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519|回复: 0

[国内] 做好群众工作是为官必须修好的学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30 17:37:30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做好群众工作是为官必须修好的学问
人民网-2017-06-30 12:18:17
最近,有群众反映第一次去某部门找领导解决问题,该领导把头埋得低低的,说“领导不在”;第二次去,该领导见面就说“我现在有急事要出门耽搁”;第三次去,明明公示牌上显示“在班”,却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问旁边干部,一个个也是神秘莫测、闪烁其词。三次都遭遇“吃闭门羹”的尴尬,感觉窝火。

全心全意做好群众工作是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的根本职责。然而,现实中却有那么一股子领导,见群众就像老鼠见了猫,面对来访群众或者“躲猫猫”,玩失踪,或者当“甩手掌柜”,自己“幕后”遥控指挥,让他人“抵挡”一阵,或者干脆简单、粗暴地将群众“拒之门外”,总之能推则推,能躲则躲,从来不直接面对群众。结果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硬生生把群众逼成了“老上访户”。以至于在群众中流传着:现在车多了路宽了,领导离群众却越来越远了;电视广播多了,能当面见到领导却不容易了;通讯手段发达了,和领导干部说说话却不容易了。

领导怕见群众,表面看是怕麻烦,实际是思想上背离了群众的表现。有的领导干部不是把自己当做人民群众的公仆、服务员,而是把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在群众面前垒起高台,不愿与群众平起平坐,同甘共苦;是乱拍胸脯乱表态的表现。有的领导干部在群众面前信口开河,夸夸其谈,承诺的事情一大把,落实的事情没几件,出口即忘,言而无信。群众一较真,就只有低着头颅,东躲西藏,怕见了群众交不了差;是工作能力不济的表现。少数领导干部政策和理论水平差,自身素质低,缺少起码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在群众面前讲不清道理,解决不了问题,做不好工作。群众一发言,他们就哑口无言,群众一讲政策,他们就没有对策。说到底,还是缺乏担当精神。

群众工作,千头万绪、点多面广,矛盾错综复杂、任务艰巨繁重,需要领导干部多担当、敢担当、善担当。群众的诉求可能不一定正确,有时候甚至有点“无理取闹”,作为领导干部不能因为群众多跑了几次就视为“刁民”,是在告“刁状”,在找茬,而更应该从自身查找原因:自己态度有没有生硬、冷漠,解释有没有依法依规,清楚、到位,群众有没有听明白?对群众的承诺有没有“放空炮”……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些时候,群众三番五次找上门,其实无非就是想弄个明白、讨个说法,要个解释。作为领导,大可不必视找上门的群众如“刺头”,从心理上排斥,在行为上低着头绕、躲、推。面对群众诉求,能按政策办的,按政策办,不能按政策办的,耐心点、细心点,听他们讲出来。群众来了,请他们坐下来,倒杯水,亲切地喊一声大哥大姐,即使群众“来势汹汹”,此时再大的怨气、怒气也都可能消了一大半。

守责有方向,担当有力量。群众找上门,很多时候都是因为领导干部没有走出门,没有把服务送上门。要解决群众“上访”的问题,需要领导干部将服务端口“前移”。多下基层,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将问题消融在萌芽状态;需要领导干部把责任意识树起来,把责任担子揽过来、担起来,让主体责任不落空。

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看干部。领导干部怕群众认出自己,不敢承认干部身份,缩头缩脚,就会形成消极怠工的氛围,让充满正能量的“干部”反而成了“消极怠工”的代名词,不利于鼓励党员干部撸起袖子干事创业。领导干部要抬起头,挺起胸,以满腔热情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信”,把群众反映的事当“家事”,才不会“躲”着群众,“怕”见群众,才能听得进“群众诉求”、听得懂“群众语言”,才能全心全意做好群众工作,赢得群众良好的口碑,才能扬眉吐气做干部。

楼主热帖
[热点资讯] 《法治中国》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
[热点资讯] 坚定不移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
[热点资讯] 做好群众工作是为官必须修好的学问
[热点资讯] 从家长制、一言堂到权力腐败的生成逻辑与治理
[热点资讯] 别拿走程序当“挡箭牌”
[图看汕尾] 苗柏光顾后的遮羞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