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风大网佬 于 2018-3-28 10:06 编辑
海风大网佬 追光掠影105集:瑶族长鼓。
瑶族长鼓是一种膜鸣乐器,其基本形状皆为两端呈喇叭状、中间细小、鼓腹镂空,两端鼓面多数以牛皮蒙面,鼓身通常绘有彩色图饰。长鼓是瑶族民间常见的一种古老乐器,具有久远的历史,宋代《岭外代答》中有“瑶之乐,有芦笙、铳鼓、葫芦笙和竹笛”的记载。
居住在粤北山区的排瑶民,逢年过节,都喜欢跳长鼓舞。广东连南瑶族长鼓舞在排瑶祖先隋唐时期迁徙到连南时一同传入, 随着耍歌堂的兴盛而兴盛。起舞时,舞者身穿节日盛装, 腰扎红绸,脚裹白色绑腿,挂着1米多长的花鼓,时而腾空急转,时而如猛虎扑地,特别是双人表演时,犹如两虎相斗,又象双龙戏珠,真是妙趣横生。整套动作刚劲有力,粗犷洒脱,把瑶族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和雄劲刚强的性格, 表现得维妙维肖。其中“斗鸡”、“射箭”、“虎跳龙门”等动作,舞姿长鼓瑶语叫“挨汪嘟”,长短在100-120厘米,两头大,鼓的两端口径略有差异,中间小,呈喇叭形。鼓身用沙桐木制成。两端蒙上牛皮或羊皮,作为鼓面。两端鼓皮以绳索相连,每两根相邻的绳索用可活动的细竹管扣套,用以调节鼓面的张弛,从而调节长鼓鼓音。广东排瑶地区的长鼓舞为男性舞蹈。舞者将大长鼓斜挂在腰间,右手五指并拢,以掌拍鼓。发出“比”声;左手持一竹片,敲打鼓面,发出“冬”音。这样有节奏地连续击拍,便发出“冬比冬比冬冬比”的声音。表演者随着舞蹈动作,变换节拍, 表现不同的内容和情绪,来达到其艺术效果。在表演形式有双人对舞和众人圈舞。对舞时一人领击起舞,另一人对应相合;圈舞时也由一人领,众人合。舞蹈以击鼓时晃动鼓头而带动上身连续环动和半屈膝柔缓起伏的步伐为基本动律,长鼓舞属广场性的喜庆舞蹈,共36套表演程式,内容十分丰富,人多气氛愈热烈。目前, 保存较为完整的瑶族长鼓舞有油岭排“歌堂长鼓舞”、南岗排“欢乐长鼓舞”、军寮排“团圆鼓”、大坪“十二姓鼓”等9种长鼓舞.这种具有独特民族风韵的舞蹈.
优美奇特,但难度也很高,需要娴熟的表演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