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汕尾地区崇武习武之风甚浓。明洪武二十七年,为抗击倭寇入侵,明朝在汕尾沿海地带的碣石、海丰、捷胜和甲子设立卫所城,军士习武之风流布民间,尤其是清代至现,不论那个乡村、镇,学习武术的风气很高,遍布每个角落。总的来说,流传在本市的有两大派,即少林与峨嵋,这两大派的种类繁多,派内分派分家,除我市原有的拳术外,70年代传进我市的有北腿戳脚、北少林罗汉拳,80年代传进了形意拳、岳氏连拳、螳螂拳、咏春拳、猴拳、欧阳峰南拳、太极拳、峨嵋洪门拳、少林虎鹤双形拳等。还有很多青年武术爱好者前往河南省各武术学校学习的北派少林拳。目前,全市几乎每个乡镇都有练武术的人员,计不完全的统计超10万人之众,外加一、二、三级拳师约3000人左右,武术馆和朋友会武馆约800间左右,“虎狮”班约有500班左右。下面分别介绍少林与峨嵋两大派的主要拳种及戳脚技法。
(一)少林武术门派的种类和特点
汕尾市少林武术文化的传承从清朝中叶 (1742)开始至今已有263年历史,内容丰富多彩,清朝时期主要有南少林派;雷家教、朱家教、李家教、五祖拳;北少林拳。少林拳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以拳见长,北派则以腿功见长,各派之中还分支为很多教派、家派。
1、南派少林雷家教拳术--可塘“罗山拳”
清乾隆七年(1742年),海丰可塘罗山村庄厝乡郭姓第七代郭转(后迁郭厝寨)、海丰可塘下踏村王铁手、市城区东冲镇石洲村王绍良、市区莫遮蛟、陆丰西山曾埔胄等八位先后到福建南少林寺拜至善禅师为师,被至善禅师收为少林俗家弟子,少林寺至善禅师是南少林主持,是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朝元禅师高徒。1766年八弟子奉师傅命下山收复被外界侵占的少林寺庵并回乡开拳馆广收弟子。
南少林寺是南派拳术之正宗,他吸收我国各家拳术之长,其风格特点既长于手法,又善用腿法,故被誉为“南北合拳”。
由于南少林寺拳术的发展及传播迅速,清王朝以“少林整军经武、图谋不轨”的罪名,派兵围剿,黑夜重兵包围了福建少林寺,四面纵火,意欲一网打尽,在寺的和尚只逃出五位武功高强师兄弟,后称“五祖师”,因郭转等八师兄弟已经毕业回海陆丰执教,幸免此灾!但清王朝大破少林寺后,为了斩草除根,特派高手红眉道人率众高手追踪到海陆丰,以武林界的比武为名,发下武林帖,约定1791年农历正月廿日在汕尾关爷宫戏台比武,意欲一网打尽。在这次比武中,王铁手打死了林铁牛,郭转与红眉道人比武,当场打死了红眉道人,郭转中红眉道人毒刀,两个月后不治,毒发身亡,享年56岁。
少林弟子为了避开清廷的追捕,四处逃生,每到一地,暗中教拳,发扬南少林拳术。海陆丰少林弟子后被称为“少林海陆八大弟子”。当时,因至善禅师授各人的武功不同,所以各大弟子传习的武功也不同。陆丰西山曾埔胄的拳术与海丰罗山郭转同属南派少林雷家教;莫遮蛟隐居东莞,暗中收徒教拳。
