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
查看: 26510|回复: 1

[深汕区] 深汕对口帮扶的“发展动力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30 14: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深汕合作区华润数据中心。

◀比亚迪汽车陆河工厂。

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总体规划图

深圳商报记者 屈宏伟 文/图
2018年,广东要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2013年底,最发达的经济特区“深圳”全面对口帮扶广东最不发达的城市“汕尾”,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广东样本”,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作出示范,这是省委省政府重新调整和部署对口帮扶工作的初心。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深汕全面对口帮扶如何牢记初心,为广东均衡发展探路?日前,深圳商报记者随广东媒体采访团深入汕尾,探寻深汕对口帮扶的动力源泉。
创新思路,为解决扶贫“双到”长效稳定收益问题探路
全面实现小康,首要任务是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广东特色的扶贫“双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成为全面实现小康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这是一组沉甸甸的数据:2013-2015年,深圳市共帮扶汕尾市90个贫困村和5817户贫困户,累计到位帮扶资金7.74亿元,帮扶的各村集体收入由2012年的0.65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8.4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4300.56元增长到13179.6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2568.65元增长到9008.33元,全面完成省扶贫“双到”规定动作。在第二轮扶贫“双到”考核中,汕尾名列全省第一!
这项得分第一的背后,是深圳开展扶贫“双到”工作思路的具体实践:为有效解决扶贫“双到”长效稳定收益问题探路。
在海丰县联北村采访时,村干部郭庆竹告诉记者,该村460多户中有76户是贫困户。今年村里1800多亩水稻田中有750亩已经改种袁隆平高产水稻,从考察邻村的种植结果来看,今年亩产量有望达到1400斤,比普通水稻产量翻一番,农民的收益也将翻番。袁隆平高产水稻并不是新鲜事物,只是由于信息闭塞,村民们错过了很多发展的机会。今年5月,深圳新一批驻村干部来了以后,挨家挨户访问“建档立卡”,在第二轮扶贫“双到”的基础上开展“精准扶贫”。在驻村干部的引荐以及承诺统一代割收购的情况下,联北村开始大面积试种袁隆平高产水稻。
创新手段整合发展资源,通过为贫困村、贫困村民增产增收提供发展动力,让他们拥有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成为深圳扶贫“双到”的重点工作。工作中,各帮扶单位有针对性地加强学校教育基础设施、修缮村废旧水利系统、新建集贸市场、增加危房改造户数等。在产业帮扶方面,采取了帮助建设农村合作社、搭建农产品产销平台等举措。目前,各被帮扶村均有主导产业,产业规模共达4.2万亩,预期收益达1.24亿元,带动贫困户5027户。通过开创“共筹”模式,龙岗区集中25个村的政府扶持资金2500万元,在梅陇镇集中建设扶贫产业园;陆丰集中19个单位帮扶资金建设产业园区邻里中心;陆河集中资金投资水电项目等,有效解决扶贫“双到”长效稳定收益的问题。同时,以深圳新时期精准扶贫培训班为契机,组织精准扶贫汕尾全体帮扶驻村工作队长对接交流工作,部署落实、指导帮扶干部开展好进村入户、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目前已完成精准识贫建档立卡工作,共为12195户建档立卡;同时初步拟定了三年帮扶规划。
推动汕尾“融珠”,产业优化转移,为帮扶双赢谋篇布局
推动汕尾融进珠三角发展,加入深莞惠经济圈,为粤东振兴发展寻找新动力,成为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汕尾的智慧选择。基于深圳对口帮扶汕尾的创新动议和努力实践,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深莞惠经济圈扩容,打造深莞惠(3+2)经济圈,深圳、东莞、惠州、汕尾、河源5市协同发展。2014年10月,汕尾、河源首次以经济圈成员身份亮相深莞惠经济圈(3+2)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2014年、2015年党政联席会议上,涉及汕尾市的22项合作事项报会议讨论通过,内容包括交通、产业、环境保护等各领域的系统性规划和全面合作。在新常态下,深圳推动汕尾融入深莞惠经济圈,在区域一体化和协调发展实践中,为粤东西北的振兴发展拓展了一条新通道。
