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日2017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上报名正式开始,截至当日17时的统计数据显示,报名人数超过1.3万人。报名首日,竞争最大的一个职位来自辽宁储备物资管理局的保卫处,竞争热度为52:1 。
根据北京某权威媒体针对高校考生进行的调查,对于“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原因”,85%的考生选择“就业形势不好,公务员工作稳定”,90%的考生认为“公务员福利待遇好”,45%的人选择“属于社会管理层,社会地位高”,还有30%的考生是为了“获得北京户口”,也有56%的考生是“看周围同学都在考,所以也报名考试”。
年轻人为什么挤破脑袋想做公务员,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公务员稳定且待遇好,既有地垃的面子又有票子的里子。如果混得好,还可以升官。如果当了大官,那可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反观世界上其它国家,不论是美国还是欧洲、日本,公务员考试都不如中国这般人山人海!为什么?
如果你是在德国,如果说你有很强的能力的话,你是不会想当公务员的,因为在德国做政府官员或者做公务员收入处于平均线之下一点。它的收入,你基本上是可以预期,也就是从上班那天到死的那一天,我清晰的知道这辈子会赚多少钱。在德国人看来,真正有理想的,有才能的,有勇气的到企业去了,有理想的人全到经济界去了。这种选择在眼下的中国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
况且,在国外就算你当上了公务员,但要当官却不那么容易当上。比如在欧州,政府的主要职能负责人只能通过竟选产生,而一旦参加竞选,就需要到处去演讲,每家每户去拜望,宣扬自己的从政主张,天天出现在公众面前,接受群众的挑选、舆论的监督,参选人是透明的。人们会把你的祖宗三代挖个底朝天,竞争很激烈也很残忍,任何把柄都会成为竞争对手攻击你的武器。一场竞选下来,仿佛被扒了几层皮,参加竞选的人不是一般的坚强啊!有几个人敢这样试试?
比起欧洲官员的处境,在中国有些官员可真是太幸福了。看看那些己经被查处的贪官们,则更是有恃无恐。他们有的敢吃喝拉撒睡全部由公款报销,有了钱,再包养几个情妇什么的也已不算是新闻了。反观欧洲的那些大官,每到一地,受不到夹道欢迎,没有彩旗,没有“光临检查指导”类的标语。难对付的还有那些记者,不但不报道你“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重要讲话”,还专门挑出你的岔子来穷追不舍,在大众传媒上展示你的难堪,一点都不顾及“主旋律”和宣传纪律。如果说如此被民众漠视算不上一种煎熬的话,那么,小心翼翼只怕被民众抓住把柄,就需要把神经绷得紧紧的了。
而在国内许多公民热衷于国考,很大原因是求得人生的一个稳定生存,至于能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是否是自己的爱好,已经不考虑了。比如说,收入再高的企业也难以解决北京户口,但是考上公务员可以在大城市落户,这样的“显性福利”对很多人的吸引力不小。再比如很多企业招聘的时候都要求有工作经验,但是公务员考试给没有经验的年轻人送上了一个“大礼包”——今年八成职位不卡工作年限,还有半数职位仅限招应届生。有了各种综合因素的作用,国考热不会因为反腐而显著降温,也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实。
在今天的社会,关于什么是“好的生活”的讨论结果,基本被定格在几个关键要素:公务员、房子、车子……于是,当了公务员的同学也学会横向比较了,他们较之还游走于各招聘会递简历的同学,闯过了千军万马打破脑袋拼抢的公考大关,已获安稳职业;较之回家啃老的没出息的同学,他们更成就感卓然;较之创业还没显效益甚至翻船呛水的同学,他们心有戚戚焉或暗自庆幸;但较之高工资高提成收入的外企啊,世界500强的入职同学啊,或者创业已当了大老板的同学,他们就会失落很多。
曾有句话说,“中国最聪明的人在官场”。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读书做官的传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只要做上官一切都会有的。可以这样说,在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人才汇聚在官场。也正是由于这种严重的官文化使得中国历史上各朝代不重视自然科学,没有人愿意去从事科学研究,更没有科学实验精神,历史上的自然科学成就大多数是经验总结,没有诞生科学理论,最终导致“落后挨打”。今天的中国正在崛起,各行各业都需要最顶尖的人才,倘若优秀人才大部分都奔向官场,那么会导致其它行业人才不足,影响发展。
公务员,行使国家行政权利、执行国家公务者。从财富角度看,他们的工作本身并不创造财富,他们的收入是在分享别人创造的蛋糕。从世界各国角度看,分配别人蛋糕的职业,一般收入不会太高。很少有国家像我国这样,公务员考试如此火热,岗位竞争如此激烈,录用比例如此低下。
正因如此,有人说不用看其他指标,看看周围的人都在排队购房,就知道房价偏低了;看看周围的人都在几袋几袋往家里搬米,就知道米价偏低了;看看黄牛党们纷纷应邀前来,便知道春节期间的火车票价偏低了。等等。同样道理,不用看具体的数据,仅仅看这么高的报考数量与岗位数量比例,就知道公务员的收入明显偏高了。
作者:风青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