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河柳子

[地方志] 海丰姓氏文化初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27 17: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28 09: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6-7-28 10:02 编辑

   姚氏从福建连城县迁居海丰已有520多年历史,成为名门望族。自明清、民国时期以至现代,姚氏旬贤和人才辈出,在各个时期中,姚氏祖辈为社会公益事业作了大量贡献。
      姚文兴(字东甫)在海丰定居后培育出一名贤孙叫姚应明,字元伟、号振峰,是祖善公的儿子,他生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作为富甲丰城的姚振丰不仅是位有孝道和知书达理的长者,日常课育儿子,后来长子姚恭考上进士,次子姚敬考上举人,而且生平乐善好施,曾捐资(粮食)赈济惠、梅、潮三郡的灾民,其善行赢得全县人民称颂。崇祯元年(1628)三月十五日应明公逝世,享寿七十三岁。此时,全县绅耆向政府申报奸立“乡贤祠”纪念姚应明,该祠在县城东门内北侧。他的史迹编入清乾隆版《海丰县志》的记载:
      “姚应明,性孝友,事嫡母极备志养,处异母兄推肥处瘠。生平好学,课教二子成名。长恭,天启壬戌进士。次敬,崇正庚午举人,长男初任归安,公课之简刑厘蠹,创学田,救岁荒,民颂大父。居乡诚朴宽仁,绳简戚族僮仆,凡渔利侵人之事,一切痛绝。而救灾恤贫,广刻《醒心录》家训以垂教。通邑士民立碑颂德,乡贤俎豆,封湖州归安县知县,祀乡贤。”【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6-7-28 10: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话说,姚恭(约1601—1642),字心翼,身为天子门生的读书人便热爱家乡公益事业,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姚恭与好友吴志高、苏炤三人捐资重修海丰龙津桥。天启元年(1621),他捐出巨资为公平墟建造城寨,防御贼寇,以保居民和商贸,乐施好善,赈灾济困,造福一方。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戊午科广东乡试中式举人,天启二年(1622壬戌科京试考上第三甲第68名进士出身。天启二年(1623)至崇祯元年(1628)三月初,姚恭出任浙江湖州府归安县知县,官秩正七品。他谨遵父训,为官勤政,忠廉慎职,重教育、兴学田以备荒,革除旧弊,惩贪治吏,政绩显著。于启五年(1625)九月,海丰知县许成久倡起“廉政建设”的意向,邀请进士姚恭、举人黄世耀等题写碑铭,置于县衙正堂,其中姚进士的“廉明德政”诗曰:
      乾坤在乎,日月在躬。

      掺同白雪,度若玄风。

      歌仕颂德,白叟黄童。

      惠临兹土,胡不勒功。

      辅褥柱石,# #  自公。

      崇祯元年三月十五日,因父姚应明寿终正寝,姚恭闻讣从归安县步行回梓治丧,守孝三年期满,朝廷召他上京,升任礼部主事,并册封为“益藩”负责教导驸马(皇帝女婿),后来,姚恭奉旨出任山东按察使(官秩正四品)。时因内有寇乱外有清兵入侵,朝廷派他赴任山东水平等处兵备道佥事监军,主要工作任务是掌管司法、监察、审察刑狱,兼劝农事。巡察兵备、提学、抚民、巡海参、水利、屯田、招练、监军、商议机密诸务。

     崇祯十四年(1641)奉旨监察锦州军务,时清兵入侵围攻锦州松山关。次年(1642)二月二十八日深夜,明副将夏成德降清,松山、锦州城遂破。姚恭与务道张斗、王之桢、副将江翥等百余人皆被清兵执杀。《明史》中有记载其史略。

      姚恭进士的著作颇多,但传世的却甚少,在《县志》有记述他的作品载入陶石篑(字周望、讳望岭。浙江人、韩求仲(浙江人)二位翰林所编之集。【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6-7-30 08: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笔者从山东《水平府志》中发现一篇文章,那是水平知府邀请姚恭为撰的《水平府志序》,顺录于此,足以见姚进士的遗泽,其序原文曰:

