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燕子刀 于 2015-11-4 13:32 编辑
展示另一种宋朝图像 ——读《生活在宋朝》 彭伟栋 在不少人眼中,宋朝十分弱小,军事积贫积弱,王权专制。好像真的如同小说《水浒传》描写的宋朝那样民不聊生,群众纷纷被逼上梁山。其实,这是错觉!青年学者吴钩近日出版的著作《生活在宋朝》为我们展示另一种宋朝图像,他笔下的宋朝不是小说,而是通过宋人笔记、前人画作的一系列细节分析出来的结论,相比那些快餐式、戏虐式的《x朝那些事儿》,《生活在宋朝》是严肃的历史著作,更值得一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缺了根,就如同失去灵魂。吴钩显然是要呼吁保护和传承宋代文化的。他在书中详细地分析宋朝官民如何大张旗鼓庆祝元宵节、举办元宵联欢会、将七夕视为重大节日……读后使人豁然开朗:原来宋人过这些节甚至比我们还隆重,这不是在发扬传统文化吗?两相对比,我们会有所反思:过元宵节这些节日我们和宋人相比到底缺了什么?还有,宋人也玩“穿越”,能过上“黄金周”,吴钩在《宋朝也有“黄金周”》写道:跟唐朝一样,宋代公务员每个月还有三天的旬休,一年合计36天;再加上77天节日假,可以算出来,宋朝人一年有113天的休假,与今日中国大陆的节假日天数差不多。他还写道:在宋朝的官营手工业坊场中,雇佣工人是有节假日的,一年大概有60天的休假。这些工匠每日的工作时间约为10小时,每年炎夏时节,即从五月初一到八月初一,这三个月里,每日的工作量还会减半,如果换成时间,即相当于工作半日。这就是说,不管是宋朝的公务员还是普通群众,都能获得很多“黄金周”,一方面说明宋人很有幸福感,另一方面不正是证明宋人在保护传统的节日吗?刺激市场经济、传承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实在堪赞。传统并不一定是洪水猛兽,它有的属于“正能量”,像宋人过节放假这种传统,我看不出有什么传统恶习。这是吴钩给我们打开天窗的一种启示。 从《生活在宋朝》中,我们看到了宋朝制度建设的优越性。比如制订严密的制度防止出现“豆腐渣”工程、宋朝的法律对“飙车党”的代表“官二代”的惩治更严厉、宋朝为了群众的利益建设了较为先进的消防队等,都是制度优越性的表现。《宋人是如何防范“豆腐渣工程”的》写道:我们可以发现,宋朝的工程质量监控制度至少包涵了四个层面:国家制订的工程建设标准;政府强制推行的“物勒工名”制;五年“保质期”制;以及工匠行会自行订立的“行业标准”。无论是哪一种质量保证举措,即使放到今日社会,也未为过时。古人说:以史为鉴可知得失。宋朝在防止“豆腐渣”工程上所设计的制度不是能使今人好好学习吗?宋人以四个方面防止“豆腐渣”工程其实就是降低可以运行潜规则、亚财政的风险,制度的“严防死守”使从主管工程的官吏到包工头再到工人都踏实做工程,哪会有啥猫腻呢?可以说,宋朝在制度设计上是一面镜鉴,意义很大。 宋朝有“以人为本”的好风气!读《宋朝人到衙门打官司,需要下跪吗?》就能得出这种结论。吴钩查阅了多种宋人笔记和找了描绘宋人在衙门打官司和明清时代衙门审案的图画,层层论证证明宋人在衙门打官司是不需要下跪的,然而在明清时代的人在衙门打官司却需要下跪,这表明宋朝官府以人为本,尊重人权,而在明清的百姓只能是草民,审案时即使是被告在没有判决前也只能是嫌疑犯,随便下跪意味着没有什么尊严可言。这是宋人进步的细节,可惜,由宋到明清,“打官司由站立到下跪”的变化证明文明在倒退,值得今人好好思索为何有这种改变! 《生活在宋朝》里还有一些饶有趣味的文章,如以金庸的武侠小说人物萧峰的结局开头的《假如北宋真的有一位萧峰,他非死不可吗?》来解读北宋真实的历史,因为萧峰是家喻户晓的小说人物,这样的开头引人入胜,吴钩借此普及了一场北宋与大辽之间的真实历史。术业有专攻,吴钩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对宋朝历史抽丝破茧,使宋朝的历史场景回到我们眼前,值得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