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尾市城区马宫镇长沙湾(潮沙村),是一个自古以来面向大海,以渔业和种植业为基础的自然村,一向以来长沙湾繁盛兴荣,远近闻名,是一个真真正正的鱼米之乡。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潮沙村人口逐年骤减,由我们小时候常住人口一两万人,骤减至现在寥寥可数的人数(现在常住人口多少人,我就没有详细考究了,但已经不是以往那个人数了,在这里我就不妄加猜测)。从现在和以往的夜里的寂静程度来对比就可以略知人口减少到什么程度了。比如以前夜幕降临后依旧熙熙攘攘,小孩在大街小巷穿行嬉闹玩耍,如今大街小巷上偶尔看有人行走之外,当属猫儿最热闹了。有人戏称夜里的路灯“不是照人走路的,而是照鬼的”,这种人口稀少的寒酸样,让每个村民都倍感无奈;以往在中村的石井开始到现在的村政府边上都是每天早上到中午的街市,路的两边都摆满了各种摊位,热闹非凡,闹市从早上8点左右开始到中午才结束。如今的村里虽然有了专门的菜市场,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村里的菜市已经调整到了早上五点多钟开始,到了早上六七点左右就基本上结束了。这个时间段是人们在梦乡里的时候,为了一天的肉菜,不得不起那么早,垄断、独家经营或者部分肉菜根本就没有人卖的状况并不少见,基本上早上七点后,想要买点称心的肉菜都是很难的了。这显然不是正常的菜市场营业时间,起的比批发市场还早,散的比批发市场更早,哪点象是个菜市场呢?形成这样的原因说简单点,还不正是人口骤减的结果吗?
其他的诸如交通出行、零售商业等等都无法跟以往那种热闹程度对比。越发展越萎缩,越来越多感叹在“潮沙住是舒服,空气好、环境好、清静,但最头疼的就是吃的不方便”。如果没有私家小汽车或摩托车、电动车等私家交通工具,要出行确实有点困难。
造就如今这种窘况的原因何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潮沙人口增多,潮沙村已经不能满足所有村民的生活所需,为了谋生,由此越来越多的人口外流至香港、广州、深圳、海城、汕尾等地,有的甚至去到更远的地方发展。这种人口外流的现象是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的,或一两个人或全家都外出打工、经商等等。说实在的,这种背井离乡的无奈,是谁都不愿意的,但为了生活又是不得不为之的。出外务工、创业的人很多已经在外地定居,即使没在外地定居的人也不是经常回来潮沙村生活的。这种现象势必导致潮沙村人口骤减,人口骤减的结果就是村内以往热闹的场景不见了,留下的是破旧的楼房和长满杂草的庭院,这样的现象是越来越严重的。
心系潮沙村发展的游子们不忘给村里的发展献言建策,可单凭个人能力,是无法挽回潮沙村日益沦落的现状的。我对潮沙村有一点建议,但愿能给潮沙村复兴带来些少帮助。
历史上的潮沙村是要渔业有渔业,要种植业有种植业,地理位置优越,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种植业似乎已经荒废,随之而来的是原本的稻田变成了养殖鱼虾的鱼塘。这是随着社会发展的转型的需要,但这种鱼塘目前来说,数量还是有限,虽不能做到每家每户都能参与养殖水产,但潮沙村土地广袤,再开垦鱼塘是完全有可能的。适合开垦来作为鱼塘的土地还没饱和。如果,村里能多多的开拓荒地建成鱼塘,让更多的家庭留在村里养殖水产,这就是以村里的优势来自我发展的合理表现。
潮沙村土地广袤,华侨众多,人杰地灵,在外务工或创业的人多有建树,说白了就是“成功人士”不少,在外地建厂还不如回来村里建厂,同时招商引资,必定能带来人口兴旺,如果在村的周围建几个工厂,可以效仿信利电子厂给林埠村带来的发展,潮沙村也能成为人丁兴旺的地方,这样可以带来其他行业的发展。信利的林伟华不忘给村里带来发展之心,潮沙的乡贤也有能力做到这一点,此时不出手,更待何时?
古往今来,一个地方的兴旺发达,必定由人口带动。以上建议能否促进潮沙村的兴旺,关键还在于常住人口的再次繁荣,无论是外来人口还是本土人口。广垦荒地建鱼塘养殖水产兴旺本土常住人口;村周围建厂兴旺外来人口。如此人口增加必定商业恢复生机、带动土地升值、带动房地产的发展、指引出外打工、经商的本土人口回流。一系列的繁荣都需要人口的聚集,只有达到人口的聚集,良性循环,潮沙村才会重新繁荣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