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诗人郭沫若1965年南宋视察,游至清晖园,为岭南风物所迷醉,诗兴勃发,立即笔走龙蛇:
弹指经过廿五年 ,人来重到凤凰园 。
蔷薇馥郁红逾火,芒果茏葱碧入天。
千顷鱼塘千顷蔗,万家桑土万家弦。
缘何篁竹犹垂泪?为喜乾坤已转旋。
诗作一出 ,很快便赢得四方赞誉。“千顷鱼塘千顷蔗 ,万家桑土万家弦 ”一联因为生动传神地描述了水乡风光特色,一时为人们争相传诵。当然,广东四大名园的完全担得起大诗人郭沫若先生的”过誉”,这座集集明清文化、岭南古园林建筑、江南园林艺术、珠江三角水乡特色于一体的古建筑,能以如今的风貌承显于大家面前实属不易;有人说,中国保存不了很多古典建筑,是因为太多改朝换代,太多兵荒马乱。项羽火烧阿房宫,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不论是内因还是外因,中国是一个经历太多苦难的民族,一切珍贵的书籍,文物都难逃苦难,何况是一座偌大的建筑;项羽火烧阿房宫,也许是出于为叔父报仇的念头,更多多是对秦始皇的恐惧,中国自古以来习惯于把攻击对象整个儿毁坏,非烧即拆,斩草除根,不让它阴魂盘绕,死灰复燃;清晖园是幸运的,它始于明末宰相黄士俊,当然,当时的清晖园也仅仅是黄士俊的一座府底,并没有如今如此宏大的规模,构筑没有如此精巧,布局没有如此紧凑,但作为一位明末状元宰相的府底,身上自然会笼罩着一种社会认同感,尤其在那个阶级矛盾尖锐,朋党斗争残酷的,又在“群臣误我” 崇祯皇帝面前,黄士俊能以高寿而身退,委实不易啊,多亏了黄士俊,才有了最初清晖园,才有了后来龙氏一族一代一代的修建。
龙氏一族接手清晖园后,大大扩其规模,这得益于龙氏一族在清朝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及龙氏一族世代在朝为官的原因;据资实记载:应时长子龙廷槐字澳堂,大良人氏,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考中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候补御史。嘉庆五年(1800年)辞官南归,筑园奉母。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其子龙元任请了江苏武进进士,书法家李兆洛书写了“清晖园”三字书余园的正门上方,以喻父母之恩如日光和煦照耀。其后,经廷槐之子龙元任,孙龙景灿,曾孙龙诸慧一门数代的继续精心营建,几经修改加工,至民国初年,全园格局始臻定型。一座名园,历经数代百年的经营,方知其历史沉淀,中国建筑文化,向来木材为主,假山为辅,水池为中,石阶为道的理念,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并不看重凝固的永恒。树木的生命过程与人的生命过程密切呼应,人世间二十年为一代,木构架的房屋也需要二十年大修一次。中国的下一代对于上一代的服从和孝顺远远超过国外建筑,但他们最大的孝顺是重振家业、推陈出新,因此拆老宅、建新屋的梦想几乎成了一种掌控九州的行为伦理。
清晖园内水木清华,幽深清空,景致清雅优美,龙家故宅与扩建新景融为一体,利用碧水、绿树、吉墙、漏窗、石山、小桥、曲廊等与亭台楼阁交互融合,造型构筑别具匠心,花卉果木葱笼满目,艺术精品俯仰即拾,集古代建筑、园林、雕刻、诗画、灰雕等艺术于一体,突显出中国古典园林庭院建筑中“雄、奇、险、幽、秀、旷”的特点。疏而不空,密而不塞,建筑造型轻巧灵活,开敞通透。其园林空间组合是通过各种小空间来衬托突出庭院中的水庭大空间,造园的重点围绕着水亭作文章。
如此之美,当代中国文化人便会产生很多感慨、写出大量文章,诗词,前面说到的郭沫若先生的“千顷鱼塘千顷蔗 ,万家桑土万家弦 ”已让无数游人向往;当然最有资格的是曾经居住过龙家那位才华馥比仙、气质美如兰的龙吟芗小姐,“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曾经装饰了多少风流才子的鸳鸯美梦呢?在月光如泻的春夜,与那株百年沙柳相依相偎的呢喃低语了。
后来顺德区委区政府对清晖园进行了大规模修缮,面积由3000多平方米扩大到近万平方米。增加了凤来峰、读云轩、留芬阁、沐英涧、红蕖书屋等多处建筑景点,面积由70多平方米增至2.2万平方米。
纵观一座伟大的建筑,在繁华与荒芜之间遵行了历史的选择,然后又有无数的修缮大军加入此行列,方才有了如今的面貌,中华民族是一个多苦难的民族,有太多的宫殿被焚烧,太多的建筑成了灰尘,被历史埋没;现代太多建筑越来越追求歌功颂德、祈福避祸的浅薄象征,因此,中国建筑文化应紧守中庸之道,理性回归,免于走向恶性泛滥,夺回那种无比美丽的单纯和自然,好让祖先们瞑目。
如果有喜欢我文章的朋友,欢迎扫描下方的二维码,一起爱智求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