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高考不直接决定孩子的人生。把一生的赌注,押在这次考试上,有失偏颇;也都承认,学历不等于能力。考好了,不意味着人生成功;考坏了,也绝不是人生失败:比尔盖茨中途辍学;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中学辍学;李嘉诚初中文凭、爱迪生小学没毕业、成龙根本就没上过学……就连国家主席习近平也说,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不在于是否上大学,而在于他的实际本领……
既然如此,高考,为何依然让人轻松不起来? 因为现阶段,它依然很功利
高考,它虽不能直接决定你的人生,但,它可以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似乎与你日后的人脉、拥有的社会地位、掌握的社会资源息息相关。固然,考上好大学,不意味着有好的人生;但考不上好大学,对绝大多数孩子而言,出路要狭窄很多。以农村孩子为例,940万考生,有一半以上的孩子来自农村。考不上大学,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面对的现实是,非但拼不了爹,很可能要重复父辈的生活,而父老乡亲,可能一辈子没有走出方圆几十里的村子! 基于此,不管你是否承认,很多学生,他们从小,便自觉不自觉地,被灌输的,不再是“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而是“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要好好学习。他们中的大多数,挑灯夜战时,有多大的比例是源于内心孜孜以求的热爱?寒窗苦读十多年,他们快乐吗?好容易熬到高考熬到头了,考试面前能放松才怪! 家长,默默陪伴了孩子十几年,他们嘴上说“孩子金榜题名不为光宗耀祖”,但内心里,似乎永远摆脱和张家李家的孩子比较,谁,能真正洒脱起来? 不只是孩子和家长不放松,最近两天,关于高考的言论,整个社会的关注点和兴奋点,仅仅停留在“题目的难易、高考作文地区差异及升学率”层面。 围观、关注、认认真真对待高考,并没有错误,但是,高考的兴奋点,仅仅盯住试卷和考大学本身,是整个社会的失败!
大学是什么?是一扇通向社会的窗 而我们的社会,正在变得浮躁: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社会最后一方净土”的大学,也在市场化和功利主义的冲击下,也弥漫着浮躁、轻视学术、急功近利的空气。 高考,考大学,追求的仅仅是改变自己的命运轨迹、找份好工作吗?止于此,这就狭隘了!一个浮躁的社会,拥有信仰尤其重要。我们应该反思,如何让我们及我们的孩子,拥有坚定的信仰,而这份信仰,才会激发他们无穷的创造力!大学生的这份信仰,来源于“大学精神”的滋养! 大学精神是什么?哈佛大学精神的核心是: 追求真理、独立思想和注重人文;牛津大学的精神,是对卓越有绝对的追求,永远不会安于现状,持续地追求做得更好;斯坦福大学校训是:自由之风永远吹。 被“大学精神”足够滋养的学生,才会独立、勇敢、自信、创新,踏上社会,他们才会坚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坚信学场有别于官场、坚信学术不等于权术、坚信风骨远胜于媚骨;才会聆听内心的声音,才能真正做他们自己!才会充满创造力、想象力和活力! 只有那些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的人,才拥有最饱满的人生!杨绛仙逝,再读《一百岁感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充满正气、纯粹、自由的社会,是最好的大学 高考分数的好与坏,是否出身名校,它不是决定和衡量一个人是否快乐从容和幸福的标准!也绝不是衡量中华民族是否有创造力、潜力和活力的尺度! 反思高考,我们呼唤“大学精神”,呼唤重拾社会信仰,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拒绝浮躁、媚俗和苟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