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头赶上正当时,汕尾能够不当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两句话让汕尾人民信心倍增。汕尾应声出台了《汕尾市砍掉落后尾巴行动纲要》。
这个落后了整整21年的海滨城市,通过近两年的奋起赶超,一举甩掉了落后尾巴,正凭借深汕合作、海岸经济和重点项目“三大拉力”,努力争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排头兵。2011年汕尾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0亿元,比建市以来年均增长速度快2.7个百分点。
深汕合作,协调发展
“解决新加坡问题要到中国来,解决深圳问题要到汕尾来。”特区带老区、财富带资源、经验带空间的组合,带动辐射能量巨大,汕尾的历史因此而改写。
为推动汕尾加快融入珠三角,争当区域协调发展排头兵,汕尾提出了“两步走”:第一步是加快推进密切型的深汕合作、珠汕合作;第二步是汕尾加入珠三角,探索珠三角9市扩展为9+1,为下一步广东全省大融合做出探索。
争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排头兵,汕尾务实地把突破口锁定“深汕特别合作区”。这个特别合作区,是汕尾推动“双转移”的一个重要载体,200平方公里作为“工业新城”将由两个城市来开发,机制创新空间很大,管理权限、税收、效益和合作领域要远远超出当下的产业转移工业园。
汕尾市委书记郑雁雄告诉记者,深圳与汕尾的关系,是特区带老区,珠三角带环珠三角,优化发展区对接加快发展区,海岸线对接海岸线。一是创造一个重要增长极,影响汕尾乃至整个粤东;二是创造一个4+1(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的产业加上汕尾空间)的高端电子信息业集聚区,使广东省电子信息业的“腾笼换鸟”闯出新天地;三是将深圳乃至珠三角对环珠三角(东片)、泛珠三角(东路)的辐射作用拉近了100多公里,削减了区域差距的陡峭性;四是推动汕尾在迎头赶上的同时创新一套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做贡献。
如今“深汕合作区”瞄准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现代产业进行针对性招商,吸引跨国公司、央企等海内外巨商落户深汕特别合作区,
各项招商工作已全面展开。
现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已列入广东省“十二五”规划,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基础配套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完成投资10亿元。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恒兴水产、华阳电气、艾特航模、芯灵电子等21家企业落户合作区。在第四届侨博会上,其中深汕特别合作区签约项目20个,总投资130亿元;开工项目8个,总投资156亿元;剪彩项目7个,总投资38亿元。
海岸经济,蓝色崛起
汕尾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西接珠三角,东联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珠三角地区东岸第一门户,粤东通向珠三角桥头堡,距太平洋国际航道12海里,距香港仅82海里;深汕高速公路和324国道贴岸而行贯穿全境。 汕尾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长468公里,占全省的11%,居广东全省第二位、粤东地区第一位。最重要的是,汕尾拥有粤东四市最丰沛的腹地储备,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基于对以上优势的信心,汕尾提出发展“海岸经济”,并围绕这一轴心,以港口建设及相关交通网络配套建设为龙头,以临港产业、滨海旅游为两翼,以城市建设、环境建设为基础,实现“蓝色崛起”。
“要敢于后发先转型,打造珠三角黄金海岸线第一延长线,发展海岸经济。”郑雁雄的话掷地有声。2008年底,在广东省解放思想热潮中,汕尾提出“发展海岸经济、崛起蓝色汕尾”战略,率先进行海岸线开发利用规划,启动了海岸经济发展规划,做活海岸文章。
在“九龙兴海,一凤归汕”的发展思路指引下,汕尾以港口物流“活海”、以临港工业“富海”、以加工制造业“壮海”、以滨海旅游业“旺海”、以海洋水产业“赶海”,着力培育“五大龙头产业”;以绿色产业“养海”、以景观房地产“美海”、以生态工程“爱海”、以软环境建设“安海”,强化“四大基础支撑”。同时,种好海岸经济环境“梧桐树”,引得产业转移“凤凰来”。据了解,汕尾将以工业园区、专业镇和海岸线为依托,全面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致力建设“电子能源、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现代旅游、现代农业”六大产业基地,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激活海岸线的生命力,交通是关键。以前,汕尾属于“有沿海没码头,毗邻特区却没有高铁”的城市。国家交通大建设战略的适时启动,激活了汕尾的海岸线。已开工建设的厦深铁路为汕尾植入发展海岸经济的大动脉,给汕尾带来了无限商机。它将结束汕尾没有铁路的历史。铁路通车后,汕尾到深圳和汕头各只需40分钟,到厦门1小时50分,到上海6小时30分。
“十二五”汕尾计划投入超过400亿元,大力加快“两网一群”(公路网、铁路网、港口群)建设步伐,构筑交通一体化网络。
届时,汕尾往东融入海西经济圈,往西融入珠三角,往南融入海洋经济,往北则融入“大京九”,后发优势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