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
查看: 35758|回复: 35

[城区] 何以冷热截然不同 ——城区渔村的疍歌热与民生冷对比之悬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30 14: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市民网-客服 于 2017-5-9 16:12 编辑

1.jpg

何以冷热截然不同

——城区渔村的疍歌热与民生冷对比之悬殊

    汕尾城区瓯船渔民的渔歌以其优美的旋律、独特的音乐腔调和富于浓郁的海洋气息和地方特色,而享誉天下,多次代表汕尾市参加国家、省级比赛中获得诸多荣誉,并于201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汕尾渔歌”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当地党政,更是越来越重视渔歌的发展,在与社会各界人士一起挖掘和保护渔歌的基础上,不断努力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打造汕尾渔歌品牌,唱响汕尾渔歌。多年来连续举办渔歌专场演出和大型歌剧,免费进校园、进社区,陆续编辑出版了几本渔歌专集,重视的程度可谓上规模高档次,也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诚然,“汕尾渔歌”已成为汕尾市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不仅为我们赢来了诸多荣誉,更为不断扩大汕尾的知名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不,最近,汕尾渔歌队又上省城献演《“渔歌里说”———我唱渔歌给党听》的专场晚会,出尽风头,再度享誉而归,成为汕尾人的荣光!

   然而,渔村里目前的民生困境与落后的社会现状,却少有人去关注!

   城区渔民新村,位于汕尾港旁边。解放前的汕尾渔民都是在海滩上搭船寮居住的。1953年,汕尾发生了一场强台风,吹翻了无数只“船寮”。为了救助在台风中流离失所的渔民,在当地政府的动员和组织下,帮助渔民迁往陆上居住,地点就是现在的渔民新村。建村之前,这里原有两家工厂,分别称为上厂(化工厂)和下厂(水泥厂),两家工厂迁移到别处之后,留下的工厂宿舍安排给渔民居住,同时还扩建了一批平房分配给他们。1974年由国家、当地政府和渔民个人三方集资在渔村内再建了几十套民房安置住房困难的渔民,称为渔民新村。当时的渔村分为8个大队,大约7千多人,随着人口的增长,目前已有3万多人。(1996年分为东风和前进两个渔业村)。

   以前进渔业村为例,它管辖的范围有上厂、下厂、壳灰厂和通郊四个自然村,共有1560户,常住人口10000多人。由于渔民自身没有多余的土地。60多年来,渔民世代只能在渔村范围内建房居住,因而造成目前渔村整体存在路道窄、地下水沟堵塞、脏乱差、住房危、一房多户、甚至几代人蜗居一室的现状,特别是一些贫困渔民,连房子都没有,只能租房居住,随着租金的不断看涨,更给他们的经济带来雪上加霜的困境。

   另外,加上海洋环境的变化,渔业资源日愈枯竭,使得渔产量逐年锐减,渔民的生存状况也日愈艰难。而且捕鱼的成本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增加,这使靠海为生的渔民颇为艰难,搞得有的人甚至连温饱都成了问题。而渔民在陆上就业比较难,更使整个渔村经济一蹶不振,出现了许多穷困户。

  贫穷落后,就会产生诸多社会问题,有时候,你真的不能去指责他们当中仍存在的一些愚昧无知……

  渔村的困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了,改革开放后,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差不多成了被人遗忘的“城中村”,与周边的环境成了鲜明的对照,更与国家号召的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社会严重脱节……

   我想,如果把我们这个环海的海滨城市比喻为一个巨大贝壳的话,那么傍海而生的疍家人就是这贝壳里的一颗明珠,没有她,我们这个海滨小城将是多么的黯然失色、枯燥单调。她不仅是我们这个城市独特的标志之一,而她那大海般坚韧、耐劳的精神和民俗风情,更给予了我们的地方文化以相当丰富的内涵和色彩。看看建于凤山妈祖半山腰上称为凤仪台的“渔家风情展览厅”,全厅展出的尽是我们当地疍家渔民的风土人情,从历史的渊源、神奇的传说、民风的淳朴、民俗的特色、捕鱼的艰辛、出海的风险、疍家人生存的智慧等等,尽在一幅幅色彩鲜明而富于艺术风格的摄影作品中再现,让人深受感染的同时,却一想到以这极不协调的渔村现状时,令人鼻头有点发酸……

   希望有关方面在大力弘扬疍民渔家文化、大声唱响渔歌的同时,更要切实地关注他们的民生民计,想方设法解决困扰他们多年的“住房难”问题。同时,要切实贯彻落实好党对渔民的各项优惠政策,针对他们所存在的诸多客观困难,给予大力的扶持和帮助。比如尽量帮助更多的渔民适应陆地生活,为他们提供各项就业培训和更多的就业机会,或扶持和引导他们挖掘自身的潜能,开发人工养殖、创办一些渔产品加工之类的特色产业,以带动渔村经济的发展,达到逐渐脱贫共同富裕的目标。同时,通过采取一些有力的改善措施和投资建设,指导帮助渔村开展创建文明村、卫生村、平安村等建设,尽力为渔村创建和谐安全的居住与社会环境。

