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若不能提供真实体验   它颠覆房地产的价值就不存在   下面一个问题来了,平台太多了,互联网下一个攻击的重要的堡垒就是房地产。这么多平台,信息爆炸,互联网是增加了信用还是带来了选择的困难,增加了客户的噪音呢?哪个平台能做到颠覆?   我们看链家说真房源,我觉得特别好。但大多数的互联网平台都拉低了信用度,只是增加了另外一层中介,增加了很多的信息泡沫,使得信用方面根本无法保证。目前中国房地产的所有众筹平台在信用方面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往前走。这都是目前互联网在房地产上碰到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中国房地产转型面临着双重问题,一个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一个是外边想颠覆这个行业、想整合这个行业也面临着问题。最终解决这个问题靠谁呢?我觉得是一代新人,90后,他们会解决,而且他们正在向我们走来。   互联网如果不能提供真实、真正的体验,我们世联也认为它的颠覆价值是不存在的。所以从去年开始,我们看到那么多号称增加体验的平台,但实际使用的体验并不好。诸位在应用互联网平台时,可以亲身体验一下。中国人很聪明,什么概念都有,但是真正体验下来,情况可能跟他说的不一样。   研究市场要看长期趋势   市场主体变成90后   这将带来一个时代的突然转变   德鲁克说“企业必须集中在两个领域配置你的资源,或者是技术,或者是市场”。向市场配置资源就是前线一体化,就是一直在客户那儿深耕。向后方配置资源就是谋求技术扎根。不管这两个趋势的哪一个,都容易陷入陷阱,就是我们会被短期的趋势所引导。   曾经说“得三四线城市者得天下”,我记得某一个公司还拿这个当大旗,这是短期趋势,长期趋势就是拿了三四线的地,现在就得落荒而逃。比如说中城联盟探讨那么多绿色,探讨了10年,结果老百姓对绿色没感觉,绿色并没有增加太多价值。是绿色不好?肯定不是。一定是我们对人的需求没找对。这两方面我们认为都缺了对人的研究。   目前整个市场呈现的价格、成交量、户型,我觉得这些是短期的,把“市”和“场”分开来看,“市”是数据的、功能的;“场”是人气、“场”是热度、“场”是创新,是金融、是服务、是信用。所有这些它决定了“市”,决定了成交、价格、功能、户型。
  我记得在大学物理学过“物质是波粒二象性”——我是物质,所以我是波,我是粒子。   我是粒子,这个我还能明白,是一点一点组成的,但我怎么会是波呢?现在,我越来越发现“波粒二象性”在未来是起着决定作用的,也就是房子既是物质,它还是“波”,“波”取决于它的振幅、振动的频率、波长。用这个来解释2015年我们的市场,我觉得有点意思了。   我们总是强调物质、功能、价格,这都是粒子的衡量标准。如果我们用幅度、热度、波长来衡量呢?也就是说,我们如果研究“场”的话,“场”的基础是“人”。人变了,场就会变,“场”的一系列决定“市”的基本因素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那么,“人”是谁呢?70后、80后、90后。这其中,90后是一定要拿出来讲的。他们是60后的孩子,60后是哪些人呢?就是坐在前排的这帮人,中国的商界主力,中国最幸运的一代人就是60后。60后没下过乡,毕业考大学,出来工作大把,前面没有挡路的,所以目前全部都是主力。60后是最幸运的一代。
  而50后却是非常迷茫的一代,赶上的都是下岗、上山下乡,分房赶不上,要自己买房,所以50后是非常痛苦的,而80后基本上是50后的孩子,所以在80后身上我们听到一系列的词汇,“屌丝”、“苦逼”,这都是80后。90后没这个,90后是标标准准的“富二代”,都是独生子女,他在家里就是小皇帝出身。独生子女和独生子女要结成家庭,要组成社会,这是中国从来没有过的事,而关键他的父母又是最有钱的一代,他又得到了父母的共振。   而且中国人跟国外的人是不同的。国外的人是个体,中国人是关系。因此,我们分析国外的经验能不能直接套到90后身上?不能。国外没有父母那么关照儿女的,但中国就是。所以整个未来,90后带来了时代的一个突然转变。这个转变我们觉得大家一定要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