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生(雕塑家)男,汉族,1959年10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尾海丰,198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长期从事书法,雕塑创作,雕塑作品《太阳沉落又升起》多次在海内外、国家及省刊物介绍发表。1991年策划中国当代书法展,任策展人;2008年广东首届雕塑大展,担任组委会委员,2008年起创作大型民俗雕塑、文天祥雕像、杨其珊烈士铜像,《中国牛仔看新塘》为中国新塘牛仔城标志。2010年12月任汕尾市雕塑院院长。创建了中国民俗雕塑网。
部分作品:
海盐的生产及销售
汕尾东涌地区的“盐町”是围海改造的,它由七八块水池组成一“漏”(一“漏”相当于六市亩),旧时东涌有几十个“围”,几十个“围”共一千多“漏”盐町。海水经风吹日晒后,在结晶池结晶成盐。盐业是东涌地区的民生所依,解放初期,东涌地区的盐税占海丰县财政收入的60%。在宋代前后,东涌的盐是用海水煮成的,明清至近现代,都是以“海水町晒”成盐。由于盐的产量高和畅销,过去东涌地区有一家“仙鼎”盐公司,专门经营盐的外地销售。盐业使东涌人民收入可观,旧时东涌乡以及其中巷便有“国币乡,戒指巷”的美称。(雕塑:曾海生 文:翁烈辉)
汕尾东涌的太平清醮,每十二年打醮一次,并且都是在龙年的“下元节”期间举行的民俗活动。它是一种为地方祈祷“风调雨顺”、“合境平安”的吉祥道场。做法事的人为道教正一派道士,道士人数以奇数为宜。他们颂“梁皇经”,祈求合境平安、五谷丰登,并普渡阴阳两界。打醮周围保护祭品的是手持木槌的青壮乡民,“六社百八支槌”就是由太平清醮这一民俗活动而出名的。(雕塑:曾海生 文:翁烈辉)
“放三”
“放三”是古时用于军事的“推棋”,也是民间智力游戏中棋艺的一种,过去东涌乡民有这种爱好。即两人在一个“回”形的棋盘上对决,以围死对方( 直线三子相联者叫“三”),吃掉对方之子为胜。它是一种古老濒临失传的民间棋艺。(雕塑:曾海生 文:翁烈辉)
播盐种.扒盐.担盐仔
汕尾东涌的盐产地,是广东省二大盐场之一的古龙场。播盐种是“海水町晒”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即盐民在主盐池里,为使盐生得多、快,便撒以盐种引盐结晶。盐生成后,盐民扒盐归堆。东涌盐雪白晶纯,远销滇、湘等省。由于盐的畅销和运输需要,旧时妇女们便成群结队以“担盐仔”为业。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生活艰难,为了养活子女,东涌地区出现“担西盐”(私盐的含蓄称谓)的现象。(雕塑:曾海生 文:翁烈辉)
舞麒麟
汕尾东涌的麒麟造型,为青头、白额、金角、白须,特色鲜明,是“南狮”中的典型。舞麒麟重在神似,主要套路有:参神、觅食、讨四门、打拳、和五彩等等。每当节庆时,东涌各个社头总要举行舞麒麟的民俗传统节目。东涌舞麒麟的拳师中,以旅居香港健身学院总教头的黄明进先生为佼佼者。(雕塑:曾海生 文:翁烈辉)
睇“矇鸽仔”
