻。孙中山口头上宣言与广州同生共死,18日却与苏俄顾问头目鲍罗廷暗中商定了逃亡去向:广州一旦失守,将逃往日本去符垃迪沃斯托克登岸,到莫斯科避难。也就是说,在战场上,孙中山的滇、桂、湘、豫、粤(北伐军)东征联军,实际上是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毫无信心去彻底击败陈炯明” 。而且,粤军一反击,孙中山又险些亡命苏俄。陈炯明不愿意看到广州毁于炮火,不想夺取广州。11月19日,下令粤军全线撤出战斗,返回惠州等原驻地。他希望孙中山正视现实,恢复理智,接受和平。
如果此时,陈炯明挟余威收复广州,一举将孙中山赶到苏俄,中国的历史肯定从此改写。
孙中山第一次东征,兵力扩充至近20万人,杨坤如一部5000余人扼守一座惠州孤城,就令孙中山近历经二年,寸步难行。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广州政权依然没有和平的表示。3月13日,陈炯明决定给予惩戒。林虎、黄业兴、王定华、林子云部等8000余人,分别由河婆(现揭西县)、汤坑(丰顺)两路进攻揭阳,在鲤湖(普宁)上栅痛击东征军。3月15日,黄业兴部在牛牯山将许崇智、蒋介石部打得溃不成军。许崇智连夜发出仅6个字的电报:“中敌计,请速援” ,驰电向代帅胡汉民求救。蒋介石跌坐在被粤军围困的小山坡上绝望待毙,若非张发奎背上他逃命,中国近代可能没有蒋介石的席位。
此役较为惨烈,“两军尸野遍地,血腥闻数里” ,打得东征军闻风丧胆。3月18日,粤军又风卷残云,一口气收复潮州、普宁、海陆丰、平山。陈炯明没有乘胜追击,随着不仅放弃上述地域,全军有序撤到闽、赣边境。4月20日,杨坤如部奉命也撤离惠州,由滇军接防。第一次东征到此为止。
二、第二次东征的经过。
第二次东征开始于1925年10月6日,收场于1925年11月23日。
孙中山死后,曾经称之为孙中山中央直辖军、现在又叫做“建国军”的滇、桂军,希望继续占据着东冮和惠州,拒绝听命于广州军政府,被划入彻底消灭的反革命派之列。6月5日,大元帅府(胡汉民代帅)下令免除滇军总司令杨希闵、桂军总司令刘震寰本兼各职,“听候查办”。6月12日,许崇智率师将滇、桂军击败,平定了“杨、刘叛乱”。
1925年7月1日,孙中山遗下的物业——大本营,在广州正式更名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汪精卫任政府主席兼国民党总裁。7月3日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汪精卫又担任了军委主席,一身三职。代帅胡汉民的政治生涯到了尽头。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许崇智被免去“粤军”总司令职,交出了兵权,从此不再谈兵论战。曾经按照苏俄的“初步设想”运转的孙中山广州政权,名为由汪精卫、蒋介石共治,实是仍然按照苏俄的“初步设想”继续运转。接着以苏俄模式重新组建东征军,蒋介石任总指挥(司令)。东征军仿效苏俄模式,设置党部,汪精卫为党代表,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目的是消灭陈炯明、消灭粤军,武力统一广东,建立武力统一全国的巩固后方。 1925年10月5日,汪、蒋联合发表东征出师布告。10月6日、蒋介石在广州北校场誓师,开始了第二次东征。
