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8月,各大移动支付平台又开始新的一轮营销活动,不管是支付宝、微信支付两大巨头,还是试图翻盘的苹果支付,甚至不温不火的百度钱包,优惠、折扣力度都相当大。这样的竞争当然是消费者乐见的,也带动整个中国跑步进入“无现金社会”。只是,你有没有发现,随着支付手段越来越便利,你的钱包也越来越不禁花了吗?
要·点·速·读
1、“无现金社会”正变得不可阻挡,支付的便捷会让人们冲动消费增加,这是大问题。
2、解决问题,其一是要推广理财教育,其二是要想办法让支付有思考的余裕。
不可阻挡的无现金社会仅仅就在几年前,什么时候出500元面值的人民币,还是一个颇多人谈论的问题。但在如今,已经完全没有人关心这个事了。手机支付正以极猛的势头席卷中国。据央行数据,2016 年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共发生 257.1 亿笔,支付金额达157.55 万亿元。真是相当恐怖的数字。如果要说移动互联网给中国带来哪些变化,支付革命恐怕会是绝大多数人的首选答案。 并不是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正在跑步进入“无现金社会”,不如说,势头像中国这么猛烈的,没有几个。而且,像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的现金使用比例比中国一二线城市还要低得多,但那主要是信用卡普及的效果,而像中国这样依靠手机支付迅速迈入“无现金社会”的,几乎可以说是独此一家——印度在废钞令后也有这个趋势,但势头远不及中国。这要得益于4G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两大支付巨头培养出来的使用习惯,再加上中国信用卡发展始终未成气候,所以移动支付的发展势头才显得那么不可阻挡。 移动支付的普及自然是好事,即使商家不再补贴了,支付习惯肯定也回不去了,因为国人明显感受到其带来的便利性。并且,中国在迅速跨入“无现金社会”方面的成就,也给国人带来了很多的民族自豪感。因为很多外国人都在谈论,甚至艳羡在中国进行支付的便捷程度。像美国著名评论家、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文章中就提到中国“大城市的乞丐已开始把打印出来的二维码放在他们的乞讨碗里,供路人扫描支付用”这样的趣事。而像“内地北方农民一家三口来香港旅游,以为可以像内地那样‘不带现金’结果被误会吃霸王餐”这样的新闻,恐怕很多人看了都会心里暗爽——我们也有在世界上引领潮流的时候了。
相比起移动支付的时髦,使用钞票不仅“老土”,还有诸多缺点。美国有研究指出,美国人、美国企业和美国政府因为ATM提款手续费、盗窃和相关税金,每年要花费近2000亿美元,实在太不值当。对了,使用纸币还会传播疾病。 支付的便捷会让人们冲动消费增加,这是大问题有好处,自然也就有坏处。关于移动支付和“无现金社会”的弊端,已经有很多讨论。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科技接受度低的人群”会感到不方便,或者说是“把穷人留在体系之外”;另一方面则是便捷与隐私的冲突,安全与自由的冲突,想要获得安全、便捷的移动支付体验,势必需要让渡些隐私。不过,这两个问题还没到火烧眉毛的程度,毕竟现在现金并不是使用不了,国人对隐私的重视程度有限。相比之下,有个对人们影响很大的效应,提到的人比较少——当支付手段变得如此便捷,人们的冲动消费大大增多,钱变得越来越不禁花了。 支付的便捷程度的确会让人们消费增加,这是毫无疑问的。比如当年的彩铃业务,由于可以从话费直接扣,所以成了一门大生意。再比如很早就在中国被判“死刑”的中国唱片业,由于在线付费变得方便,如今收费音乐也变得越来越有市场。但这是否能归因于冲动消费增加呢? 答案是肯定的。英国有一项研究指出,59%的英国消费者承认,当钱不过手的时候,他们实际花费的钱,会比自己想花的钱要更多,72%的人更是明确声称,一些数字支付方式比如苹果支付、无接触式信用卡鼓励他们进行了更多的冲动消费。
