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深圳外溢发展提供支撑
汕尾市长杨绪松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深圳商报特派记者 韩墨 摄 深圳商报特派记者 张惠屏 吴蕾 1月28日,出席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杨绪松代表,接受了深圳商报记者的专访,就深圳汕尾两市全面对口帮扶、如何打好深汕特别合作区这张牌、汕尾怎样“内塑形象、外引资源”,以及从深圳到汕尾履职的感受等,阐述发展愿景、坦陈心路历程。去年9月底,杨绪松当选为汕尾市长,成为又一个从深圳走出去的地级市市长。 通过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战略平台,为深圳产业优化升级提供腾挪空间 记者:省委省政府实施振兴粤东西北发展战略,决定由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汕尾,这是否意味着后发的汕尾将迎来跨越式发展机遇? 杨绪松:是的,这也是省委省政府实施振兴粤东西北发展战略,破解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的根本宗旨。 广东区域发展相当不平衡。珠三角地区土地面积为全省的30%左右,GDP占全省的85%。粤东西北地区土地面积占全省的70%,GDP仅占全省的15%。汕尾的人均GDP为2.52万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广东平均水平的1/3,广州、深圳的1/7。省委决定由中国最具活力的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汕尾,其实质是希望通过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同步建成小康的一大政治考量。去年12月16日,胡春华书记到汕尾调研对口帮扶工作时一再强调,深圳汕尾要成为广东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同步建成小康,协调均衡发展的一个典范。 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汕尾以来,投入资金达28亿元,建设了一大批民生和建设项目,当地老百姓真切感觉到了全面对口帮扶带来的巨大作用。 记者:从两年多的实践来看,建立怎样的帮扶机制体制,可以让汕尾跨越式发展获得“加速度”? 杨绪松:我们希望建立这样一种机制:以产业帮扶为重要抓手,按照统一市场准入政策、统一市场执法标准、统一市场法治环境、基本统一的产业扶持政策和基本统一的产业服务平台,实施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和消费链,把汕尾打造成为深圳的部分城市功能、产业的生产环节纾解转移的经济腹地,使深圳的产业优化升级有更大的腾挪空间。 深圳2015年GDP已达1.75万亿元,经济体量这么大非常了不起,但同时也面临着空间制约难题。今年一月初召开的深圳市委全会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实施东进战略,打造深莞惠和河源、汕尾“3+2”经济圈,这实际上就是“一主多副”的区域城市格局。汕尾面积5270平方公里,土地开发率只有9%,海岸线长450公里,占全省的11%,还有2.3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再加上区位优势以及山、海、湖、河资源禀赋优异,我们能够成为一个较好的副中心城市、较好的经济副体,能够为深圳外溢发展提供支撑。 记者:去年11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项目落户汕尾,这是否深圳加快向汕尾外溢发展的风向标? 杨绪松:比亚迪落户是区域联动协调均衡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一种区域合作、产业转移模式的创新。比亚迪产业基地项目预计投产后年产值将超过200亿元。比亚迪落户汕尾固然有我个人的因素,因为比亚迪的总部就在我原来工作的坪山新区,但是我认为,比亚迪落户汕尾并扩大投资的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企业为了谋求发展空间进行的战略布局。 利益共享推进合作区与深圳一体化发展 记者:汕尾向西“融珠”与深圳东进战略是个极好的对接,深汕特别合作区是否属于两个城市战略合作的最佳结合点? 杨绪松:这是肯定的,深汕特别合作区与汕尾新区,是推动汕尾跨越式发展的两大引擎与战略平台。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创新发展,已经给汕尾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我们要继续打好合作区这张牌,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方面特别作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事业的全面进步。 合作区与深圳一体化发展已经迈出坚实步伐,由深圳盐田港集团主导建设的小漠国际物流港,将承接深圳的散杂货进出口;由深圳市教育局、卫计委主导建设的高职园区、九年一贯制学校、三甲医院,正逐步进入项目前期阶段。 汕尾市委市政府正在谋划,让合作区真正成为深圳的一块飞地,将辖区内“四镇一场”的行政管理移交给合作区,建立一个利益共享的开发机制。目前,深圳的部分城市功能、部分产业生产环节正在加快向合作区纾解转移,汕尾市委市政府将举全市之力,协助配合深圳把深汕合作区开发建设好,推进深圳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一体化发展,使之成为区域合作创新、协调均衡发展的广东试验、广东样本。 历练机会可遇不可求,希望能为汕尾发展尽绵薄之力 记者:去年7月,从经济最发达的深圳特区突然转到广东欠发达老区任职,这种反差给了你一种怎样的历练? 杨绪松:不瞒你说,到汕尾任职对我确实是个很大的挑战。能够得到组织的信任,成为汕尾市政府的主官,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到汕尾上任时,自己面临着两大转变:一个是要实现从发达地区工作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转变,必须调整工作思路;二是从新区党工委书记到市长的转变。可以说,我已经很好地适应了这两大转变。 目前,在汕尾开展帮扶工作的深圳干部有252人。省里决定由深圳派一个干部到汕尾当市长,加速推进深汕全面对口帮扶工作和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我对汕尾并不陌生,此前,坪山新区就承担着对口帮扶汕尾陆丰两个村和陆河产业园的任务,我多次到过汕尾,所以说,到这里来工作,我觉得是件很自然的事情。 记者:作为从深圳走出去的又一个地级市市长,你身上的“深圳标签”是不是在汕尾履职的最好帮助? 杨绪松:到汕尾工作后发现并没有大家想像中的那么难。到汕尾任职是个挑战,但这也恰恰是自己施展才能的一个新舞台。我在深圳工作25年,见证了这座城市经济发展的进程,先发的深圳在发展中积累的成功经验以及教训得失,对于后发的汕尾来说都是一笔宝贵财富,我在深圳积累的经验和资源,可以让我更好地服务汕尾,和这里的干部群众一起改变汕尾的落后面貌。 汕尾的干部群众人心思进、企盼发展的意愿非常强烈,这是最大的民意,也是我们推进各项工作的最大优势和力量源泉,有了这种骨子里的争先精神,汕尾就不会这样一直落后下去。去年以来,汕尾强力推进政务环境、社会治安环境、城乡卫生环境整治工作,通过内塑形象改变外界对汕尾的看法,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到汕尾工作半年,感觉这个平台很大,要做的事情很多,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也取得了一点成绩,得到了干部市民群众的认可,感到很欣慰。 社会治安搞好一点,干部作风搞好一点,城乡卫生环境搞好一点,修几条路引进一些大企业,这些都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要持之以恒,几年以后,我们要看汕尾整个发展的蛋糕做好做大没有。除了做大发展的蛋糕外,我们还要想想能为汕尾留下一些什么好的东西,比如说法治理念、规则意识,让大家都依法依规办事、工作和生活,和深圳相比,汕尾这方面是有欠缺的。 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做好一些事、有一些变化、留下一点东西,我一直这样勉励自己。(深圳商报广州1月28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