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随着季节的变化,步移景换:从春草如茵、夏花灿烂,到秋叶静美、冬云飘絮……自1998年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保护区管理处持续推进湿地保护工作,为候鸟越冬提供了温暖的“襁褓”,成为联合国正式批准的“国际重要湿地”。最近,该自然保护区荣获“广东十大最美湿地”的称号,这是历时一年的“广东湿地万里行”系列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经过广大民众和专家综合评选出来的。同时,该保护区正在候选网络评选、专家评审的“广东十大最美森林”。 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由公平水库湿地、大湖海岸湿地以及东关联安围滩涂鱼塘湿地三部分组成,总面积达11590.5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候鸟及栖息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性地区之一。这里鸟类物种数量为246种,尤其是国际珍稀动物——紫水鸡,成为这里的“镇区之宝”。每年入冬,大批珍贵的卷羽鹈鹕、黑脸琵鹭等候鸟,纷纷迁徙而来,乔居“天堂”。飞来的黑脸琵鹭,约占世界现存总数的3%。 今年来,该保护区管理处以全面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切实做好保护区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健全并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强化依法管理,全面提高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合理推进各项工作和重点项目的有序开展。该管理处结合“世界湿地日”、“爱鸟周”和“野生动物宣传月”等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出动宣传车,深入保护区周边乡镇进行广播宣传,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宣教和普法教育,提高社会公众法制意识。为了营造野生鸟类在保护区栖息、繁衍的良好生存环境,该管理处在大力宣传野生鸟类保护的基础上,多次与市林业局、海丰县林业局联合开展非法猎捕鸟类专项整治行动,对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的捕鸟网等捕鸟工具进行清剿。 据该保护区管理处负责人介绍,在大湖湿地附近的乡村,去年以来在田野、湿地上收缴非法捕鸟网具30多张,使群众明白了保护珍稀鸟类的重要性。有一年,超级台风“苏力”吹袭海丰,许多珍禽濒临灭顶之灾。赤坑镇石望村的治安队员、民兵和学生们不断把受伤的白鹭、紫水鸡等鸟类送进救治站救治。如今,该自然保护区聘请12名专职护鸟员,建设专职护鸟员队伍,以进一步强化鸟类资源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管理,有效提高管护水平。 目前,该自然保护区正在深入推进湿地项目建设,继去年投入资金100多万元,添置监测、监控等管护设施之后,今年12月又投入150万元,在大湖湿地周边与乡村租赁100亩地,租期为15年,规划成“鸟类觅食区”,准备动工建设观鸟平台和栈道,持续推进湿地保护工作,让人们更加关注湿地,畅享自然。(来源:汕尾日报 记者 庄小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