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一则楼市新闻广为流传:上海易居研究院发布了一份名为《全国35个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排行榜》的报告,报告显示,35个城市中,买房需10年以上的城市占20%,其中深圳的房价收入比最高,买房需20年以上时间。而合理的指标是6到7年。   排在深圳后面的依次是厦门、北京、上海、杭州、福州,这些城市的房价收入比都超过10倍。易居中国的计算方式是,一个标准家庭按照官方公布的平均收入计算,在当地购买一套100平米商品房(也按照均价计算),需要多要年(假设全部收入都用来买房)。   任何指标都有其局限性,更何况有些媒体在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把排行榜宣布为楼市的“危险榜”、“泡沫榜”,偏差就更大了。事实上,如果你观察这个榜单,就发现排行榜前列的很多城市,恰恰是近期楼市涨得最好的,而且未来潜力也可能是最大的(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海口、太原就未必)。   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悖论?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城市的定位不同,决定这个城市房价的因素就不同。比如北京、上海和广东的河源、茂名就完全不同。后两个城市对外地人基本没有吸引力,因此房价由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人口增减来决定。   北京和上海是世界性都市,它们的房价是国际热钱、国内热钱、人口增量、当地居民需求共同决定的。换句话说,收入房价比对于一线城市,尤其是北上深来说是失效的。这个指标对“弱二线”以下城市才有效。   第二,城市的人口结构,以及自有住房率,是比收入房价比更重要的指标。比如深圳,目前警方承认的实际管理人口是1800万,其中户籍人口只有350万左右。庞大的外来人口中,只有不到30%在深圳拥有自己的住房。绝大多数外地人在深圳租房子。   由于历史原因,深圳拥有数量庞大的城中村。深圳在2011年年底,曾经对违法建筑做过一次调查,当时见报的数字是:有违法建筑达到37.94 万栋,建筑面积高达4.05亿平方米,是全市总建筑面积的49.27%。但这些房子不能合法转让,绝大多数人只能租(这其实是支持深圳高房价的重要因素,因为高房价不太容易伤害到庞大的中低收入人群,伤害到城市竞争力,其他城市未必有深圳这个条件)。   近年来深圳的自然环境优势、创新创业优势逐渐显露出来,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深圳安家。假如深圳1500万外来人口中只有不到400万有自己的房子,那么其房价就是剩下的1100万人中,收入最高的那些人决定的,而不是收入最低的人决定的。更何况,目前全国性投资购房需求正从数千个中小城市撤离,更加向一线城市集中!   第三,所谓人均收入,是个非常混沌的概念。我本人早年作为记者,跑过统计局的“线”,有时候甚至帮他们算数据,我见过城调队的原始账本,见过被调查户,这些人大多倾向于低报收入。而这种倾向,统计部门还很难干预。   第四,收入房价比另外一个“陷阱”,是假设一个三口之家都要购买100平米的房子。这在中小城市当然不成问题,但在房价高企的中心城市、核心地段,显然是不可能的。收入偏低的家庭,要么买小房子,要么到郊区买稍大的房子,要么租房子,他们总是有办法逃脱“收入房价比”制约。   第五,在一些特殊城市里,的确有“住房稀缺”的问题。比如厦门,厦门岛(含鼓浪屿)的面积非常小,能提供的住宅非常有限,岛内物业就是稀缺的。北京、上海、深圳核心区,面积也是非常有限的。这些房子,的确容易被增量人口、增量资金炒高。   最近股市很火,创业板更是牛气冲天,被认为是中国最危险、最泡沫化的资产。有人用创业板来比一线城市的房价,认为都是“一丘之貉”。我的看法是,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才是真正的“坚硬的泡沫”,很难破裂。   为什么?因为中国城市形态跟欧美不同,我们是摞起来的城市,而且随着国家划定城市边界,有人口增量的城市只能变得更加密集。其次,四大一线城市实际生活人口都已经超过或者接近2000万(虽然有的城市官方不承认,但小学生人数和手机用户数摆在那里,没有办法否认),参加全世界各国人口排行,都在60名左右,算是“中等国家”了,这样的人口规模是非常恐怖的。第三,中国公共资源配置极不均衡,这决定了中心城市的人口将继续快速增长,中国未来将出现人口超过3000万,甚至4000万的超级城市。虽然国家想阻止,但非常困难。第四,中国的货币供应量一直明显快过GDP增长,换句话说,通胀一直在推着“有用的房子”上涨。   能让一线城市房价下跌的只有两个可能,一是大国之间爆发战争,二是金融危机带来的大通缩。但这些仍然都是短期因素。
新浪房产作者:刘晓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