     “郡有乘,其昉于国史之遗乎?永平偏壤,属孤竹故封,古文物衣冠地也。嗣以金元窃据几百年所,迨我明混一寰宇,置关设卫,爰称雄镇,为神京左协,然障塞一垣濒海百里话,尤东北要剧之区。不佞承乏于兹,去城陷时未久,眷其民生凋瘠,里户单虚,赋役繁苛,风俗偷薄,窃有概焉。更以羽檄交驰,即荒垣三百余里,尽费拮据,日奔于疏烟断草之中,犹不暇给,无问劳郡治矣。夫去故者新难图,凭虚者实愈远,天下事不可以臆任昭昭也。是故考时者证变,度地者览胜,观风者验治,论世者定宗。凡所辖之山川、井邑、户口、土田、人物、食货、建置、兴除暨于城郭、沟涂、邮传、甲兵、民风、吏治咸笔之者。所以述往古诏来兹,得失之林,鉴戒系焉,勿可后也,宜直指。韩公甫入境,亟以《郡志》下询也。郡故有《志》,己巳之变火为梨灾。搜之耆旧仅得原本,乃知经剞劂者二,而前刘公谋以缮之,为郡侯擢去不果。兹者关中李侯雅有同心,博咨广采,补其阙遗,分纲析目,于疆域、物力、屯社、戎政,则加详焉。累月告成,嘱予为序。夫徐公、熊公再序,原本亦既该矣,余复何言?惟是披览之余,由今思昔,不能无感于斯《志》也。嗟嗟!户口昔登记今耗,赋役昔简今繁,风俗昔厚今偷,人才昔隆今替。郡固偏壤乎,然而天下之盛衰,一隅之积也,一隅之盛衰,天下之渐也,盛衰之数在天,而致之诚在人,考之则在书也。书也者,政之所自出也。后之君子莅斯土,读斯《志》,睹边境则思握险控御,巡鼜壶柝之事;征人用则思爱养制节盈缩损益之宜。未病而调羹无逸策,庶寒谷春生,涸辙波回。有望乎!不然徒曰纪故,实备采风也,殆匪为《志》者之志矣。

    崇祯壬午整饬永平等处监军兵备道   陆安姚恭撰”。

    另处,姚恭的作品还有亲题府第的一副对联:

    读圣贤书,

    行平等事。





 楼主| 发表于 2016-8-3 17: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6-8-5 09:31 编辑

黎氏人文历史


—— 吴福钦


    黎氏的创姓来源有四大派系,一是出自古部落“九黎”的后裔,据《风俗通义》等记载:九黎,古时为中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氏族之一。相传少昊(传说中国古代东夷首领)是金天氏时代诸侯,黎曾被封为北正(一说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后裔有的以字为什么氏,称黎氏。二是出自黎国后裔,据《元和姓篡》所载:商朝时有一诸侯国——黎国。黎国有两处,一处在现的山西省长治县西南。商朝末年,周文王为统一周朝,将黎国平定为周朝的行政区域。另一处在现山东省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子孙,后来以国为氏,便产生了黎姓。周文王之后,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的一类,黎侯有位叫丰舒的能人,他的子孙便以黎或犁为氏。三是来自少数民族改姓为黎的宗支。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的后魏时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氏,跟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中原的汉字单姓称黎氏,是为河南洛阳黎代。四是出自黄帝后裔黎姓人家,史称黎氏正宗,后来成了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为山西黎氏。

    黎姓早期发源地在现今的山西省黎城县东北一带,这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黎国都城所在地。当年,黎姓或因仕宦的迁任,或因社会动乱的逃难,先祖们西徙陕西,东进山东、河北,南迁江苏、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或迁居江西、湖南等地。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的战乱,黎姓族人大批南迁,南方的黎姓人口因而昌盛起来。据相关文献所载,南齐有位黎侨因有功绩受封为永乐侯,后来被黎氏尊奉为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始祖。唐朝至五代时期,黎姓更广泛地播迁南北方各个区域,这是黎姓大为发展的新时期。【后续】



