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wlxk 于 2015-5-11 21:35 编辑
.
看 第一楼,列12345点,以为是个 校生人,给你一个“不懂”的标签;
看 第11楼,列《金叶菊》,看前几句,以为是“资深”客,是真正看过戏的,正想点赞,要去除标签。
继续往下瞅,不行了,标签不能撕!
“哈喽 你不懂”!
本地戏{白字 正字 西秦},本身份就是教人向善的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内容不外: 穷人努力一举成名、小姐公主爱情故事、早前被人欺负后来报仇雪恨 等等。
顺便抓你的“例子”加回应吧:
一、说中状元吧
戏同文章一样,有主次之分。中状元 的过程,不是戏的主要内容,不用从磨墨、提笔开始表演。 唢呐某个音调一响、下面的观众立马就知“中状元”了,这相当于 听到“当当当。。 ”你知是 林子祥的“男儿当自强”。
因此,中状元过程不是主要,中状元是因为家人被人欺负,打不过黑势力,只能靠 自家大官 有背景的人来 雪恨平反。
古时做戏,从晚上七八点做到次日清早六七点,分两部,上部---12点前是武戏,即是“冲冲冲”,
下部---0时后是文戏,即是“阿咦爱”。
因要适应城市,改为做到晚上两点钟,现在改为11点落棚。想象一下,一出戏原本四五个小时的,压缩为三几小时,要怎么办? 是不是要有所裁剪?一裁剪自然 短斤少两了。 【有的戏目太长的 留次日做日戏】
【你本意应是想说 多表演如何刻苦学习 最后成名 教人要这样做】 这个戏 相似意思的有啊,看《状元与乞丐》。
二、说金叶菊吧
【金叶菊】戏听过看过 内容细节基本忘记了。
你说丢金叶菊 皇帝问罪不能理解,是你没仔细看戏,奸贼安的罪名就是“通番卖国”,证物就是金叶菊。
至于 皇帝赐物金叶菊,能不能卖钱的事,用汉朝作例子,并认定“一定可以卖”。
俺只想用清朝 皇帝赐物是要高高摆起来的,不然是“欺君”。 俺对这个历史未研究,要问专家。只想说 各朝有各例吧?!
三、说无津津乐道的好戏目
俺知道 青年剧团有本《放走曾荣》,还有不知是不是本地原创的《秦雪梅教子》、《状元与乞丐》、《双玉鱼》等。
不知能不能上法眼?
。。。。想回应其它的,俺太懒了,头有点累,算了。
补充回应其它人的:
一、
【社戏】 这个词读书时见得多,都是写外地的,本地人闲谈不这样说。
回帖中有人说“民戏”烂, 想说,政府有给过一分钱么?他们是自生自灭的。
三大戏 能够继续生存,不是靠政府,是靠民间的神庙,靠“神仙们”,即就是一些人所谓的“迷信”。
三大戏 成为政府扶持的“国字号”是近年来的事,以前的他们是“名存实亡”。
正因为 汕尾镇 神庙多,众神仙过生日,所以天天有戏,请专业剧团如“青年剧团”,有空吗 有排期吗,人等得神仙等得吗? 且人家戏金不少哦。
因此靠民戏来补充,自然水平参差不齐了。要他们提高水平,只有一个途径,就是大家去看戏,并批评他们。
俗话说“神仙难挣捷胜钱”,说的是他们观赏水平非常高,“四针相对”,是文化地区,事实也是如此,单说书画,爱好者就非常多。
有去过香港看咱本地戏的,那个简单法,你们更看不下去,人家请戏就涂个热闹。
二、今时今日,电视机都成摆设,成手机民族,老戏当然是 校生人 不近。 连国剧都是那样子,何况地方戏?
总结:“创新、与时俱进”----三岁小孩都会说了,提出批评是要的,有批评说明在意她。
不而做点实际的吧:有钱了,在家乡 请做几本戏。
算是为 保留本地戏出一份力吧,即子子孙孙能看到 本地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