“矇鸽仔”是旧时乡间常见的小儿嬉戏,形式简单,规则不繁。矇眼者在摸捉,不矇者在闪躲。祖父在农事之余吸着水烟筒,祖母在旁边缝补破衣,他们一边忙着,一边睇“矇鸽仔”,体现人世间的天伦之乐。(雕塑:曾海生 文:翁烈辉)
吃咸茶
俗话说:“男人间仔头,女人茶钵话”。吃“咸茶”历来是热情好客的汕尾人民待客的一种习俗。做法是:先将茶叶、芝麻、一起放进擂钵,用石榴木做的擂槌来回捣碎茶叶等东西,再放少许盐,用开水冲入茶钵,盛在碗里,泡上炒米,熟花生米,即成咸茶。吃咸茶是汕尾女人们闲话家常,谈天论地的生活内容之一。清举人黄汉宗为吃咸茶写了一首诗:“海丰时俗尚咸茶,牙钵擎来共一家,厚薄人情何处见?看她多少下芝麻。”(雕塑:曾海生 文:翁烈辉)
正月十五睇新娘
这是汕尾东涌特有的婚俗。即正月十五元宵夜,东涌六个社头的村民自灯棚神栈祈福后,便相约前往去年娶回新娘的新郎家中,去睇新娘。新娘羞羞答答地站在厅中央,手捧茶盘,斟茶给客人喝,客人们喝完茶后,一边做“四句”(四个字的祝福话),如:“茶杯亭亭,新娘美盈,夫妻相好,年尾添丁”,一边“贴封包”给新娘。(雕塑:曾海生 文:翁烈辉)
闸壳
闸壳是一种浅海作业。内湖海底蕴藏着丰富的贝壳,虫壳为贝壳类海鲜,其壳可烧成灰作建材(旧时建房用的主要材料)。闸壳者手持壳筛,于浅海泥中极力推搭,很快就有收获。(雕塑:曾海生 文:翁烈辉)
挽面
挽面是汕尾地区一种古老的美容术。一碗清水,一根细线,一小碟“挽面粉”(一种用稻壳烧成的灰粉),即可施为。挽者在被挽者脸上擦上“挽面粉”,嘴咬线头,用线在被挽者脸上绞来绞去,可挽去汗毛,使其青春焕发,神态怡悦。(雕塑:曾海生 文:翁烈辉)
喂奶
旧时的农村妇女,生活十分繁忙。她们克勤克俭,承担着哺育和教养子女的重大责任。年青的母亲,刚从紧张的劳动生活中抽脚回家,卷起的裤管还来不及放下,一听到儿女因饥饿而啼哭的声音,便急匆匆地抱起婴儿哺乳。桌边上的男主人,也刚劳作归来,他边吃饭,边关爱地看着妻儿。(雕塑:曾海生 文:翁烈辉)
舂米、风谷、推栏
“栏”是一种磨去稻谷上的壳的工具;椎,是一种舂白粟米或舂米成粉的工具;而风谷就是将“栏”磨好的谷物用“风柜”扇去谷壳,使其成为糙米。它们都是古老的粮食加工工具,也是一种无污染、最环保的农家原始粮食加工作业。(雕塑:曾海生 文:翁烈辉)
敲板捕鱼
这是一种古老的渔法,渔者把“莲仔网”(麻丝做成的渔网)撒下内湖中,渔者再在“莲仔船”上敲板,利用声波传遁震动,将水里的鱼虾惊而驱赶在一起,一网打尽。(雕塑:曾海生 文:翁烈辉)
织麻网
汕尾东涌内湖畔的农渔人家,男人出海捕鱼,女人在家操劳家务,闲时作为副业织麻网(浅海捕鱼的麻丝渔网),妇女们常在织麻网时,唱起旋律优美的民歌,倾诉心中的喜怒哀乐。(雕塑:曾海生 文:翁烈辉)
闸箔
箔鱼是一种传统的浅海渔法,是东涌地区特有的捕鱼作业。即用小竹片编成箔篱,高一米许,长度不拘。渔者各划二十多条小舟于内湖中,把箔插于泥中,相互合作围好闸好,然后在箔下埋下“土笼”(竹编成的圆形竹篓),潮退,鱼虾惊觉时,已尽在竹箔内,满怀喜悦的渔夫,尽将鱼虾收入竹篓里。(雕塑:曾海生 文:翁烈辉)
(作品来源:中国民俗雕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