后记:

本文主要是针对渔村多年来所处的现实困境呼吁一下。 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试问一个生活仍处于穷困状态之人,他的觉悟或素质能有多高?安贫乐道,毕竟是小数。即使是生活富裕的人,也沒有谁敢说自己没缺点吧?更何况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是多数人的困难,而不是个別现象,那主要的原因就不在于个人了,而在于这个体制出了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会产生两极分化、阶层固化、“咸鱼”翻身难的生态环境。如此劣势之下, 他们根本发不出声音,几乎没有缺口争上游。死水一潭,难以流通、流动之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自暴自弃等。文中已一句概括了:贫穷落后,就会产生诸多社会问题。笔者并不是不知道,多少藏污纳垢……

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如果仍一味的指责他们懒惰不努力,有什么意义?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呼吁文明的人,以及先富起来的人去引导开化、去关注扶持,唯其如此,才不会让他们越陷越深,如在泥沼里不能自拨!

许多国人看问题习惯看表面,或想当然,指责別人更不费余力,又不会去探究、求证其深层次的原因。一个人的遭遇,特别是一个社会现象的形成,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不是一二句指责的话就能够说明问题,更切忌站着说话不腰痛。(不知究竟是谁偏激?)。而在当地,一惯对瓯船渔民存在偏见或“语言歧视”,看不起瓯船仔,一句话就是居于“多数的陆上人”对于“一撮海上人”有着天生的优越感,使处于弱势的这个小族群更自卑劣势。

然而,你要说渔民真的愚昧没文化吗?他们传承了这么多年的原生态渔歌却是如此的杰出辉煌(想了解汕尾渔歌的可百度),这可是凝聚了他们一代又一代人的聪明才智所结晶的啊!即是我们常说的劳动人民的智慧。能谱唱出如此动人、优美、抒情的旋律,歌词押韵对仗工整,并富于生活哲理,让不少著名的音乐家在作曲时学习借鉴渔歌的旋律,让人们为之动容的渔歌,而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汕尾市赢来了诸多荣耀的渔歌之主人一一渔民,真的是你眼中的“愚民”吗?!


(郑冰利文/图)

1.jpg

2.jpg

3.jpg

   由于渔民没有多余的土地,随着人口的增长,60年不变居住在这里,人多地方窄:狭长的巷道、简陋逼仄的厕所、门口吃饭、露天洗碗,人们尽量利用空间,是渔村的普遍现状。

1.jpg
这样的露天楼梯在渔村里随处可见,都是兄弟分家,上下层分住。

1.jpg
  这栋位于上厂三直巷的二层楼房,地下的实际面积不上四十平方米,却把前后、上下隔成四间房子,分给四兄弟的四个家庭还有他们的父母居住,一共住了25人。

1.jpg
   这不上6平方米的“厨房”是徐阿婆仅有的立足之地,她自己开锅,但没有栖身的地方,晚上睡觉只能在几个已成了家的儿子那里轮流过夜。


楼主热帖
[城事报料] 何以冷热截然不同 ——城区渔村的疍歌热与民
[城事报料] 即时消息:汕尾海滨街惊现双彩虹
[城事报料] 大揭秘,看看陆丰警方如何大破跨境贩毒案
[城事报料] 东涌镇安华村一村民患尿毒症 无钱医病盼救助
[城事报料] 盼啊盼,新能源电动车终于可以在汕尾大地行驶
[城事报料] 请您伸出援助之手:陆河县新田镇北山,一名女

