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专家提醒,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致命肺栓塞,久坐族人群出现下肢肿、胀、痛症状应及时就医。
记者 陈星星 通讯员 黄晓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种因初始症状隐匿而常被忽略,但却能引起肺栓塞等严重后果的血管外科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发病率上升而备受关注。该院血管外科专业负责人陈秋文副主任医师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发生于深静脉血管中的疾病,主要是因为血液在血管中的不正常凝结,导致血管堵塞进而使下肢出现肿胀疼痛症状的疾病,可引起肺栓塞、血栓后综合征以及下肢动脉继发性缺血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可导致心跳、呼吸骤停而危及生命。
临床上,引起静脉血栓的常见因素分别是血流滞缓、血液高凝状态和血管壁损伤,如果伴有髂静脉压迫等血管解剖异常则更容易导致血栓发生。手术后或下肢骨折、偏瘫等长期卧床者、患有易栓症或肿瘤患者、孕妇等群体,如长期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容易引发此病。此外,日常生活中,“宅男宅女”、办公室“久坐族”、经常坐飞机或长途客车、手术后长期卧床的人群等,都是极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群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通过科学的抗凝治疗或溶栓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但若进展为肺栓塞,则有致死风险。据悉,肺栓塞是造成住院病人猝死的重要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意外。为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被喻为“沉默的杀手”。临床上常碰到类似情况:手术后病人恢复良好,可在起床活动或上厕所时却突然晕倒甚至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导致死亡。以往大多数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所致,但越来越多的临床病例证实,不少死亡病例是由于深静脉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所致。
今年3月份,27岁的小林做完剖宫产后半个月,左下肢无缘由地肿胀、疼痛,在基层医院处理后无好转,遂转到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治疗。“通过下肢血管彩超检查和D-二聚体检查,诊断为剖宫产术后并发的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考虑到患者各方面身体条件较好,陈秋文决定为其实施导管溶栓术,术中经皮穿刺后,陈秋文通过精湛的腔内微创技术,将导管放置于血栓形成的深静脉中并注入溶栓药物,经过几天的治疗后患者下肢肿胀基本恢复了。
前不久,23岁的患者小于正在家中埋头整理文件,突然发生一过性晕厥,以为是过度劳累所致,并未太在意。第二天,小于右下肢比左下肢肿胀近一倍,而且持续麻痹,顿觉不妙的他立即来到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就诊。
陈秋文接诊发现小于右下肢肿胀明显,呈淤紫色、皮温高,组织张力高,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皮肤感觉麻木,末端循环稍差,且在家有一过性晕厥史,这引起了陈秋文的高度警惕。经血管彩超结合临床查体等检查,陈秋文发现小于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高度怀疑一过性晕厥是肺栓塞引起。果然,CT血管造影显示,小于肺动脉有大量血栓堵塞,诊断其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股青肿型),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情况十分危急。原来这皆是因为小于患有易栓症和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如果再不及时就医,脱落的血栓随时可使他猝死。”陈秋文说。
明确诊断后,血管外科团队迅速为小于实施了吸栓术。术中,陈秋文先经患者颈静脉穿刺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可防止术中血栓再次脱落加重肺栓塞,然后再经腘静脉穿刺,经闭塞的静脉置入吸栓导管,在480秒内将下肢静脉的血栓全部抽吸出来;术中陈秋文还发现患者右髂静脉受压狭窄,给予实施球囊扩张并置入支架,开通了闭塞的血管,并解除压迫梗阻因素,降低复发率。术后,小于右下肢淤血即刻改善,再经过科学的抗凝治疗,第3天肿胀已基本消退。
陈秋文告诉记者,吸栓术对有溶栓禁忌症的老年人以及发生严重深静脉血栓需紧急疏通血管者尤为适合,一般在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后3天内是最佳取栓期。此外,介入导管溶栓术也是该科另一项先进技术,该技术实施的时间窗更长,且因其微创、局部给药可达到较高药物浓度、减少出血风险、血栓溶解率高等优势而备受患者推崇,与AngioJet吸栓术联合应用更能大大提高栓塞血管再通率。
陈秋文提醒,中老年人以及久坐群体一旦出现一侧腿疼、肿胀等症状,要及时就医,不要随意捶腿、按摩或者热敷,如果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挤压腿部很容易导致血栓脱落引发凶险的肺栓塞。
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应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即应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针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应根据不同的诱因进行,例如,大多数术后或下肢骨折的病人因为怕痛而不敢活动,特别是老年病人,这样就很容易引起下肢静脉血栓,预防可适当应用止痛药物,被动或主动活动双脚,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对于有高危因素或高危手术的病人可预防性抗凝治疗或者采用一些物理的方法如穿戴弹力袜、压力泵治疗等。
另外,久坐必然导致腿部血流缓慢。因此,久坐一族,如办公室一族每工作60~90分钟应起身活动、放松,长时间乘坐飞机或火车,应每隔2~3个小时起身活动10分钟,促进血液流动,这样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大有裨益。
因易栓症和髂静脉压迫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小于经吸栓术治疗后快速痊愈。(图为术前术后患肢对比)
(揭阳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