雷家教拳术是正宗南少林拳,短打近攻,动作迅疾、勇猛、刚劲有力,演练起来富有阳刚之美,同时刚中有柔,灵活多变,手法敏捷。手法上讲究五行变化生克,其手法有:冲、点、臂、粘、砍、靠、捞、迫、抹、敲、挫、摆、搭、剪、钩、压、插、搂、锁、封、盖、托、叉、刁、裹、扣、砸、挂、带、拍、缠、推、撞、抄等;在步法上则要求做到虚虚实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技击上要求做到:猫穿狗闪,兔滚鹞翻般灵活;一拳一脚均着眼于实战,不练花架子;头顶项稳,紧挡沉胯,马实身正,步要进低退高,前轻后重,轻灵稳固,脚尖俏抬离地面,运动势激烈凶猛;讲究精、气、神、手、眼、身的配合,要求节节贯穿动力,筋肌富有弹性;多用撒步、忖步、退步、跨步、盖步、插步、跳步、进步、变身步、侧跳步、冲步(嗤步)、追步(跟步)、逼步(上步)、绞花步等。身法要求做到:紧挡沉胯,腹实胸宽;俯仰展伸,折转扭拧;吞吐沉浮,互相配合,应势而施,应拈多变。腿法有:蹬、绊、勾、撩、弹、踢、踹、点等,要求腿不过臂,动力要求起于足腿,发于腰间,达于手足,腿踢四面八方。技击特点:逢弱则“进打中,退打肢”,遇强则左右闪躲,欺其四肢,巧狠并行,出手快速有力,灵活多变,“得实则刚,化势以柔”,上、中、下三盘动作快速勇猛,手法严密紧凑,快速连贯腿法虚实难捉,狡诈多变,手脚并用,周身浑然一体。其拳运动幅度较大,动作优美大方,处处表现出拳技的风格特点。
2、南少林狗拳--海丰“圆山拳”
南少林狗拳属女子创拳。明朝时期,福建少林寺对面的白莲庵是少林寺的分支,是正宗少林拳。白莲庵中的尼姑擅长这种拳术--狗拳。这种拳术和男子对打下用正面受到攻击,并能巧妙地用地趟动作致为守庵防身的功夫。清王朝大破少林寺时,该庵也遭牵连,只逃出“四月大师”尼姑。“四月大师”尼姑逃到福建永春县被一陈姓人家收留,为感其恩,便把该拳艺传授给陈姓人家。从此,该拳便流传于民间,是国家稀有拳种。
清末时期,海丰圆山村前辈陈鸿鼎、陈鸿悦堂兄弟非常喜爱武术,曾两度到福建跟少林拳师学习拳术,两前辈师满后执教村中,陈鸿鼎兼外出教拳及行船。
民国初年,陈鸿鼎收留了一名在福建打死当地恶霸的叶素里作为船工。因一次外出教拳比武时,叶素里用高超的拳术救了陈鸿鼎的性命。陈鸿鼎发现叶素里拳术高超,便拜其为师,从此叶素里便在圆山教授陈鸿鼎拳术三年,陈鸿鼎满师后,叶素里师傅便去“过番”(去国外)。
少林狗拳的风格特点:模仿狗的奔、扑、滚、翻、撑、仰、蹬、卧、闪、窜、抖、跳的格斗动作,分上、中、下三盘,其中以下盘为绝。它既有独特的地趟动作和丰富多彩的腿上功夫,又有南拳的手法特点,也是北腿的腿法风貌;刚柔相济,灵活多变;上下飞腾,似南似北,独具一格,有“少林地上飞龙”之美称。
少林狗拳拳法灵活多变,借力打力,手脚并用;技击性强,以弱胜强,能充分发挥力学的杆杠原理,攻敌之弱,快速无比。这种拳术原有12个套路,后经陈鸿鼎前辈多年总结补充,发展到18个套路,故汕尾市民间称这种拳为“圆山拳”。
3、南少林五祖拳
南少林五祖拳为少林寺五位武功高强的武僧所创。五祖拳以南拳为主体加以发展,丰富了南拳的内容,拳中也有五位高僧各人的体征及悟性所创立的异同拳术。所以,五祖拳有几种。其手法有:靠、缠、捞、迫、抹、摆、剪、钩、压、插、锁、封、托、挂、带、拍、撞、砸、扣、擒、拿、扭等。其腿法有:蹬、绊、匀、撩、弹、踢、踹、点、跺等。技击特点:腿踢四面八方,巧狠并行;出于快速连绵,灵活多变,动作连贯;逢刚化柔,逢柔制刚,上中下三盘刚柔相济,配合默契,勇猛如虎,守如处女;声东击西,指上打下;虚实难捉,动作幅度大,进攻能力强;有刚阳之美,刚似猛虎,柔如棉里藏针;近身远搏,灵活自如。陈南枝(海丰人)将南派少林朱家教拳术传至潮汕地区一带,并在当地居住俗称“南枝拳”。
4、南少林朱家教--赤坑“溪角山拳”
