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70年代末演出的现代潮剧《彭湃》,第一场有彭湃问苦妹的一段话:“来坚兄的妻子本来应叫来坚嫂,为何叫虎嫂?”其实,这句话根本不该出自海丰人彭湃之口,而只能出自不熟悉海陆丰习俗的外地人之口。
潮汕这个“海滨邹鲁”,和全国多数地方一样,夫权意识严重,女子出嫁从夫,连自己的名字也改掉了。就是说,在不少人家中,媳妇一过门,公公就按辈序为其命名,当然这个辈序是男女有别的。好像笔者的母亲和伯母婶娘妯娌一班人,她们的名字分别是寿熙、寿存、寿全、寿良、寿宁。她们的本名叫什么?小孩子不敢乱问。解放后设户口簿,她们的名字也是上述这些。故此,我至今不知先母的名字叫什么。
当然,公公所定的名是正名,只在家神牌和墓碑上出现。族谱上大体都写成“X氏”。日常打招呼,倘丈夫是长子,公婆便称长媳为“阿大”、丈夫也可唤她为“阿大”。有的人家,连儿子也可对母亲这样称呼。其他人则唤她为“大嫂”,“大姆”,老了便称为“大老”。其余依此类推。邻居乡人呢?“来坚兄的嫂子便是来坚嫂”,或“来坚婶”,老了便是来坚姆。一句话,潮汕女人一出嫁,便忘掉了真名。当然,这是封建社会的事。也不是每个家庭都为媳妇改名,但日常不呼名,抛弃原名,却是极少例外的事。
海陆丰便不同,来坚兄的妻子是不叫来坚嫂的。女人生下来,父母为其命名,便终身受用。比如说,名字叫阿梅,幼时便是梅仔,长大了成了梅姐,出嫁便是梅嫂、梅姆,老来成了梅婆。所以说,海陆丰女人并没有完全成为男人的附庸,至少她们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澎湃》中的虎嫂,乃虎年出生。女人最怕大生相,说是会克父克母克丈夫。这是她心中的伤痕,怕人家触其痛处。大家当然体谅她,不敢当面如此称呼。但不称其来坚嫂,乃风俗使然。彭湃问得跷蹊。
一帮人老嚷嚷海陆丰文化不属潮汕文化,还大谈政治历史地理,想想,哪个地方没自己的政治历史地理,任你翻到开天辟地那一刻都没多少说服力。还有,“海陆丰”究竟属何种范畴的概念也先搞清楚!最重要的,学学人家,具体地说说,海陆丰文化有什么独特的表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