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050|回复: 0

[国内] 中青报刊文:达康书记的个人魅力不足以反腐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13 10: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00.jpg

《人民的名义》剧照

《人民的名义》正在热播,作为一部久违的反腐剧,它在此类影视剧方面的大尺度是有目共睹的。在这部剧中涌现出来的主要角色,也在网络上也拥有了不少拥趸。耐人寻味的是,尽管吴刚饰演的李达康的戏份不是最多,但他却是本剧最火的角色,没有之一。

应该说,李达康的火不是偶然的,它有赖于编剧精致的角色设计与吴刚的精湛演技,李达康在剧中的存在,告别了以往自带“高大全”光环的形象,形成了浓厚的个人风格。影视剧中的人物本就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单一刻板模式化的角色,自然无法取悦观众。

深层次地说,李达康这一角色其实寄托着民间朴素情感的表达。我注意到李达康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GDP控”。以往,官员沉迷于GDP,一心只求政绩,民众总会嗤之以鼻,但李达康的可贵在于他坚持在不伤害民众基本利益的前提下谋发展。剧中,他在地方主政时纵然渴求政绩,却不让会造成重大污染的化工项目上马,坚持着一个为官者基本的政治操守。

对于官员而言,追求政绩,渴望官职晋升,是自然而然的心理,也是个人价值的一种体现,在传统人事任用的逻辑中,“能者上,庸者下”也具有天然的合理性,问题是,该以何种指标来判断一名干部的能力。

李达康是个改革干将,但他仍然无法挣脱“以GDP论政绩甚至论能力”的桎梏。现实中,政绩评判标准的刻板单一,很大程度上也会束缚主政官员的能动性,况且,我们不能奢望各个地方的主政者,都能在“政绩效益”与“个人前程”产生矛盾时,坚决地捍卫原则。

网友们推崇李达康,其实是推崇一种由富有个性的强人推动的改弦更张。只不过,李达康在剧中的另类,或许只能靠个人道德“强势”地维持,在充满诱惑的现实背景下,他们时刻接受着“变坏”“变庸碌”的考验和压力,缺少一种制度化的力量,替他们有效分担。然而,道德自觉和人性真的未必靠谱,如果权力的运行始终能受到制度的有效制约,李达康们也就不用大声疾呼“京州市委书记不和任何商人做交易”了。

在政治强人的雷厉风行中,我们很容易沉浸于他们的个人魅力和光环中,忽略对制度建设的关注。事实上,也有论者批评《人民的名义》一昧地突出个人的作用,而缺少制度建设的高度和视角,这反映了编剧思路和格局的滞后。此论有一定合理性,仅就反腐而言,当前压倒性优势已经形成,打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笼子,就显得尤为迫切。

(原题为《达康书记的个人魅力不足以反腐败》)

信息来源:社会万象

楼主热帖
[热点资讯] 广东警方深化公安改革创新 部署十九大安保维
[热点资讯]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原副总经理真才基接受组织审
[热点资讯] 00后女孩磕头跪拜90后师父引争议 家长称出于
[热点资讯] 融创335.95亿元收购万达项目76个酒店
[热点资讯] 台媒曝蔡英文拟扩建太平岛码头,为美舰“接驾
[热点资讯] 沙特新王储确认将把沙特阿美IPO上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