产业帮扶是全面对口帮扶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深圳对口帮扶汕尾已经形成了“1+4”产业园新格局,即深汕特别合作区加汕尾新区、海丰县、陆丰市、陆河县产业园。产业共建、优化转移的帮扶模式为汕尾的产业园区建设注入了加速度,深圳不少知名企业纷纷进驻这些产业园。
去年11月,比亚迪新能源大巴生产基地及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落户汕尾陆河,该项目从考察到落户仅用了4个月时间,实现了高效有序的产业链整体转移。
采访中,陆河新河产业园比亚迪新能源大巴生产基地负责人胡春平告诉记者,现在陆河县不少年轻人都选择在家门口打工。比亚迪整个厂区建好后预计需要员工4000人,将优先本地招工,预计可提供2000个左右的就业岗位,员工的薪酬在当地属中等偏上。工厂员工加上周边商业配套的生意人,一个“比亚迪”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超过2000个“饭碗”,周边农民有机会就地转化为市民,产业园区的发展为汕尾陆河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可喜的变化还体现在当地的财税收入上。新河工业区管委会主任胡治营介绍说,比亚迪陆河生产基地一期年产出约8000辆新能源大巴,再加上二期特种车生产基地和一个试车场,全部投产后仅比亚迪一家企业预计年产值就将超过100亿元,而陆河县2015年全县的GDP为40亿元。同时,以比亚迪落地为契机,新河产业园还计划开展产业链招商,云集汽车零配件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发展。
汕尾市长杨绪松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比亚迪项目落户汕尾是区域联动协调均衡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产业的优化转移。杨绪松说,推进珠三角和粤东西北产业共建,是省委、省政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深圳市和汕尾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指示要求,以“总部、研发、销售在深圳,生产基地在汕尾”的区域合作和产业布局新模式,积极主动推进产业共建。为加快产业共建,汕尾市坚持“内塑形象、外引资源”,全力推进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补齐公共服务短板,进一步改善政务环境、社会治安环境和城乡卫生环境,大幅度降低土地、税费、管理等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产业集聚与区域竞争力,吸引企业纷纷到汕尾投资创业。今年上半年,汕尾市先后引进了比亚迪、海王医药、华为云服务、富安娜、肯迪文、莱士等一大批优秀企业,深汕四个区县共建产业园区引进项目54个,计划总投资额372.89亿元;其中在建项目23个,计划投资额166.8亿元;投产项目10个,计划投资额82.43亿元,成为新的投资热土,为全省推动产业共建发挥带头作用。
帮扶汕尾,深圳还创造性地做了一项美丽工程——海洋文化旅游节,2014年初试啼声时还只是打着推广活动的旗号,但2015年就已经冠上了“中国”的国家队头衔。8月5日,随着上千艘渔船出海开渔,2016年汕尾海洋文化旅游节拉开了帷幕。“蓝色”是汕尾的产业“标签”,借海洋文化旅游这项“全民运动”,通过沙滩狂欢节、鲘门美食节、开渔节、海丰龙舟赛、国际珠宝交易会、海钓节、绿色自行车百里行等城市营销活动,树立汕尾好形象,发力蓝色经济,是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汕尾,打造粤东经济增长极的创新之举。据统计,2014年、2015年汕尾全市接待过夜旅客分别为646.62万人次、728.58万人次,增长10.5%、12.68%;旅游收入分别为96.44亿元、107.88亿元,分别增长17.6%、11.86%。
深汕特别合作区:
巧媳妇做成了少米之炊
从2011年5月设立至今,深汕特别合作区走过了5年的发展历程。创设初期曾经面临“不合作”问题的合作区,2014年4月起因着省委省政府优化和创新体制机制而真正“动”了起来,驶入了发展快车道。两年多来,“深汕人”以“把理想写在大地上”的创业激情,推动合作区进入到大开发、大建设阶段,合作区以“过河卒”的冲劲在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为广东提供了样本。
◆合作区镜像一:
力争今年底落地百个项目,形成“新城骨架”
汕尾市委常委、副市长、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总指挥、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主任何学文告诉记者,瞄准“三年形成规模效益”这个目标,合作区目前在建和建成项目有50多个,今年将坚决完成省重点督办的53个重点项目,到年底争取动工建设80个项目。“如果能完成这个目标,合作区年底在建和建成的项目将过百个,届时合作区将成为广东最大的工地,30平方公里起步区的‘城市骨架’开始拉伸”,何学文说。
