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炎元年(1276)十二月底,元军势如破竹地攻入福建省福安,陆秀夫、张世杰等大臣扶着年幼的端宗皇帝登上御舟离开三山,从海面经广东潮州府进入惠州府海丰县甲子门。元军统帅伯颜欲对南宋皇室斩草除根,故对端宗的南宋小朝廷穷追不舍。
当年,南宋端宗皇帝离开福安三山之时,很多老百姓携家带眷跟随朝廷航迁的方向,逃避战乱,预先将尖米粉做成“粿”作干粮充饥。因没有好鱼好肉或菜类作佐料,这种粿品后来被称为“白食粿”。到了一百余年后的明朝时期,老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为纪念南宋抗元的民族情操,为不忘先祖的艰难,将“白食粿”作为思今抚昔和勉励后人团结创业的“标帜”。在除夕日(三十夜),以一盘“白食粿”和肴馔拜祭祖先,合家围炉晚餐时,必吃“白食粿”,以象征“团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饮食文化的进步,人们在制作“白食粿”的过程中演变为“菜包粿”了。数百年来,海丰很多姓氏家族在除夕日遵循做“白食粿”或“菜包粿”习俗。上埔村黎氏家族则世代相沿至今。西门黎厝乡黎氏昔日也是除夕日要做“菜包粿”的风俗,这些粿品成为一种传统的美食文化。【后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