Ⅵ 开头 一、表达方式 1、绘境开头;2、议论开头;3、抒情开头 二、表现手法 1、巧用题记,蕴丰意新;2、开门见山,话题点穿; 3、解题铺陈,明示中心;(名词性、动词性标题,议论文) 4、巧妙设计,悬念开篇。 三、修辞手法 1、引用:(一)诗文(二)歌词(三)名言(四)故事;2、对比映衬,烘云托月; 3、铺陈排比,蓄势贯通;4、设问;5、反问 Ⅶ 结构 作文结构要简化 1、主体结构不过“三”(内容) (1)记叙性文字一波三折 (2)议论性文字三层足矣 并列式论证最好设三个分论点或层次,层递式论证则设三个论证部分层递。 2、段落精短化(首尾控制在三行以内,100字左右) 3、段首句主旨化。段首句应当体现主旨,展示文采,引导思路。因为段首句是阅卷老师容易注意的地方,各段段首句写好了,一篇文章的脉络往往就清楚了。仅看这些段首句,便已知七分文章。 4、跌宕起伏处标识化(记叙性文体,独句段) 跌宕起伏处明确标识出来,以求文章脉络明晰。 方法:固定语句反复表述,割分为独立小段或设置过渡段。 5、精彩之处独立化。(独句段)精彩的句群或句子让其单独成段。 6、梳理文脉,理清层次。 “文脉”就是指文章行文时候的思路脉络,文脉的清晰和有致主要表现在文章的思维标志即文章的“过渡”和“衔接”句以及“过渡语段”上。这种“标志”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纵向思路的过渡与整合。语言标志是“不仅过去……,现在也是如此”;“诚然……”等方式;“既然如此……,那么……”;“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二是横向思路的衔接与整合。其语言标志有:“其实,不仅……,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物已如此,人何以堪?”“需要的不仅是……,更是……”。由此可见,文脉的整合绝非小“瑕疵”而是关乎整篇文章成败的关键,更是做好“天字第一题”的不可或缺的“杀手锏”。 Ⅷ 结尾 1、首尾呼应,凸显主旨。2、引用佳句,多姿多彩。3、抒情议论,气势不凡。 4、景物烘托,情景合一。/以景(实虚)结情。5、言为心声,呼唤号召。6、巧妙发问,引人深思。 7、卒章显志式。8、自然收束式。9、篇末点题。10、欧·亨利式/意料之处,情理之中。 11、戛然而止,不了了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