此时,粤军的布局与第一次被东征一样,仍分为二部份,一部由邓本殷指挥驻守高、雷。一部份撤撤到闽、赣边境,分别由叶举、洪兆麟、钟景棠、翁式亮、等指挥。东江、海陆丰至潮梅,除地方民团,已无粤军驻守。第二次东征是蒋介石一路走到汕头。引为自豪的战果是杨坤如将军弃城,蒋介石的黄埔军校学生兵占领惠州。正统宣传至今仍认为这是蒋介石战胜陈炯明的辉煌战例。留下历史的大笑话。
杨坤如是一位复杂的传奇将军。博罗七女湖人(现属惠城区),绿林出身。1917年被粤军收编,从此追随陈炯明出生入死,是粤军赫赫有名战将。“6.16事件” ,他主张活捉孙中山,迫其俯首,被陈炯明否定。1923年1月,公开声明“拥孙反陈”,孙中山任命他为“讨贼军”第9师师长驻防惠州。但杨坤如“人在曹营心在汉” 。1924年10月28日,粤军反击,打得孙中山的东征联军抱头鼠窜,杨坤如力主一鼓作气收复广州,又为陈炯明否定。1923年4月23日—1925年4月20日,杨坤如领着5千人马镇守惠州,令孙中山吃尽苦头。孙中山驱动20万大军,投入飞机大炮,始终未能踏入惠州半步。
1925年4月,奉陈炯明令撤出惠州城,因而有了杨坤如“献城降滇军”的传说。由于陈炯明一味避战,杨坤如等志在夺回广州。因此,他对陈炯明敬而远之。5月10日,率部接受许崇智改编,被任命为“建国粤军”第5军军长,驻守普宁、惠来、陆丰、紫金。6月10,许崇智改任杨坤如为“建国粤军第6军军长” 。6月12日,许崇智平定“滇、桂军叛乱” 。7月初,许崇智派莫雄、梁士锋护送杨坤如回惠州就任,再次镇守惠州。
1925年8月13日,驻省改造惠州同志会明令柝毁惠州城墙,杨坤如置若罔闻。该同志会遂议决请政府(广州国民政府)讨伐杨坤如。8月20日,国民党内哄,“廖案”(即廖仲恺被谋杀案)发生,国民党内部分化,许崇智被剥夺军权,其在广州的部下,不是被捕就是驱逐。9月16日,国民党惠阳县党部组织惠州各界3000余人,在惠州公园集会悼念廖仲恺,县党部代表李勉周演说到最后,咬破指头血书,号召惠州人民“一致对外” 。10月1日,杨坤如通电声讨蒋介石,拥护陈炯明。表示与惠州人民同仇敌忾。10月4月,杨坤如又在惠州通电称:奉陈炯明命于本日就任“粤军”第6军军长。
此时,陈炯明正在福建,着手准备解散滞留闽境的粤军,兑现政党不私拥武装的诺言。他还要这个“第6军”干什么?但杨坤如一厢情愿的一纸电文,还是让陈炯明背了黑锅。
倒是蒋介石清楚杨坤如是在拉大旗作虎皮。因此,10月4日,蒋介石任命杨坤如为东征军第6军军长。10月6日,蒋介石命令杨坤如撤出惠州,率部至淡水、白芒花待命,杨坤如拒绝。这就有了蒋介石第二次东征首战杨坤如的战况。
10月13日上午9时至14日下午4时,蒋介石命令“炮兵轰开北门城墙10多处” 。杨坤如不忍惠州毁于炮火,被迫弃城赴港。蒋介石夺取惠州。由此可见,东征军攻占惠州,实际上是在与许崇智旧部较量,也可以说是清除异己,扫除不听号令的杂牌军。是“自家人打自家人” ,国民党内部互相残杀。
想当初,杨坤如将军镇守惠州,孙中山帅军20万,出动飞机大炮,走马灯般在惠州城昏头转向了二年,难越雷池半步。蒋介石也曾尝过被正牌粤军打得呼爹唤娘的滋味。看如今,蒋介石统兵不过3万,真正愿意冲锋陷阵的无非是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若非杨坤如将军主动放弃对抗,仅凭黄埔军校区区千余学生兵,蒋介石就是头破血流,也难以敲开惠州城门。如果不是陈炯明主动罢兵息战,蒋介石能轻易创造“奇迹”吗?
10月14日,东征军占领了实际上已由许崇智部接防的惠州城。10月22日,相继占领海陆丰、紫金,河源、老隆等地。11月3日,蒋介石率部进入汕头。
11月23日,陈炯明宣布将退至福建云宵、平和、永定、上抗的二万多粤军就地解散。意味着蒋介石第二次东征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