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5-19 23:36:41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相比而言,汕尾没有什么知名度,很容易与汕头搞混。一次,一个国家级慰问演出在汕尾举行,某著名歌星在汕尾观众的热情欢呼中大喊:“汕头的朋友们,你们好!” 因为这个名字导致汕尾人尴尬的事情不止这个。央视《欢乐中国行》的总导演孙滨在其博客里写道:“不是因为做节目,我还不知道在广东还有汕尾这么个地方。孤陋寡闻吧?比较起来汕头这名字倒是挺响亮,估计在全国范围内像我这样只知其‘头’不知其‘尾’的也大有人在。” 在汕尾人看来,“汕”“尾”两字对海陆丰地区来说也实在不具有代表性,“汕”字容易混为潮汕地区,“尾”字在汉语里可谓也不是个好名字。因此,近年来,汕尾民众中出现了要求将汕尾市改名为海陆丰市的呼声。错过黄金发展期广东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强大的经济辐射力未能辐射到汕尾地区,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汕尾就是这种不平衡导致的苦果之一。这也导致汕尾作为沿海城市、比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未能体现出来。虽然起点类似,但在近20年来的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汕尾已经难望周边的东莞、深圳、惠州中心区等地的项背。珠三角城市化、工业化的第一推动力是港澳资本,深圳、东莞、惠州中心区等地无不是由此发展起来的。但显然,从距离上看,港澳资本的辐射力度有限,惠州一直到1990代末才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而一直到近5年,惠州主城区才进入高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汕尾的区位优势不如深圳、东莞,导致港澳资本并没有成为推动汕尾工业化城市化的主力。但港澳资本没有大规模进入汕尾,当地人还有另外的说法。汕尾建市后,或许出于本地人自治的原则,最初几任市长、书记都是由当地的村干部、公社干部提拔上来的,有的连高中都没有上完,没有在外面做过官。有汕尾民众认为,前几任领导视野不开阔,缺乏前瞻性,更缺乏从宏观上统领汕尾经济发展的战略眼光。此外,汕尾当地宗族势力强大,海丰人与陆丰人一度对立、争夺对汕尾市的控制权,导致主要官员疲于应付内耗,错过了九十年代初到新世纪的黄金发展期。 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汕尾民众试图通过走私筹措最初的原始积累(国内很多地区都是这样完成了原始积累的),但1990年代被中央严厉打击,这一过程未可持续也未克其效,却为汕尾基层黑社会化埋下了祸根。事实上,为改变经济发展落后局面,汕尾也进行了各种尝试。 1992年11月,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试验区成立,实施“工业立区”的发展战略,形成以“电力、服装、针织、造船为主,其它工业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工业结构”。遗憾的是,汕尾本地民营经济的发展也远不如潮汕地区。在汕尾历史上有影响的工业企业不多,至今能叫的出名的只有曾经知名的大哥大集团等寥寥几个。现代工业体量小、集聚度不高,一直被认为是汕尾经济的“硬伤”。而在丁力看来,广东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强大的经济辐射力未能辐射到汕尾地区,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红利80%以上集中在珠三角,造成了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汕尾就是这种不平衡导致的苦果之一。这也导致汕尾作为沿海城市、比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未能体现出来。地处潮汕地区和珠三角之间,汕尾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到底应该向东融入潮汕地区,还是应该向西融入珠三角地区?向东?向西?这是个问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将汕尾定在环珠三角范围的“内环”,强调,汕尾要加快融入珠三角,只有主动融入珠三角,才能真正接受两大经济区的辐射,变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 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明确把“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之一,包括广东梅州、潮州、汕头、揭阳等地共计20市都被列入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当年,汕尾市政府提出了“发展海岸经济,崛起蓝色汕尾”的发展方针,提请省政府向国家发改委申报,将汕尾也纳入海峡西岸经济区,此时,汕尾计划借力“海西经济区”,利用红海湾天然深水良港,发展临港工业,港口物流业等。汕尾发展海洋经济还是很有优势的。汕尾是全国最早组建海洋经济行政机构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的地级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