赤坑镇溪角山村王妈起师傅,生于1852年,1875年到海丰白水磜(莲花山)寻师。白水磜有一位拳师是南少林朱家教高手,姓余名洪,余洪师傅看王妈起学艺意诚,便收他为徒,把自身所学朱家教拳棍传授给他,同期同学还有陶河镇钟闸古,他们满师后都回乡授教,把这种拳术发扬光大。余洪师傅所传拳术共12个套路,套路中有三步、四门、十二步等,其中擅长于棍术。王妈起和钟闸古师兄弟都长于棍术。棍术套路共9套,尤以中銮及横镰棍为绝。钟闸古因对该棍术加以研究,把它发展成为“钟厝棍”。
5、北派嵩山少林拳
北少林派主张“以刚克柔,先刚而后柔”。其风格特点:刚健有力,刚中有柔;朴实无华,利于实战,拈拈势势非攻即防,没有花架子。其首先要求练好基础功,即蹲步、站桩,在演练套路的形式上,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拳打一条线”也是少林拳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演练时的落进匀在一条线上,这是根据实战的需要而设计的,如身法有八要:起、落、进、退、反、侧、收、纵都要在一条线上活动。手、眼、身、步诸法;手法曲而不直,滚出滚入自如,眼法以目注目为鹄,以审敌势。耳法:起横落顺,着重掌握中心不失去平衡。步法进低退高,轻灵稳固,抬腿踢脚,轻而惊鸿,重如泰山。使用的方法要求内“静”外“猛”,所谓“守如处女”、“犯之如猛虎”;善于借力顺势,制人之身,不与来敌顶撞,用四两拔千斤之势,以智胜蛮;声东击西,指上打下,佯攻而实退,视退而实攻,虚实兼备,刚柔相济;乘势飞击,出手无情,击其要害,有秀如猫、抖如虎、行如龙、动如闪、声如雷来形容变化多端,在静动呼吸及运气闭气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拳打十分力,力从气中出,运气贵于缓,用气贵于急,缓急神其术,尽在一呼吸”的以肩与胯,腿与膝,手与足的外三合和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的内三合之法,内外形成一体,用鼻呼吸,集中劲力,必要时用嘴发出吼声,以震敌胆,克敌制胜。
据不完全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仅海丰及城区往河南省各地少林武术学校练少林拳的(1987年止)128人。清末精通少林拳棍及刀暗器的有黄三,女,原籍安徽凤阳人,民国初年移居汕尾市区,1979年逝世,享年101岁。改革前还有海丰县陶河镇钟汉集习练少林罗汉拳。
(二)峨嵋拳的风格特点
峨嵋拳传说为一道姑所创,因属女子创拳,所以其拳最大的特点是:两肘不离胸肋。峨嵋拳的风格特点:手法:柔、冷快、变、假。峨嵋拳进攻法则是:操、随、通、骗、顶、闪、让、打。其手法要松柔灵活,弹性出手,充分利用一臂之长,手在何处便在何处出手击人,出必向神,身法要多用高姿式,少用低姿式,尽量侧身对敌,出拳一条线,运转身法快。步法:发力时要用跟步,走动时要用十字步,变换要虚实分明,十字攻法有阵法、让法、闪法、顶法,是主要攻法,还有操法、随法、迫法、骗法、藏法、错法。
峨嵋拳主张动静并重,动上有十二桩:“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静上讲究六十专修功: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涅槃功等。其中尤以“指穴功”的天罡指穴法最具威力。
