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杨桃 于 2017-6-14 14:18 编辑
常人都知晓,若在敌强我弱硬拼会吃亏的情况下,只有在顺应来力的反射条件下,才有希望先求化解,再进一步蓄而后发,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许多武术文献,认为太极拳的理论来源于道家思想,最常见的引证是老子启示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道德经》第43章)」,以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道德经》第78章)」。但是老子却又提到:「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第78章)」;意即“这个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天下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人能实行的”。虽然这个道家的观念,是要用至柔之阴来克服最坚刚的阳,但是你认为这些道家理论会帮助你做到以柔克刚吗?
郑曼青大师当年在未习拳之前,也曾怀疑过以柔克刚之说,郑氏在1934年为杨澄甫代笔《太极拳体用全书》,其中〈郑序〉一文之首即云:「天下唯至刚乃能制至柔,亦唯至柔乃能制至刚。易曰: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书曰:沉潜刚克,高明柔克。诗曰:刚亦不茹,柔亦不吐。然则刚柔之用,理无二致,何老氏独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又曰柔弱胜刚强,余甚疑之。」但是郑氏在学太极拳未久的两年后就改变了想法,对柔能克刚不再怀疑。因其在〈郑序〉一文中又接著说:「两年之间,与有力十倍于我者较,则数胜矣,始信柔之足以胜刚。」那么,郑氏是如何在短暂的两年之内,就获得了以柔克刚之能?
这个问题在〈郑序〉中似乎有个答案,因郑曼青又云:「承澄师之教导,口授内功,始知有不用气之义矣。不用气,则我处顺,而人处逆,唯顺则柔。柔之所以克刚者渐也,刚之所以克柔者骤也。骤者易见,故易败;渐者难觉,故常胜。不用气者,柔之至也,惟至柔故能成至刚,余至是遂恍然大悟。」(注:此处所谓“不用气”,笔者认为应是指“不用力气”);而郑氏悟到不用力气能逐渐达到以柔克刚,系来自承澄师口授的内功;那么,这内功又是什么?当年杨澄甫大师由北到南传授太极拳教了上千学生,但是能正式拜师入门的弟子却很少,而少数入室弟子除了学到杨门拳架外,又有几人得到了口授内功呢?
郑曼青在1947年《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一书中曾有如此的按语:「从来武术家,得有妙法,多秘不示人,所谓传子不传女也。然子未必皆肖而贤,以致屡屡失其真传。倘或有得意弟子乃传其法者,亦必留一手,以备不测。」难怪外行人对高深莫测的内家拳法,往往会认为内家即含有秘不外传之意,而内行人也因其珍贵,所以珍秘;于是许多人对拳谚中「内炼一口气,外炼筋骨皮」的气,亦是一知半解,不明其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