 楼主| 发表于 2016-8-5 09: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黎侨的后代其中一支传至黎干(?—779年),他在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任官,声名显著,子孙繁衍,成为望族。而黎姓便以“京兆”为郡望堂号,尊奉京兆尹黎干为开基始祖。黎干的儿子黎度,官任虔化(今江西省宁都)县令,为宁都开基始祖。黎度之孙叫黎祚,后晋时,他官任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太守。

    宋代时,黎姓部份人口徙居福建上杭、宁化等地。此时,史册所载的黎姓名人也渐多起来了,说明黎姓的兴旺比前代已达到一个新的程度。南宋末年,因蒙古族元兵大侵中原,福建的黎玉甫、黎天麟(玉甫之四侄,元初官任广东番禺令)分别定居广东海丰和梅州程乡(今梅县),被尊为入粤始祖。清乾隆初年,海丰黎姓人口便有入居台湾,继而播迁异国。另外还有清朝初期,从归善县(今惠东县)多祝墟瓜仔坑村的黎姓迁移到海丰赤石南华塘村建基。清末至民国时又有小部份黎姓移入海城。1968年惠东县多祝镇的畲族黎姓迁居海丰鹅埠红罗村与蓝、雷姓共住,该村是汕尾市的噍一少数民族。

    另外,县城南门外襟厦社(今海城镇新城社区下巷)有一处原是黎氏富翁黎阿毕的故居,于明代时改作彭姓基地。现保留着黎氏的古井,其井用灰沙夯筑成圆圈状,井壁用鹅蛋石砌筑成圆筒状,该井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已被列为我县文物保护单位。

    据1988年《海丰县文物志》载:宋末,富翁黎阿毕在此创基,到明代初期,黎阿毕子孙因破产,把房产典卖给从吉康搬迁海丰的彭姓使用。但是,从《海丰黎氏族谱》中看来,南宋末年的黎阿毕似与黎玉甫的派系是二支,然而,明朝以后的黎阿毕后代迁居何地则需待考。【后续】
发表于 2016-8-7 15: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在不断演变和前进,人类创造了文明社会,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氏族文化积淀,她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让后人值得探寻的足迹。很不错
发表于 2016-8-7 15: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河柳子 发表于 2016-7-25 15:13
海丰姚氏是属那一流源呢?据民国三十四年(1945),姚务科先生撰写《海丰姚姓族谱写-序》记述”昔者大舜 ...

期待……
发表于 2016-8-7 15: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河柳子 发表于 2016-7-24 08:39
姚氏人文历史——  吴福钦

考证详细
发表于 2016-8-7 15: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小学生2号 发表于 2016-7-22 17:23
好多好长,小学生接受不了了

可以选择阅读,不需要全文读完呗
发表于 2016-8-7 15: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遥望蓝天 发表于 2016-7-22 16:13
据了解,清末,泌涛园周氏出了一位秀才,叫周卜西,是进步儒士之一。周卜西先生认为先祖从江西省抚州府临 ...

相当不错
发表于 2016-8-7 15: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Fy丶堕落丬 发表于 2016-7-21 15:54
有听过“三仁世泽”吗

没有。你能够解释吗
发表于 2016-8-7 15: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Fy丶堕落丬 发表于 2016-7-21 15:54
有听过“三仁世泽”吗

没有。你能够解释吗
 楼主| 发表于 2016-8-8 09: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6-8-8 09:42 编辑

      千百年来,第逢春节各处祠宇门傍贴上艳红的对联。内容大都以各自姓氏联语为主,这种蕴藏着姓氏密码的特殊文化,是研究其姓氏源流和历史人文的佐证之一。在海丰的很多姓氏联中有的一姓几副对联,有的一姓十几副对联,小部份姓氏仅用一副对联。而黎氏则是以“莆田世泽,京兆家声”的联语作为家族的文化标志。

    从“莆田”和“京兆”的四字中,我们一目了然知道“莆田”指福建省莆田县,“京兆”指古代的京兆郡,即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其范围在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区域。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职权相当于郡太守,为三辅之一。三国魏辖区改称京兆尹,改官名为太守。唐朝戎州(今四川省宜宾)有位名叫黎干,官任谏议大夫、京兆尹。由此看来,海丰黎姓乃京兆尹黎干的后代了。

