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我市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委大抓基层党建的工作部署,认真履职,务实作为,使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市、县、镇三级共安排了185名挂点联系领导、选派113名第一书记、抽调了400多名骨干力量、成立了113个工作组进驻各村(社区)开展整顿工作,共配齐空缺党组织书记10人,调整不胜任党组织书记7人;投入资金1699.4万元,新建或改扩建活动场所37个;开展各类专项整治251项,解决存在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问题1067个,为民办好事实事343宗,113个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的整体面貌有了明显好转。
去年,市委组织部紧扣基层党建的中心任务,强化认识,尽职尽责,扎实工作,努力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精准落到实处: 一是抓驻点、促常态。坚持把驻点联系工作紧紧抓在手上,11月份结合全市交叉检查情况,召开了全市整顿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和驻点联系工作推进会,就如何解决制度不够规范、入户率偏低、解决群众诉求不够到位等问题进行了再强调、再部署,要求各县(市、区)结合开展述职评议工作,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直联制”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建立驻点联系工作常态化督导机制的通知》,推动督查工作实现“四规范”,即规范督查时间,固定每周一深入各地开展督查;规范督查形式,每个督查组有一本全市驻点联系工作驻点团队联系点名册、一套自动导航软件、一本督查工作记录本和一张督查工作牌子;规范督查记录,建立了督查工作台账,记录督查进度和发现的主要问题,增强督查针对性;规范问题反馈,先后落实了直接反馈、书面反馈和书面通报等三种形式。通过从严从实督查,较好地解决了镇街干部不愿意下乡联系、进村未入户、入户不解决事情等问题,逐步倒逼各镇(街道)把驻点联系制度落到实处。目前,市级督查工作已实现镇级全覆盖,全市57个镇(街道)至少被督查1次以上,村(社区)已督查走访300余个,约占全市村(社区)数的一半;全市平均入户率达到了89.2%;市县镇村四级共建立问题台账900多个,收集并解决各类问题25701个,办结率93.1%。
二是抓整顿,促升级。市委组织部紧紧牵住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这个“牛鼻子”,按照10%的比例,对标“十种类型”问题,采取自下而上层层筛查和自上而下线索倒查的方式,共排查出113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建立了整顿工作台账。坚持把解决突出问题作为根本目标,实行市领导班子党员成员及市委委员挂点联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制度,每位领导同志各挂点联系1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先后3次召开全市整顿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工作会议和工作推进会,下发《关于全面启动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整顿工作的通知》,发放市领导班子党员成员及市委委员深入联系点开展活动情况登记表,落实“八个一”措施(形成一张问题清单、制定一套整顿方案、安排一名领导挂点、选派一名“第一书记”、派出一支整顿工作组、整合一批帮扶资源、建立一套督导机制、创新一套考评办法),开展县(市、区)交叉检查,落实考评验收,扎实做好去年全市的整顿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工作。
三是扎实做好基层治理工作。我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有关推进基层治理的工作部署,组织成立了市委基层治理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建立健全了基层治理工作进展情况月报告制度机构,协调督促有关单位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截至去年12月,我市有57个镇级农村“三资”平台全部建成;土地“三乱”方面,去年需治理282宗685.7亩,现已全部完成;解决征地留用地历史遗留问题方面,已完成316.8亩,提前完成省下达的300亩的任务;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方面,省要求2016年6月前解决14998.9万元,目前已完成总任务的71%;农村土地确权方面,已按省的要求,全市超过一半的村(社区)启动开展了该项工作。试点工作深化提升、同步推进、成效初显。陆河县基层治理机制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4+N”的治理体系(即:在现有的村党组织、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4个村级组织体系基础上,重点在村民小组一级设立村民小组议事会,作为村民小组议事机构)雏形渐显,村级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城区创建法治村社活动顺利推进,出台了村(居)民小组长管理制度,填补了村(居)民小组长长期无人管理的制度空白。海丰县海城镇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工作按照既定目标,稳步推进。(来源:汕尾日报 记者 梁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