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诚实 于 2017-4-6 16:12 编辑
01
前段时间看到一段文字,感觉很有意思,所以结合我对喝酒的理解谈一谈这个技术活。
有人问我:你除了喝酒……你还会干什么? 我的天那,我都想笑了! 喝酒,要具备以下条件: 会聊天,会沟通,会社交,会看人; 懂政治,懂娱乐,懂情调,懂舍得; 能熬夜,能早起,还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你以为喝酒这么容易啊? 喝酒是一种文化,一种修养,一种高尚的情趣。 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 我想问你,不会喝酒,你能会啥?
02
的确是这样,如果你不会聊天沟通,一个酒场让你搞的非常的无趣和沉闷。 喝酒,说到底喝的并不是酒,而是一种氛围、一种感情、一种需求、一种背后的故事。 如果喝酒的目的就是为了喝醉,直接每人发一瓶,“吹”完散伙不就完事了吗? 为什么还要苦心巴啦的选择饭店、确定人员范围、喝什么样的酒,喝完之后安排什么活动…… 这些事儿都不是小事,如果安排不妥当,就会让事情事倍功半,花钱搭功夫还不落好。 比如对饭店的选择,主宾喜欢吃哪一口必须要掌握,或者征求一下意见,这里面第一显个诚意,第二让吃者愉快。 如果请的人对海鲜过敏,你定了海鲜店,估计人家会找借口推了,毕竟,找借口不难。 再有就是请了主宾平时不感冒的人,这就比较尴尬了,气氛不融洽,酒也喝不起兴致。 酒桌上的主陪是关键,山东人对喝酒的规矩比较讲究,有一句顺口溜: 主陪靠威望,副陪靠酒量,三陪靠胆量,四陪靠色相。
意思是说主陪必须能够镇得主场,要么和主宾地位相当,或者高于主宾,主陪的主要任务不是喝酒,而是说话和调节氛围。 副陪的主要任务一般是喝酒或者结帐,也是喝酒的“发动机”,社会地位或者年龄一般都低于主陪,带酒的次数要少于主陪。 三陪更低于副陪,不管能喝不能喝都要敢喝,如果轮到三陪带酒时,一般就是两口或者一口干一杯了。 四陪更甚。
喝酒其实是个其乐融融的事儿,毕竟东家花钱赔功夫不是为了制造紧张气氛,但很多时候在酒桌上要遇到自己不认识的人,对第一次见面的人印象如何,这就牵连到一个“识人”的问题。 有的人给人的感觉是如沐春风、舒适坦然、心口如一、值得交往,这样的人往往会在后期的交往中成为自己的朋友。 但也有的人素质低下、欲望无穷、只顾自己、信口胡来,这样的酒场喝的剑拔弩张、冗长无味,最后也是一锤子买卖的事儿。
03
喝酒的确是一种文化,会喝酒的人不但通过酒局办成事儿,还能通过酒局结交新朋友,而在我们的社会中,朋友多就意味着人脉广。
朋友也分很多层次,比如关系铁、关系不错、一起喝过酒、认识、听说过。 其中就有一种朋友关系叫“一起喝过酒”,别管熟不熟,一起喝过酒就比没一起喝过酒显得近,至少之间有共同的朋友。 酒桌上不能只盯着主要客人,方方面面的客人都要照顾到,既能够重点突出,又不能厚此薄彼,应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的道理。 酒桌上有些恶习一定要戒除掉,比如:目空一切、唯我独尊;逢酒必喝、逢喝必醉;满嘴跑火车,说话不把门;有美女就兴奋、没完没了劝酒;以自己的酒量要求别人,强劝别人喝酒;喝醉了不回家,在路上惹事生非;酒后开车……等等等等吧。 这些问题的存在说到底考验了一个人在酒面前能不能保持素质,很多人不沾酒正人君子一枚,一旦三杯酒下了肚,“就不是他了”,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原形毕露。
04
怎样组织好一次酒场,考验的是一个人综合素质,按需求大致可分为:
但不管哪类酒场,切记一定让自己成为一个受人喜欢的人。不能为了喝酒而喝酒,首先要弄懂喝酒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比如: 我最喜欢的酒场是三五好友,边聊边喝,没有喝酒的任务与压力,“浓妆淡抹总相宜”,随便喝,可以多喝也可以不喝,一切随心。今天亦然,相约四人,随便喝点随便谈! 最后用两首诗词作结,算是为中国酒文化做一下普及。 一首是李煜的《渔父词》: 一壶酒, 一竿纶, 快活如侬有几人? 另一首是李白的《月下独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