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的朋友经常听身边的拳友说,某某打的太极拳真有“太极味”。
那么,何为“太极味”?
好像又众说纷纭,太极走架如写字一样,字写的好叫有味,这味就是神韵,太极走架里叫气势,不在样式在气势,气势即大气磅礴之势,内涵之势,太极拳的外部动作可以纠正,其神韵只能自悟。拿自己练拳的经历谈谈感受。
要想使自己的拳有太极味,必须做到三个要:一要会看,二要会练,三要会悟。
看什么?先说“看”;我是2008年暑假才慕名投师学艺,,一开始,我就被练拳的师兄弟们深深地吸引住了,当时感觉他们个个练得都那么好,举手投足,动作优美和谐,无处不有太极的味道!看到非常向往,我心想,什么时候才能赶上他们呢?这时是一个外行的直观感受,也是第一层次的“看”。
心中羡慕,于是我便下定决心,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赶上大家。要实现这个目的,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练!
我每天都要比别人去得早,走得晚,中间一刻也不休息,只想着把27式太极拳练会、练熟。心想动作熟练了,自然就会像其他师兄弟一样,打拳也会有太极味。
就这样坚持练了三年多,请师兄、老师评看自己打的27式太极拳,师兄们说,进步不小,有些地方也赶上甚至超过了某些师兄弟,这使我练拳第一次有了小小的成就感。但同时也隐隐地感到,有些老师兄们打的拳怎么越来越没当初的太极味了呢?!这是第二层次的“看”:知道拿自己和别人做横向的比较,从中找到进步和差距。
还有第三层次的“看”,那就是做纵向的比较。何为纵向的比较?就是时刻对照老师的标准和要求来打拳,不断纠正自己的偏差和误区。这不是要我们 “邯郸学步”,而是要求我们的打拳动作是否合乎规律,我遵循的规律就是王老师提出的“王氏法则”,即肩肘手法则、螺旋缠丝法则、步法法则、大臂不动小臂动小臂不动大臂动法则、遇力走圆法则。在练习的过程中,看看我们把这些法则在拳式子是否运用了或体现了没有。
怎么练?再说这个“练”。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练拳也要这样,但是得要讲究规矩。练拳时,王老师经常提醒我们“学我者死,像我者生”。这里老师强调的就是练拳的规矩问题。27式太极拳的练习规矩就是王老师提出的“王氏法则”。
除了规矩之外,还得请老师时刻指导才行。练习三年之后,我问老师,下一步练拳该朝哪个方向努力?王老师说:“前几年主要是练放长,将关节松开,以后在练拳中要学会松沉!”于是近几年,都是在按照老师这个要求来练习,并且不断拿自己的拳和老师的动作作对比,不断找到差距,不断改进自己。
在练拳中,我体会到要做到“松沉”,首要的是肢体的放松,练拳要大开大合,这有利于对关节和筋骨的抻拉,从而使气血贯通到身体的每一个部位,这样做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其次,要做到精神放松,打拳时要排除一切干扰,真正享受练拳带来的快乐。最后,是精神和肢体自然地融合为一体,放松身心,呼吸自然,在动静中保持一颗自然平和的心态,不紧不慢,不急不躁,中正祥和。这里特别要说一下“沉”,笔者理解,沉既有沉着、冷静,遇事不慌的意思,又有气血贯通于四稍,身体支撑八面的意思。这样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自己严格按照“王氏法则”去练习,才能说会练。
体会“悟”。最后说这个“悟”。好多人把别人练拳练得好归结为悟性高,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悟性从哪里来?就是前面所讲的,在学拳过程中,要会看,知道动作该怎样去做;要会练,知道动作如何才能练好。做到了这两点,练拳就好办多了,也就可以说有悟性了。
我认为,除此之外,这个“悟”还有更深刻的寓意,那就是将练拳提升到一种文化层次,运用太极文化来指导练拳。
王老师说:“太极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它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也反映了一种科学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可以指导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这也是太极文化的精髓所在。”
所以,悟得到太极文化,用来指导我们练拳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多读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在练拳中将这种文化品位渗透出来。
人类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员,我们练拳是为了强健身心,健康长寿,也要明白我们和任何事物一样,摆脱不掉自然规律,不管你用什么办法,你也不可能长生不老。
所以我们要顺应规律,让大自然与我们一起健康发展,我们就可以在自然界多活个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我们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要保护好我们生活的环境,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达到物我两“旺”的境界!
其实,这就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天人合一”。把这种文化基因渗透到我们练拳、生活当中,获益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还会有周围的环境,自然界的所有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