不仅有数据,也有这方面的理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学界相当多,上世纪70年代就有关于信用卡和现金对消费方式不同影响的研究了。解释主要是来自心理学方面的,当钞票或者硬币不经过手的时候,钱的概念会变得越来越抽象,所以花掉的钱是多少,你也往往会缺乏概念。也可以理解为,当钱不过手的时候,你的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在商品上面,对商品变得更加兴奋,而这时候钱只是个数字,仅仅是数字的变动,难以使你感到肉痛。而如果是明晃晃的钞票,效果就不一样了。 所以说,在“无现金社会”,“守财奴”会表现为天天检查银行账户余额,他们也会更心疼钱的使用。而那些不怎么关心银行余额的人,花起钱来就比较大方了。 这种现象还有更深层次的经济学解释,货币的形态能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对货币本质的认识。在金本位时代,货币不仅是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其本身就是一种财富,人们会因为拥有黄金而兴奋。在信用纸币时代,纸币不像黄金那么受人追捧,但好歹也算是财富,手头没有纸币了,就可以理解为穷光蛋了。但在数字货币时代,当钱只是数字时,其“记账货币”的属性变得十分强烈,人们也更加倾向于借贷行为,而财富意味则没那么浓,毕竟当数字前面有个“负号”时,还怎么称之为财富? 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问题,以前“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讲身上现金不够用时的窘境。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事了,只要你有一部手机,你可以轻易连接到你所有的财富。全部花光了,还不到底,你可以借款,各种微粒贷、蚂蚁借呗、银行消费贷你都可以借,把额度借光了,你才真正见底了——也许这还不是真正的底,真需要钱了,一些游走法律边缘的做法如高利贷等,在数字货币和智能手机的时代,也能轻易办到。反正,在借款之前,钱只是个数字,等还不上的时候,再去发愁吧。 解决问题,需要年轻人增加理财能力,让支付稍微有些思考的余裕当然,以上说的只是极端情况,但这的确可能是“无现金社会”的真正挑战。中国人向来有储蓄传统,如今要迅速步入消费型社会了。而且随着社会进步,借贷消费,寅吃卯粮,也不被舆论认为有太多问题。但“没有问题”的前提是要有基本的理财技能,对现金流和未来偿付能力有概念才行。 而实际情况是怎样呢?年轻人理财技能非常欠缺,在财务方面的规划管理能力相当不足,但却要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而同时,抵抗诱惑变得越来越难,不管是网购女装,还是买游戏道具,或是给主播送礼 ,你只要使用手机,轻轻一按就能进入支付页面,再输入密码或使用指纹甚至干脆免密支付,你的心愿就达成了。再没有瞅瞅钱包鼓不鼓,数数钱让你犹豫,让你思考你真的是否需要这个东西的时间。 如何应对这种状况?英国《卫报》提出,不妨回归纸币,甚至专门给年轻人介绍了一种理财方式,分门别类做好预算,用不同的信封来装现金,需要的时候从信封里支取。
用信封把钞票装起来,这种麻烦劲能抑制住冲动消费,但是你愿意这么做吗?
这个建议有点开玩笑的意思,事实上,在享受过移动支付的诸多好处后,回归纸币已经不现实了。但这也提示我们,解决问题要从两个方向入手。 其一是推广理财教育,量入为出,这点需要社会各界都更加重视。 其二,让支付稍微有些思考的余裕。比如说,各大支付工具开启提示功能,让消费者提前设置好预算额度,等到逼近或超支的时候,能够做一些提示。从冲动消费的机制来说,有这么一层“抵抗”,肯定是有一些效果的。 若还不行怎么办?也许,经历一场萧条,让一些人理解什么是破产,用现实教育什么是过度借贷和过度消费,才能让人们印象深刻了。但愿不要走到这一步。 来源:今日话题
|