据了解,今年4月16日,省委书记胡春华第五次赴合作区调研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合作区集中精力发展鹅埠片区,狠抓产业项目落地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合作区随后出台《“奋战8个月,加快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实施方案》,建立细化的《督办总表》和《推进计划》,进一步明确了53个省重点督办项目取得土地时间、出施工图时间、报建时间、动工时间、至年底的工作量、封顶时间、竣工交付时间等重要节点。
目前这53个项目中,产业类28个项目除华鼎、小漠国际物流港项目需组件报批后供地,国际时尚服饰产业园需理清土地产权及征收情况后供地外,其他项目已全部完成供地;基础设施类25个项目除鹅埠自来水厂项目需组件报批后供地,合作区文体中心项目需完成回收后供地外,其他项目均已供地或近期将一并办理用地手续。
◆合作区镜像二:
推动建立“深圳总部+深汕基地”产业链发展模式
“深圳向东,再建一座新城”,浸润着“深圳基因”的合作区,一直坚持高起点规划,实施与深圳一体化发展战略,推动建立“深圳总部+深汕基地”产业链发展模式,招商选资引进了165个项目,正在建设大数据(云服务)产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电视机产业园、食品药品产业园、建筑工业化基地、游艇产业基地、海洋产业总部研发基地、生命健康城、小漠国际物流港等产业集聚基地。腾讯云计算数据中心、华润新一代数据中心、天威视讯、华为云服务中心,中建钢构、中建PC、新兴际华、瑞和装饰产业园等十几个项目,海崇集团、江涛制药等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
◆合作区镜像三:
打造“深圳标准”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
记者从采访中获悉,着眼“港、产、城”发展格局,合作区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大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其中5个PPP项目引进社会资金105.8亿元,2017年竣工可基本建成约30平方公里城市路网骨架,新建道路总长约125公里。
着眼于“未来之城”,合作区力争为辖区内提供“深圳标准”的公共服务。在“住”的方面,促成深业集团山海科技城、特建发集团深汕云港等项目签约落地,已完成前期规划设计,将开发配套齐全的住宅社区;在医疗、教育等城市功能方面,深圳支持建设的三甲医院、九年一贯制学校、寄宿制高中等项目已完成选址及方案设计。此外,深圳水务、深圳燃气正加快合作区水、气、污水处理等配套建设,已完成水厂改造升级,园区一体化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投产。
◆合作区镜像四:
巧媳妇做成了少米之炊
2014年5月,深汕投控公司成立,成为在合作区注册的首家企业,承担着为合作区筹措开发建设资金的重任。2016年1月,深汕投控公司从“公司”成长为“集团”,再次创下了一个纪录——成为合作区成长起来的首家企业集团。这家靠借800万元起家的企业成长为集团用了一年半时间,其“蝶变”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明:合作区的“土壤”可以让企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合作区面积468.3平方公里,人口不到8万,当地人均GDP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在一个家底儿薄的地方建一座新城,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资金从哪里来。深汕投控公司作为合作区最重要的投融资平台,不等不靠不要,通过向银行融资、合资共建市政公司、建立PPP项目公司和组建投资基金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资道路、市政、生活配套项目达250多亿元,今年净资产可望达30亿元。通过垫资开展征地拆迁,今年可望收储土地15平方公里以上。
◆合作区镜像五:
“新城”吸引力凝聚人心
合作区的发展中逐渐体现出这座“新城”吸引力,“把理想写在大地上”这句口号凝聚八方志士参与到合作区发展浪潮中。据介绍,上半年合作区面向全国选招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计划招聘31人,参加应聘者多达883人。
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探索区域合作发展新模式的深汕特别合作区,这两年多的发展实践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一块产业高地、一片生命绿洲、一座未来之城,合作区谋划的现代产业新城,值得我们期许!
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汕尾,是一门生动的发展动力学!


[/td][/tr]
[/table]
f11f3a292df5e0fe82e6c906546034a85edf723e.jpg

楼主热帖
[城事报料] 汕尾这名大学生登上深圳晚报 全版
[城事报料] 深汕特区区委书记、特区长给你拜年啦
[城事报料] 特区发生重大火灾事故
[城事报料] 热烈祝贺深汕建区六周年
[三唯论点] 深汕脱离海丰管辖利汕利民!
[城事报料] 十三五期间汕尾将建两条铁路

发表于 2016-8-31 09:3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