发表于 2016-12-30 15:51:37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四个家庭25人都没一人做出点成绩??这似乎有点说不过去,懒字当头怨鬼啊!
发表于 2016-12-30 17: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自从前段时间海边街渔村的早市被城管赶至现在的渔村小学这边所谓的市场以来,周围的居民实在是苦不堪言怨声载道,早上6点钟还不到,那些摆摊就开始在渔村小学的这条街上开始忙活了,期间的吵杂声真叫人心神不宁烦不胜烦......还有个别装残扮疾的乞丐也不甘寂寞来凑凑热闹,在街道上一展他们那副犹如生无可恋死不足惜的歌喉“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
    是的,归来吧!归来吧!让文明归来吧!创文当下,如此扰民实属不该!
    巴掌大的一条街都给摆摊的占了,那些送孩子来学校的家长也是怨声载道,说现在的校门口人员吵杂车来车往,一是影响学生专心上课,二是事关学生的人身安全,还有一个就是家长们送孩子来学校,在这一小路段得打起十分精神,费时又费神,因为拍撞到人或者被人撞了......如此这般的情形你们搬到市实验小学那边去试试——肯定叫你们吃不了兜着走哦!原因:你懂滴!呵呵呵......
       以上所述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末雨绸缪总胜亡羊补牢吧!把学校门口当市场除了存在安全隐患之外,还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的下一代:占道经营也是我们汕尾市创文的一部分。
发表于 2016-12-30 21: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不努力,靠政府,有用吗?政府是来吸血,讲好听。
发表于 2016-12-30 23:00:08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者说的是实情!但比较片面!1.市民和渔村人民一样没有土地.2.汕尾市这几年房价从1千多元每平米涨到现在最低4500元至8000元,大领导没一个站出来为还没买房的低收入人民说一句话。3.建市将近30年老是对老区这一块进行微行建设,从卫星地图上看像个石堆乱七八糟的挤在一起,可想而知交通有多麻烦。4.5.6.7.8.9........懒得说了。我爱汕尾我的家乡!可怜她除了被喊口号之外,完全看不到新气像。庆幸的是正在好转,但愿别在像以前那样让人失望!最后想问问笔者和看官们:大家都知道商品房一平米的建筑成本连外墙砖地砖墙灰铝合金窗自来水管道加一起也就一千来块,政府只要划块地规划好道路和基础设施,人民自己集资建房是完全能够改决住房难的问题的!搞不懂,活人怎么能让尿憋死
发表于 2016-12-31 04:01:49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强大才是硬道理
发表于 2017-1-1 01:4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屎面上光,不正是这样吗?
发表于 2017-1-1 13:16:48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民呐喊。支持!

发表于 2017-1-1 15: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疾呼民生   是媒体的良心

——简评《何以冷热截然不同:城区渔村的疍歌热与民生冷对比之悬殊》   

      “疍歌热”与“民生冷”之悬殊一文,读来令人感慨万端。

     “疍歌”就是漁歌。有“疍民”就有漁歌。其悠久的历史,优美的旋律,是“疍民”对自身生活的赞美和追求的真实写照。是研究“疍民文化”的活化石。上世纪70年代,以原汕尾镇“红卫大队”为代表的海丰漁业生产的发展,渔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曾经名闻全国。沉寂多年的渔歌,又在漁村中此起彼落。黄琛等老一辈文化人,把渔民发自肺腑的欢唱,搬上舞台。渔歌与山歌并驾齐驱,风行于海内外。展示了“疍民”名副其实的生活风采。

       郑冰利女士以报人的锐敏,深入漁村,看到了“疍民”的贫困,听到了“疍民”的呻吟。关在屋子里听广播,坐在会场里听报告,写不出热与冷对比悬殊之好文。笔触实际,撰文为民生呐喊,彰显了媒体人的良心。笔者表示由衷的佩服。
     
      笔者认为,该文说的虽是“疍民”的困境,实际上是在疾呼关注所有在贫困线下欲哭无泪的民众。

      邑人流传一句俗语,叫做“十二个圣杯耕田稳”。“疍民”放着眼前的“大坵田” 而陷于贫困,有如农民放着眼前的农田而为日食发愁一样,其中有说不尽的无奈与苦衷。笔者与底层为伍,深知其中的酸甜苦辣。

      习惯听歌声是人之常情,但不能对社会上的骂声、哭声充耳不闻。

发表于 2017-1-1 16:35:08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渔歌好听,渔民的实际困境不管,這政府够有心!!
发表于 2017-1-1 23: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习惯听歌声是人之常情,但不能对社会上的骂声、哭声充耳不闻。
发表于 2017-1-2 17: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冷热有别,挺有意思。
发表于 2017-1-3 09: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楼主当领导吧,民生问题不敢说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一定有所改善!
发表于 2017-1-3 09: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冷眼观世界 于 2017-1-3 09:51 编辑

     渔民没有土地,25人共挤一屋也属无奈,分也去吧,要租房也增加负担,挤在一起至少不用付租金啊!!!现实的生活真正是残酷的,要亲自去走访走访,才能真正了解底层居民的生活是何等辛酸。
       很多住着小洋楼却拿着低保的大有人在,食不裹腹的、残疾不能自理的、有病不能就医的人大把大把,有谁去关注他们????
发表于 2017-1-3 17: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冷眼观世界 发表于 2017-1-3 09:47
渔民没有土地,25人共挤一屋也属无奈,分也去吧,要租房也增加负担,挤在一起至少不用付租金啊!!! ...

哎呀!这样的社会一直持续着,中国还是中国,人民一样是人民,先靠自己吧
发表于 2017-1-3 17: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敢于说实话!难得!
发表于 2017-1-3 17: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网卡数 发表于 2016-12-31 04:01
自己强大才是硬道理

说到点子上了,就这是道理!
发表于 2017-1-4 11: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政府是在激发劳动人民的创作激情?只有生活穷困到极处,才会迸发闪耀的文艺光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