峨嵋拳谱中道:“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嵋月,光辉满江湖”。“五花”指五大门派,即黄陵派、点易派、青城派、铁佛派、青牛派。“八叶”指八种拳术:僧门、岳门、赵门、杜门;洪门、化门、字门、会门。
“僧门”、“化门”、“字门”和“会门”四门峨嵋拳术在我市流播久远,影响甚广,习练人员众多。其风格是:“僧门拳”无僧礼不成拳;“化门拳”行拳时如蚕吐丝连绵不断;“字门拳”是无字不成拳;“会门拳”是无圆不成拳。海丰堆山叶添练“僧门拳”,海丰公平镇刘亚梅习“字门拳”,陆丰青塘黄强练“会门拳”;陆丰甲子镇刘仁忠习“化门拳”。以上是我市清末民初期间出名的峨嵋派高手,他们都传有徒弟,拳术门徒已遍布汕尾各县、市、区。
(三)、“戳脚”的技法
“戳脚”是宋代周侗所传(山西人),“戳脚”又名“九番鸳鸯脚”、“九枝子”、“趟子腿”等。“戳脚”内有文九趟和武九趟,共18个套路,此拳凶猛非常,作战搏击实用。“戳脚”与“太极拳”、“八卦掌”都是以八卦和五行的相生相克原理作为训练武功的心诀。
“戳脚”的手法、腿法、身法、气法是人体各部位在演拳和技击中所运用的方法。它们不是孤立的活动,而是紧密的配合,协调一致,共为一体,神形兼备,上下配合,手随身转,步随身行,脚发手领,手到脚到,诸法如一。
手法:起、落、崩、翻、钻、转、横、竖八法。
腿法:提、圈、掀、点、插、踢、蹬、摆八法。
身法:扛、挤、撞、晃、抖、伸、缩、坐八字。
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协调一致。
五劲为:绵、软、硬、脆、滑。
绵劲者,彼进我退,彼退我进,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专用伸缩,不事遮拦,巧如无此心;软劲者,练拳之际,不逞强,不架硬,两膀软如棉,若不着人,则舒散自由,一着人则力从内发,有推墙倒壁之势;硬劲者,硬功直进也,硬磕、硬撞、硬托、硬架,而要之所由来,能活腕,能伸膀,力从内发,故不失于拙笨;脆者,聚也,将劲全贯于手腕,而膀与身毫不带力,灵活快便,故着人最捷;滑劲者,溜滑也,随机应变妙如转环,能使敌人望空扑影,无从摸索,手至此则神而神矣。
腿法分上、中、下三盘,上盘为腾空性腿法,中盘为立性腿法,下盘为地躺性腿法。三盘共有81腿法。
上盘腿法:高撞脚、腾空飞脚、连环飞脚、飞点腿、旋风脚、蝴蝶脚、飞云跺子脚、箭弹腿、风摆荷叶脚,共9脚法。
中盘腿法:提皇腿、提皇点腿、提皇踹腿、侧撞膝、圈点腿、圈踹腿、圈跺腿、大缠丝腿、掀腿、穿枪脚、仄点腿、正托点、侧托点、趴点、插点、弹点、仰点、穿梭偷点、蹲身侧点、颠步侧趴点、摆点、连环点腿、翻环点腿、侧翻环点腿、前后点腿、里插腿、外插腿、里插小缠丝腿、外插小缠丝腿、倒插腿、扇腿、外摆腿、拍腿、寸腿、颠踢腿、掏踢腿、前撩阴腿、后撩阴腿、鸳鸯腿、蹶子腿、前后撩阴腿、撞腿、侧踹腿、颠步侧踹腿、颠步侧趴踹腿、扁踹腿、跺腿、踩腿、勾腿、挂腿、引腿,正扫腿、倒扫腿、寸腿撞脚、寸腿侧踹、寸腿飞点、金鸡跳墙、金鸡落架、绕码腿、蹶腿摆点、蝎子式、连环倒翻脚、勾挂连环腿、共中盘63腿法。
下盘腿法:金蛟剪、钝镰割谷、老虎大偎窝、仙人过桥、大蟒翻身、仙人睡床、蛤蟆式、猴弹腿、乌龙绞柱,下盘腿法共9腿法。戳脚文九趟武九趟共18趟拳,九九八十一腿法,上下盘各9腿法,中盘63腿法。戳脚是我国北腿的代表作,在技击上价值很高,全拳三分用手七分用腿,汕尾市区城内路西七巷谢锦涛也承习过戳脚基本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