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药的背后是“假监督”
大洋新闻时间: 2011-12-31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邓清波
哈尔滨市道外公安分局近日侦破两起特大假药案件,涉案金额1300多万元。假药贩子利用购买的几毛钱一条的药店信息,将百余种假药推销到黑、吉、辽、内蒙古四个省区至少3000家药店,牟取暴利。(12月30日《新京报》)
据分析,假药泛滥地区缺医少药,用药者中很多是农民,对假药的防范、识别能力不强,但这只是表明普通消费者自身很难鉴别这些假药,而对于药店和相关执法职能部门来说,识别这些假药其实十分容易。正如警方所说,即使在包装等方面看不出来,因假药的进价比市场价要低,也应能感觉出里面有问题。只要对其资质和药品的真假进行网上核实,就会真相大白,但很多药店都没有这么做。因此,真正的问题在于执法监督部门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可以说,“假药”的背后是“假监督”、“假执法”,只有给民众健康带来的巨大损害是真的。
其实,当前国内医药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假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劣胜优汰”,迅速抢占市场,固然因其制造成本更低,同时更是由于制假售假的违法风险成本低。在“假监督”、“假执法”下,只要打通了相关利益环节,“出事”的概率就很小。而“假监督”、“假执法”屡屡出现,也同样是因其违法风险成本低,比如药监职能部门往往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执法权力很大而责任几乎被虚置。 (邓清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