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硕炫 于 2016-5-10 23:05 编辑
一、神奇传说,寄托理想(引子)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祖国广阔的土地上,在各个地方的民间中,流传着许多神奇的故事。这些民间故事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汕尾地区,古时称南蛮之地,后来亦称为南越,汉朝时设海丰县,隶属广东省惠州府。先人们在这里农耕、渔耕,休养生息,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沙坑文化”、“东坑文化”、“沙角尾文化”和“菝仔围文化”等,这是汕尾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史前文化。以后,在全国人口南北、东西迁移的历史进程中,“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进一步交流、融汇,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然而可惜的是这些文化,由于受到时代的限制,人们思想认识的局限性,地方的优秀文化大多数没有很好的记录、保存下来,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更是遭到严重的破坏,所以导致汕尾地区一些领域的文史资料出现了空白,这是一个沉痛的历史教训! 身为地方“文化人”理应重视对地方发展历史的研究,尽量理清发展脉落,记录地方的一些重要事件,那怕是暂时没有定论的事件,或者以后人们可能会有重新评论的事件。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否则就会给人家冠上“没有文化”的名衔了!今后也会欠历史的一笔债!汕尾地区现在的历史教训令人深思,更让人感慨万千。不知道以前的“有的人”现在能心安理得吗?几千年的文化古迹没有保护好、有的随意破坏、有的没有收集……总之,那些“有的人”确实是太忙了,可能是在深入研究“生财之道”的大课题吧?遗憾的是“有的人”在其位而没有实绩,辜负了历史和人民群众的期望!汕尾的“有的人”是否该醒了?再“晕睡”下去也许就会有被历史抛弃的危险!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当然这个“历史”有正史和野史之分,“正史”就是官方的历史,“野史”就是民间流传的历史,无论是“正史”也好,还是“野史”也罢,历来都是褒扬其正能量,掩饰其负影响。尽管如此,历史仍然是任由人们去写,但是公理自在人心,是非功过,后人自会评说。心里写春秋,史海添新篇!“妈祖文化”是官方民间双方都认同的民俗文化,承扬“妈祖精神”,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高道德修养,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意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美事。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汕尾红海湾区现辖田墘街道、遮浪街道和东洲街道,以前隶属海丰县,设田墘、遮浪两个镇,古代时,红海湾一带隶属海丰县金锡都。该地区外面有碣石湾,内面有白沙湖,这个地方湾、湖相联,风景秀丽,人文会萃,“菝仔围文化”就在该区的遮浪街道。清朝黄宗羲《郑成功传》中有这样的介绍:兵徇广州,永历镇帅江宁伯杜永和奔琼州;成功谋往接之。八年(1650年)正月,率众而南。二月,舟次平海卫(广东惠东平海镇)。四月,成功至自平海(广东惠东平海镇);得功去两日矣。成功大悔恨,按失律罪杀芝莞(芝莞,成功从叔也);诸将悚栗,兵势复振,凡六、七万人。鸿逵遁泊白沙(今红海湾白沙湖),筑寨以居。据《潮汕大事记》等有关史料和当地长期的民间传说,红海湾白沙湖有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和妹妹郑祖禧南征勤王的古迹,那就是现在红海湾遮浪海域中的金屿(神秘岛),白沙湖畔的瓯江(民间俗称后江)、海埔墟狮山祖禧庙等。特别是郑成功的妹妹郑祖禧在当地民间中,三百多年来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由于郑成功坚持“反清复明”,拥立南明皇帝,所以,清朝起初对郑成功及后人进行打压,1662年2月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收复台湾后,到清圣祖康熙时才重新评价郑成功,民间才能公开祭祀郑成功和郑祖禧。在此之前,清朝为了迫使在台湾的郑成功投降,下旨“迁海”孤立台湾,挖郑氏祖坟,禁史书记载郑成功南下勤王的战斗事件。所以现在的史书没有具体记载郑成功当年南下勤王时在红海湾白沙湖的有关历史事件,清朝黄宗羲在《郑成功传》中有记载,顺治七年,也就是永历四年(1650年),郑成功奉昭南下勤王。红海湾民间有流传郑成功南征军在红海湾海面遇险、驻扎海埔墟狮山……又流传永历五年(1651年),郑祖禧随兄转战红海湾,在金屿与清军激战,最后身中毒箭,医治无效去世……郑祖禧的神奇故事,同样由于起初受到清王朝的压制,其事迹不能公开宣扬,其墓不能树碑,在官方的“正史”里是默默无闻,但是,郑祖禧的神奇故事在红海湾一带却广为流传。后来,因为清朝康熙皇帝重新评价郑成功之后,红海湾一带的村民才敢在郑祖禧的墓地周围兴建一座祖禧庙,里面供奉林氏(默娘)妈祖和郑氏(祖禧)妈祖,公开接受海内外信众的膜拜,这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双圣妈祖”。 郑祖禧虽然名不见史书(族谱),这也许跟当年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关,与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有关……尽管如此,但是,红海湾人民群众对于传说中郑祖禧这个巾帼女英雄的人物形象,特别尊敬,主要是在她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立德、为善、大爱、忠勇”精神,成为广大信众的精神食粮。人们崇拜英雄,人们敬重英雄,这是一种自然朴素的价值观,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期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几百年来,郑祖禧的神奇故事在红海湾民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笔者在红海湾工作多年,特别是近年来,多次深入民间,采访当地老前辈,参观了祖禧庙,积累一定的写作材料,同时参考了一些相关的文史资料,现在,经过整理、归类,结合历史进程的时间,把郑祖禧的传奇故事简单地写出来,作为民间故事的形式来看待,这不是造神的行动,更不是篡改人类文明史,而是期望通过这样的行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民俗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对郑祖禧这位巾帼女英雄的考究、讨论,创作更多的文艺作品,从而以此来进一步丰富地方民俗文化,弘扬“双圣妈祖”精神,让更多的人们了解红海湾的人文史,提升红海湾的知名度,给美丽的红海湾增添神奇的色彩,推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激发年轻一代“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努力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目标和“小康社会”,促进红海湾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郑祖禧妈祖的神奇故事,圣德光照后人,为红海湾四千多年的文明史增光添彩,在民俗文化的大观园里,它必然与“三界爷公文化”、“城隍文化”、“祠堂文化”、“风水文化”等同放异彩,形象地反映了当地厚重的人文底蕴,增添人们对故乡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促使人民群众自觉地投入到当前建设美丽红海湾的热潮中来,用自己聪明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劳动成果来告慰先人、告慰英雄!这正是:神奇传说见精神,盛世伟业谱新篇!
黄必增写于2016年3月 (未经本人同意,请不要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