    我们翻开海丰《黎氏族谱》细心阅读,可以看到明清两代的谱序中有这么记载:“......我始祖玉甫公,由闽之兴化府莆田县,以宋博士司铎循州,因立籍于丰焉,.....”、“.....惟我玉甫公自宋端宗景炎元年,振铎循州,始居于丰,丰之子孙,多属所出,均为同派.....”。

    这是明成化十四年(1478)黎康英、清道光十六年(1836)黎镜清先后以简单的笔法介绍始祖的原籍属莆田、玉甫公曾任“博士”之职,于宋景炎元年(1276)出任循州(循州是惠州的古代名称),因而立籍海丰。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缺乏作其详述。在人口播迁史上,任何一个姓氏的移徙和建基立籍,都有他的原由。那么,莆田的黎玉甫公身为南宋朝廷命官,他奉旨到广东惠州府任教育长官,后来,为什么选择海丰台清乡为隐居之策,而不回老家呢?当然隐有其因的,现将历史的窗纱揭开。【后续】
发表于 2016-8-8 14: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重逢 发表于 2016-8-7 15:58
没有。你能够解释吗

“三仁”是指林韬,林披,林昌三兄弟,而林披有九个儿子,称“九牧”,在唐代是同事担任九个刺使,占据了大唐的大半江山
所以有一副对联是:
上联:三仁世泽长
下联:九牧流芳远
发表于 2016-8-8 14: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仁”是指林韬,林披,林昌三兄弟,而林披有九个儿子,称“九牧”,在唐代是同事担任九个刺使,占据了大唐的大半江山
所以有一副对联是:
上联:三仁世泽长
下联:九牧流芳远
发表于 2016-8-8 15:2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重逢 发表于 2016-8-7 15:57
可以选择阅读,不需要全文读完呗

哦,哈哈,对哦,可以选择性的阅读呢
 楼主| 发表于 2016-8-10 09: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6-8-10 09:45 编辑

      话说,中国北方的漠北草原上,生息着蒙古族,他们是过着游牧生活的兄弟民族。蒙古族杰出领袖成吉思汗通过长年的战争,统一漠北草原各部落,建立了奴隶制的蒙古国,成吉思汗和戗1的继任者,贪婪着富饶的江南,便率领蒙古骑兵侵略中原。南宋端平二年(1235)初,蒙古开始兵分三路攻掠中原,从此拉开了宋、蒙战争的帷幕......

    南宋开庆元年(1259),蒙古大汗蒙哥扰侵中原鄂州(今湖北武昌),战云密布,董宋臣主张迁都,文天祥极力反对,并建议御敌之计,但未被皇帝采纳。德祐二年(1276)正月十八日,元兵伯颜侵至高亭山(今湖北永兴县西三十里),继而进迫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帝都。这时期,南宋很多官员贪生怕死,屈辱求荣,竟然向元兵投降。只有屯兵在江西隆兴府(今南昌市)的文天祥孤军浴血沙场与元兵展开了战斗.....

    公元1276年,南宋帝考虑“东京”宣告沦陷。这就是海陆丰民间相传的“沉东京,浮海丰”的典故。德祐二年(1276)五月初一,苏刘义、陆秀夫、张世杰等拥立年刚九岁的益王(赵昰)为皇帝,移往福建省福安府三山登基,设立南宋行朝,改年号为景炎元年(1276)。此时,浙江的帝都和以北的中原土地已虎元兵占领,只有福建、广东等地仍属后方根据地和退路之处。端宗登上皇帝宝座后,为了巩固江山,采取选拔和调用人才的措施,时任博士的黎玉甫被朝廷调任广东惠州府儒学教授的正七品官,职位虽不大,但其职能是负责教育和考选学生的学官。在那国土遭受侵略而江山摇摇欲坠的烽烟岁月,培养后一代的民族主义精神和宣传抗元救国的任务是多么重要的。【后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