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记者 梁水良
昨天,省道241复线可塘段断桥修复并正式通车。该处断桥由于修复工期长曾引发网友拍砖,本报为此刊发《可塘“断桥”阻路半年,网友热议剑指当地部门》(2月29日,本报第5版)文章,引起当地党政领导高度重视。通车前夕,可塘镇有关领导特地约见本报记者,感谢党报和网友对事件的关注,并解析了个中原因。
“复杂原因致使建设工期长”
“表面看,桥不大,但复建手续、资金落实、地质因素乃至建设时段等方面,都存在复杂原因,也因此拖延了整个建设工期”,可塘镇主管交通的张流超副镇长这样说。
他分析了个中的三大原因:
首先是存在道路交接养护的历史遗留问题。该路段修建于1993年, 5年后建成通车后,分流经往镇内中心街道的车辆,成为该镇连接外县市的重要路道。当时,该路段施工建设由该镇作为业主,按村道标准,自行筹资,分期建设。路段完工后,该镇曾多次向海丰县公路局要求移交接管手续,但因该路段建设标准低和有关手续不够完备,以致至今仍没有办理公路交接养相关手续。
按有关规定,该路段属省道,维护修理由县级部门负责,但由于手续没有移交,“断桥”出现后,便产生了由谁作为业主负责投资复建的问题。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统一协调下,最后敲定由可塘镇政府按省道标准负责修复的方案。总投资120万,当地政府自行筹资30万,其余由县、市两级公路部门拨款解决。
其次是地质因素。原路桥利用经此公平灌渠桥墩进行建设,技术标准低。鉴于目前超重货柜车来往频密的实际情况,复建时相应提高了技术标准。该桥地处斜坡段,上桥墩13米,下桥墩27米,相差14米,地质因素较复杂。从测绘、勘探、设计都需要不少时间。
再次是施工遇上春节前后时段。经过该路段的公平灌渠,是汕尾市区赤岭水库的主要引水渠道,担负着向城区、红海湾等地方的群众生活用水任务,考虑到断水施工可能带来影响,工程只能拖至春节后的正月12日才开工。
“恢复通车我们比谁都急”
据了解,去年镇工作人员发现该桥涵桥墩存在多处裂痕,桥面下沉的状况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立即派出人员进行现场指挥、制作提示牌、疏导车辆,并于第一时间向县公路局送达《关于要求组织抢修公路危桥并接管省道241复线可塘段的请示》(海可府﹝2010﹞3号”)文,要求上级从速派技术人员进行技术鉴定,并组织维修加固。
接到报告之后,县公路局随即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检查,认为反映情况属实,公路桥梁存在安全隐患。为确保交通安全,经请示县政府同意,该镇对此路段进行了临时封闭。
该镇党委宣传委员吕召鸿说,该路段封闭后,来往车辆全部涌入镇区内的道路,造成了极大的交通压力。镇党委政府领导及时召开会议,制定相应措施,每天都派人上街维持交通秩序。特别是春节前后,车流量骤增,高峰期时塞车现象频发。为确保交通安全,及时疏导交通,镇府部门每天至少要派出10人以上,对路人和车辆进行疏导,这无形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给镇政府工作带来压力。
他还表示,修复断桥,尽快恢复道路开放,镇领导和工作人员比外界谁都着急。
“感谢党报和网民关注”
接受采访的镇领导对党报和网友关注“断桥”一事表示感谢。认为党报关注民生是件好事,对基层工作人员有警醒和促进意味,对解决问题也能起到推动的作用。他们还认为,广大网友对事件的关注,让基层领导及时了解到相关的信息,其行为也无疑值得肯定。
该镇党政办公室主任陈尔松说,断桥的修复其实前前后后不到4个月的时间,但由于封路时间相对较久,对过往车辆肯定会带来不便。由于网友看待问题往往较为表面化,难免对政府工作产生误解,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副镇长张流超告诉记者,市、县、镇三级政府部门对断桥的修复工作都极为重视,上上下下都出了不少力。道路开通后,镇政府将尽快清理两旁的违法建筑物,并进行路道绿化。待相关工作完成后,将及时向上级公路部门办理路段养护移交的手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